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写景的作文 > 正文

培育紧缺古修人才,服务国家文明传承:大学生红色传承的培育

时间:2019-02-0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与时间赛跑的古籍修复事业――需修复量之大与修复人才奇缺的巨大反差      古籍是记载一个国家文明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传承文明的一种重要形式。作为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古代书籍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于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代社会有着巨大作用,是极其珍贵的文献资料;古籍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与民族气质,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一脉相承的历史见证,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我国悠悠数千年的文明史,留下了丰富的典籍和档案资料,使无数的宝贵文物留存至今。然而古籍载体的特殊性质,注定了它的脆弱:历经兵燹水火之厄,日月销蚀之灾,百不存一。有幸存留至今的古籍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发生了质的变化――粘满尘灰,被虫蛀鼠噬;受污染,霉变板结;纸张焦脆,老化变质;破损的程度日渐严重,甚至支离破碎。国家图书馆2006年所做的初步统计和测算,中国现在古籍大约有3 000万册,破损古籍约1 000万册。
  古籍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古籍保护修复,成了与时间赛跑的事业。
  但是,古籍修复又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没有经过一定的专业培训很难开展。在我国,古籍修复人才匮乏严重。据中山大学2010年的调查,我国的图书馆需要修复的古籍与专业的修复人员比例悬殊之大,让人震惊:
  国图古籍馆藏馆藏100万册件的珍贵善本特藏中,破损数量超过半数,轻度破损的有13万册件,中度破损的26万册件,重度破损的12万册件。截止到2008年,国图仅有修复人员13人。
  广东省古籍收藏有两大“巨头”――省立中山图书馆和中山大学图书馆。省立中山图书馆馆藏古籍47万册,其中超七成,即超33万册古籍有不同程度残破,亟待修复。另外还有10万余册民国文献需要进行抢救性修补。目前该馆特藏部修复组只有9名成员,按正常速度,要修完这些古籍需要700年以上。
  中大图书馆是高校系统中唯一入选的“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截止到2008年12月,中大图书馆古籍图书近40万册。但目前,古籍修复室仅有5名修复人员,按照正常速度,要修完这些古籍,需要上千年。
  南京图书馆共收藏古籍160万册,其中急需修复的古籍近48万册。但是,其承担古籍修复工作的只有1名正式职工。
  ……
  从全国范围来说,据统计,2007年全国从事这项工作的只有100人左右,即使这些人全力以赴,也要1 000年才能把现有的1 000万册破损古籍全部修复完。
  人才奇缺的同时,修复行业已出现断层,人员青黄不接严重匮乏,截至目前,新中国成立前开始从事文物修复的老辈专家已全部离、退休。40岁以下修复人员不到1/6,古籍修复行业缺乏有事业心和懂技术的后继人才。
  
  职业教育承担重任,莫愁中专成为我国古籍修复人才培养绕不开的名字
  
  为保护珍贵的古籍,祖先总结发明了很多方法。从藏书楼的建造、书橱的选料到古籍修复的配纸制浆以及对症的各种修复手法,都有一套在现在看来也非常科学规范的操作程序。遗憾的是先人修复和保护了无数的古籍却没有留下多少专讲古籍修复的典籍。从古到今只有依靠口口相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在传承这门技艺。
  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曾指出,“古籍修复能不能做好关键是人,古籍的修复是一种特殊技术,现在很多行业都实现了工业化,但古籍修复完全做到工业化还很难。”因此,用传统的古籍修复技术传承下来的精髓部分与现代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培养能适应现代古籍保护需要的古籍修复人才――改变古籍修复工作的现状,适应古籍保护工作的需要,提高从事古籍保护与修复人员的文化程度和专业素质,已经刻不容缓。
  2003年8月,国务委员陈至立批示“专门培养一批高职学生从事古籍修复工作”。
  2003年12月,由国家文化部办公厅和教育部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培养古籍修复人才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加大古籍修复人才培养力度,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修复队伍。培养古籍修复人才,可采取‘分层培养,长短结合’的原则,以培养技术熟练的操作人员为主(主要是高职层次),适当培养一些高级修复人才(主要为本科层次),同时应注意加强对在职职工的短期培训。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造就一支数量和质量基本满足要求的古籍修复队伍。”
  200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又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通知》,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大力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并将古籍修复工作和修复人才培养列入工作重点。
  在此背景下,古籍修复人才培养工作引起了广泛重视,尤其是职业院校承担起了培养古籍修复人才的重任。在其中,南京莫愁中等专业学校成为我国古籍修复人才培养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
  2001年,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在南京图书馆和南京大学图书馆等单位的支持和协助下,在全国首家开设了三年制职业高中图书文献保护与修复专业。2004年升为五年制高职。
  2005年,学校成立莫愁中等专业学校古籍修复中心,承修公藏单位图书。
  2006年,学校古修专业承办“中埃文物古籍修复教育论坛”会议,并作为协办单位参加由文化部主办的“文明的守望――中华古籍特藏珍品暨保护成果展”。
  2007年,与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合作成立“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雕版印刷传习所莫愁中专培训部。
  2010年,莫愁中专学生技能展示在全国职业教育展洽会上获得一等奖,受到教育部鲁昕副部长称赞。
  古修人才培养领域的十年耕耘,使莫愁中专获得了广泛的社会信誉。近年来,文化部门领导谈古籍修复专业的人才培养情况,以及关于古籍修复人才培养的研究,几乎都要提到莫愁的古籍修复专业。
  
  定位古籍修复应用型人才,探索修复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
  
  古籍修复的人才与其他行业人才一样,具有金字塔式的结构,需要各种层次的人才。“经过对我国古修实际情况的调研,我们认为,社会真正缺乏的是大量的修复工,而不是大量的修复科研人员。”莫愁中专校长杜迎接告诉记者:“因此,莫愁中专校古修专业从创立之初就把目标定位在古籍修复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院(馆)培养掌握一定程度的修复古籍、历史文献保护和档案保护等特殊技术的应用型人才。
  针对这一目标,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莫愁古籍修复专业技能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动手能力及职能素质的培养,并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古籍修复领域有‘三分技术七分经验’的说法,多数学校只是把‘古籍修复’列为其中一门课程。以某些学校为例,‘文物鉴定修复专业’共开出二三十门课。一般周课时也只有25节左右,也就是说其中古籍修复每周只有1课时。我们认为,办专业如果不抓住核心技能,不突出主干课程,开了许多看似有价值的课程,散而平均,是培养不出专门人才的,是训练不出行业需要的高超技能的。”古籍保护与修复中心主任戴学彦告诉记者。
  古籍修复专业最重要的核心技能主要包括十八项,俗称“十八项专业技能”:裁纸;装裱画纸及画心;卷纸;托覆背纸;现画托裱;捻纸钉;理齐、墩齐各种大小的纸张;齐栏;补古籍书页;剪纸;函套的制作;书画复制;金镶玉的制作;册页的制作;糨糊的制作;雕版印刷;篆刻;精平装书的装订。这十八项技能需要在一定的职业情感铺垫的基础上循序渐进,需要一定的时间跨度,学校将教学活动在明确的课程目标框架内分轻重、分前后循序渐进地开展,扎实的修复技能让毕业生很快成为了单位的技术骨干。如在南京博物院图书馆工作的毕业生何子晨,参与了南京博物院的许多重要古修项目,如,青海省循化萨拉族自治县参加国家文物局我国最古老的《古兰经》手抄本修复保护项目,文化部课题整本图书脱酸技术的研究和院课题文物库房装具系列研究制作――防霉纸的研究,等等。他以自己精湛的技艺和高度的敬业精神,得到了南博图书馆领导的认可,由编外人员转正,正式成为南京博物院中一员。
  修复是一门技艺,更是一门学科、一门艺术,从事感知修复不仅需要心灵手巧,需要技能、技术,更需要具备中国书籍史、目录学、版本学等基本知识。学校的古修专业课程设置有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如,中国古代文化史、书史、造纸史、版本学与工具书使用、图书馆学;专业技能基础课有素描、色彩、书法、工笔画、水墨画等;专业技能课有篆刻、剪纸、传拓、造纸(学校建有小型手工造纸作坊)、字画修复与复制;专业核心技能课有雕版与印刷、字画装裱、古籍修复(包括近现代精平装书修复、档案修复)。对相关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在就业岗位上受益匪浅。如,在校期间学过繁体字和篆书、版本鉴定,对正在安徽中医学院工作的2009届古籍修复专业毕业生茆可人的工作派上了用场,他说:“从表面看修复本身是个手工活,可是牵涉到的知识很多,如古籍书中用到的繁体字和篆体字很多,首先,需要认识它们才可以去鉴定版本和年代,所以需要学习古代文字知识;再有,目前我在工作中接触到的书籍多数是明清版本,那么就要对明清版本的书籍特点要有所了解。学校里学到的东西为我的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我目前正在对馆藏的古卡整理分类,根据破损程度划分先后修复的顺序。另外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对刚从民间收购来的一大批古书进行版本和年代的鉴定。”
  古籍修复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对动手能力要求很高,有着独特的人才成长规律。古籍修复是寂寞的,这要求古籍修复人员要做到甘于寂寞,同时必须有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古籍修复工作有浓厚的热情;单调枯燥的工作还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因此,从年龄上来说,有受此类教育的最佳时期。太小,精力不容易长时间集中,耐心不够。太大则世故,耐不得寂寞。莫愁中专学校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结论,初中毕业的学生是比较合适的――精力最好,这个年龄的孩子尚未进入社会,很少有其他事务牵扯,更不会老于世故;较早接触修复行业、学习修复技能的学生对于这个专业热爱和坚持往往也较深。从学制来看,三年的中职时间较短,因此五年制高职是比较适合古籍修复应用型人才的学制。从初中毕业开始用五年时间,先教授文化课,紧接着专业理论课、专业基础技能课,到专业技能实践,环环相扣,渐渐培养出专业思想稳定,专业技能过硬的人才。
  目前,学校为古籍保护与修复事业培养了约两百位合格人才,在全国各地默默无闻地从事着文化保护事业;多年来,学校古籍修复专业实习生遍及东北、北京、广东、广西、福建、贵州、山西、江苏等地,实习生、毕业生在各地普遍受到了好评;古籍修复中心已承担了万余件珍藏古籍的修复工作。
  
  学校倾力打造特色专业,提供专业保障条件
  
  “办这个专业,从某种角度上讲,我认为是一种历史责任感,在我的心里有着很重的分量。”莫愁中专校杜迎新校长说。为了办好古修专业,莫愁中专校的校领导班子对于古籍修复中心的发展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与支持。
  首先是增强古籍修复中心师资力量,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古籍修复中心除7名专业教师外,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0人,不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拥有较强的修复技艺,均具有国家劳动部门颁发的行业“高级工”资质,具备较为丰富的修复经验。学校还聘请了南京大学图书馆的邱晓刚老师作为中心的首席专家,聘请国家图书馆杜伟生、张平,上海图书馆潘美娣等专家担任技术指导,常年以专家委员会、讲座及培训等形式获得技术支持。
  其次是学校加大投入,加强专业设备和相关设施建设。中心有上下水设施,室内温湿度可调控。目前,修复中心已有200平方米以上的工作面积,有专门的修书、洗书和藏书间。在专业设备方面,中心拥有修复需要的数码体视显微镜、全自动色差仪、纸张撕裂度测定仪、纸张耐折度测定仪、纸张拉力测试仪、纸张厚度测定仪、纸张修补机、书画装裱机、数显封闭四开切纸机、压平机、脱酸机、切纸机、洗书槽、晾书架等设备,为加强专业对外服务能力与科研能力,又申购了无损酸度测试仪、空气净化器及除尘等设备。
  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古籍修复专业已经拥有较高的社会信誉度,在全省高职专业验收中受到专家的广泛好评。学校已举办过两次图书收藏部门档案、文献修复技术培训班。随着古修专业实力的壮大,学校还将积极承担面向社会的古籍修复人员的培训任务,并计划外派学生到各地的图书、文博单位去修书,甚至拓展香港、台湾的相关领域。
  
  路漫漫,古籍修复人才培养任重而道远
  
  莫愁的古籍修复人才培养得到了广泛的肯定,但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由于我国的用人体制问题,这类人才的流失严重。据调查,在21世纪初古籍修复人才流失仍然严重,毕业生中能够坚持从事古籍修复的不足1/10。
  图书馆如此大的古籍修复人才缺口,却消化不了那么少量的古籍修复毕业生。主要原因是各大图书馆、档案馆等文博部门需求量很大,但因用人单位编制进入的学历门槛一般都设在本科以上,甚至要研究生以上学历。这使得修复应用型人才因为学历的问题而不能顺利就业。有些同学与文博单位签订临时合同,但工资有限,生活难以为继,人才容易流失。
  莫愁中专的人才流失率相对较低,古修专业已毕业249名学生中仍然有近200人在此领域从业。为目前仍然为数不多的古籍修复人才队伍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仍然有部分流失,相较起紧缺的修复人才数量,非常可惜。面对这样的情况,莫愁中专除了以自己在古籍修复人才培养领域的社会影响力积极呼吁社会调整政策,给应用型人才创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外,也积极争取打通专升本的升学渠道,以打破学生就业的学历瓶颈问题。
  杜迎新校长告诉记者:“古籍修复的人才培养工作任重而道远。无论多难,我们都会坚持,承担起古籍修复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
  责任编辑:李术蕊
  (文章转载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标签:紧缺 传承 培育 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