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五年级作文 > 正文

[论情感因素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与发挥] 影响细胞渗透性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时间:2019-02-1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传统的教学常常只顾及到学生的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另一个重要方面――非智力因素。现代心理学研究的长足进步证明人的智力因素并不是教育中成功与否的唯一或决定性根据。属非智力因素中的情感因素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充分的在对这两个互相依赖的因素加以考虑的基础上,运用各种适当的教学方法,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我们知道,人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是紧密相联的。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一定情感的诱发下产生的。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教育心理学认为,理智与情感是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当理智活动与情感活动处于和谐状态时,人们的活动成效最佳。
  关于教师的情感,国外已有不少相关研究,如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揭示的是友善、期待和激励。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总结那些较好掌握最优化思想的教师的一些特别素质,其中包括情绪上富有同情心,交往中平易近人,教师的情感支撑着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变和调控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我国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曾分析过下列两个例子:
  一位教师上观摩课,她教态自热,语言流畅,教学结构也严谨有序,但是当一名怯场的女学生回答问题结结巴巴的时候,这位教师竟把手一挥,“你坐下吧,别浪费时间了。”
  在另一位教师的观摩课上,恰巧也有一名回答问题怯场的女学生,但这位教师不仅耐心地听她讲完,后来又多次提出一些比较浅显的问题,指名要她回答,终于使她逐渐克服怯场的心理。一次居然主动举手,圆满地回答了一个相当有难度的问题,教师立即要求全班同学报以掌声,鼓励她成功。
  第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不低,可惜她关心的是严谨的教学设计,宝贵的教学时间,她缺少的则是对学生的情感。第二位教师也许并没有刻意追求某种“艺术”效果,她却想“方”设“法”使那位怯懦的女学生变得勇敢起来。
  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种激励、唤醒、鼓舞,就是指从情感入手,激发学生心灵的热情。
  在当前教育改革中,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所谓素质教育,顾名思义是探究人的素质与教育的关系,以及教育应该培养人什么样的素质。现代教学理论研究指出,中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阶段,是培育和提高素质的最重要时期。这个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体现在智力因素的发展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非智力因素中情感因素占着主要地位。智力因素是主体学习的加工操作系统,本身不具有促进学习的积极性,只提供学习进去的可能。情感因素则是主题学习的动力调控系统,起着激发、维持、调节、控制学习积极性的作用,是学习进取的可靠保障。因而要促进学生心理发展使学生素质得以提高,首先应该促进情感因素的发展。
  怎样让情感因素伴随着教学一起前进,发挥它在教学中的作用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备课中注意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
  (一)备课的重要性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要使学生接受情感教学,就必须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把蕴含在其中的情感呼唤出来,打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共鸣。所以,在备课时不仅要从知识内容上去把握教材,更要从情感的基调上去体会教材。
  如苏科版八年级数学《勾股定理》的引入:明天我们去敬老院打扫卫生,有两条路可以去,请你帮老师参谋下应该选择哪条路去更近些?如果BC=4km,AC=3km,你知道如果老师走近路可以近多少路吗?
  
  (学生讨论如何解决)。学生所学知识无法解决,教师引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除满足三边关系外,它们之间也存在着特殊的关系,学了这个关系后我们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你们想不想知道呀?(学生回答:想)那好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索一下 。在备课时,要考虑这一情感因素,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有人情味。
  (二)化抽象为具体,引起学生兴趣
  于中小学生年龄特征的限制,对抽象的东西不容易接受,所以在备课时,就要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利于他们理解。如在备“有余数的除法”时,为了说明什么叫余数,可设计如下情景,将余数这个抽象概念具体化:
  请班上一排同学站起来按老师的要求分别做下去(设每横排8位)
  (1)2个2个同学坐下,坐几次坐完?
  (2)4个4个同学坐下,坐几次坐完?
  问:按老师的要求能坐完吗?
   (3)3个3个同学坐下,坐几次坐完?
  (4)5个5个同学坐下,坐几次坐完?
  通过这几个提问,学生可以看出,第三次、第四次学生不能按要求全部做下去,因为剩下的人数不满3个或5个,这剩下的人数叫什么数呢?这就是余数。从而揭示出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学生通常生动形象的实际问题就很容易理解了余数这一抽象的概念,而且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
  (三)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材中有些知识表面上枯燥无味,但如果深入钻研,会发现有其内在魅力,教师在备课中就要将它们充分发掘出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习新知识成为学生的自觉需要。
  二、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情趣,培养情感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就要注意创设情境。创设教学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教学目的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造出师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的高度统一,融洽和步调一致的情绪氛围,它对于课堂教学起着很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特级教师李吉林创造了情境教学法,她认为情境教学可以使学生获得探究的乐趣、认知的乐趣、审美的乐趣、创造的乐趣、道德向上的乐趣,从而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和自我需求的活动。她认为,根据教育理论与长期的教学实践,探索情境教学,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较有效地克服了“注入式”教学的种种弊端。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激发学习动机,丰富儿童的感知并协调大脑两半球的相互作用,平衡两个信号系统的发展,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要创设好情境,并提高其创设艺术,应多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生动形象的讲述
  讲述是课堂讲授的最基本形式,因而生动形象的讲述也是创设教学情境的最基本、最常用的艺术方法之一。为此要求教师以丰富的感情寓于形象化的叙述之中,以师情激生情,以师心激生心。生动的讲叙会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引发学生内在的情感。
  (二)具体直观的演示
  通过观摩、演示,进行实验、操作等方法来创设教学情境。比如上《矩形的性质》一课,矩形定义的教学我是这样安排的。用教具演示如图中,从平行四边形到矩形的演变过程,得到矩形的概念,并理解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要求学生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作为道具,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感,有在教学中有切实的体例,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轻松)
   比较演变过程中的不变与变?
  不变:各边仍保持相等,对边仍分别平行,所以仍然是平行四边形
  变:角的大小
  观察知:若改变平行四边形的内角,使其一个内角恰好为直角,就得到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也就是我们早已熟悉的长方形,即矩形。从而得出矩形的定义: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三)情境的利用
  带领学生到大自然或社会课堂中去,创造一种氛围去激发学生的体验情感或学习创作欲望。李吉林注意这一点,她经常带领实验班的孩子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学生的学习不限于一本教科书中,乏味地、单调地重复各种练习,而是很自然地把学习和生活统一起来。学生的视野开拓了,孩子们很有兴趣的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如何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体验着急切感人的情和理。从而应证歌德讲的一句名言:“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数常青。”
  三、通过正确评价,激发学生积极情感
  儿童期是“自我中心”阶段,他们需要成人的支持、赞许和爱抚,这是儿童快乐和兴趣的原动力。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要正确评价,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一)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
  教学中对学生的表扬鼓励是必需的,是启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重要手段。但要运用得当,单纯的、一味的表扬有时能娇惯学生,不恰当得虚伪的表扬有时还能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当某个学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表现的非常出色、非常精彩,这时,老师会情不自禁的带头为他鼓掌,由衷地赞扬了他。这掌声、这赞扬无论对他本人还是对其他同学都是一种鼓励、一种期待。掌握学生心理的老师当学生暂时遇到困难时,绝不让他中止训练而请别人来代替,而是首先肯定他的勇气与点滴进步,然后再适当地引导,整个过程中充满着老师真诚的鼓励与期待。这种真情实感的流露对学生产生的激励作用是很难用语言表达的。
  (二)热爱学生、建立良好的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讲真诚的微笑带进课堂,对待每一个学生都要平等,特别是优生和后进生的态度上。教师要更关心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他们的进步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让这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也能品尝成功的喜悦,唤起他们学习上的激情。
  师生之间只有在情感沟通的基础上,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积极性情感一旦产生,他们的情绪则会处于最佳状态,随之学习效率也处在最佳态势。这样,教师的要求、期望易为学习所接受,从而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需要和努力地目标。
  
  参考文献
  [1]《愉快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9月第一版
  [2]《教学最优化艺术》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年10月第一版

标签:渗透 发挥 因素 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