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写作技巧 > 正文

[论实证胃痛之四治法]胃痛的虚证实证

时间:2019-01-2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胃痛的发生,主要由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导致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本文主要讨论由外邪、饮食、情志等因素引起的实证胃痛,将其分为寒邪客胃证、湿热中阻证、饮食伤胃证、肝气犯胃证进行论述。
  【关键词】实证胃痛;四治法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1]。现代西医学中急、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均属于中医学胃痛范畴。
  实证胃痛的原因,多由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等造成,其中外感寒、热、湿诸邪皆可引起胃痛,但以寒邪为多见。各种因素导致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为胃痛的基本病因。
  治疗胃痛,应首辨其虚实寒热,在气在血,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总则。本文就实证胃痛的几种辩证治疗分述如下。
  1寒邪客胃证寒凝胃脘,阳气被遏,可见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病案:张某,男,20岁,于2010年7月12日就诊。主诉:上腹部时常作痛三个月。病史:自诉曾做胃镜检查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曾自行服用葵花胃康灵等药,未做正规治疗,平时饮食不规律,喜食冷饮。此次因喝过加冰饮料后突然胃痛暴作,怕冷,喝热水后有所缓解,遂来就医。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辩证为寒邪客胃证,治当温胃散寒,行气止痛。方药:高良姜10g,吴茱萸12g,香附12g,陈皮12g,木香12g,甘草8g服药后胃脘痛逐渐消失,嘱其平时少食生冷,规律饮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后不再复发。
  按:《素问?举痛论篇》说:“寒邪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引急,故痛。”[2]此案寒客胃中,则阳气被寒邪所遏而不得舒展,引起胃受纳腐熟之功能失常,气机受阻而暴痛。寒邪得阳则散,遇阴则凝,所以得温则痛减,遇寒则痛增。热能胜寒,故喜热饮。所以用吴茱萸、高良姜温胃散寒,用香附、乌药、陈皮、木香等行气止痛。如兼见恶寒、头痛等表证者,可加苏叶、藿香等以疏散风寒;若兼见胸脘痞闷,胃纳呆滞,嗳气或呕吐者,可加枳实、神曲、鸡内金、制半夏、生姜等以消食导滞。
  2湿热中阻证本型患者平时多大量饮酒,喜食肥甘厚味,导致脾失健运,内生湿热,脾为湿困,胃为热拢,湿热蕴结,胃气痞阻则生胃痛。临床常见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证。
  病案:程某,女47岁,于2010年7月14日就诊。主诉:胃脘痛加重半月伴呕吐不能饮食1天。病史:胃脘痛1年半余,曾行胆囊摘除术,平素喜食辛辣。现胃脘胀痛,口干、口苦、口粘,不能饮食,食入即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舌红苔黄腻,脉细滑。辨为湿热中阻型胃痛。治宜清热化湿,理气止痛。方药:黄连10g,山栀(炒)12g,藿香12g,陈皮12g,茯苓15g,半夏12g,草豆蔻12g,甘草8g患者服药1剂后胃脘痛减,进食粥少许,未见呕吐。再诊去黄芩、藿香、加砂仁12g,山楂25g,山药25g,服药后加意调养而全愈。
  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此类患者不在少数,多好食辛辣炙?、肥甘厚腻之物,以致湿热相结。因此,治疗时黄连、栀子、藿香清热燥湿;半夏、茯苓、草豆蔻祛湿健脾;陈皮、甘草理气和中。湿偏重者可加苍术,重用藿香;热偏重者可加蒲公英、黄芩;若伴有气滞腹胀者可加厚朴、枳实以理气消胀。服用上方时,应嘱咐患者忌食烟酒、生冷、辛辣、油腻之品,以免助湿热内生。
  3饮食伤胃证常因饮食不节、暴饮暴食等原因造成胃痛发作或加重,临床常见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不思饮食,舌苔厚腻,脉滑等证。
  病案:李某,女,33岁,于2010年8月2日就诊。主诉:上腹部胀痛不舒,伴嗳腐吞酸3天。病史:4个月前因过食面食出现上腹部胀痛,自服吗丁啉两次症状消失。三天前,因参加婚宴时过食油腻之物而再次出现上腹胀痛,且伴有嗳腐吞酸、不思饮食,服药无效,遂来就医,触其腹部见上腹胀满稍硬,拒按。舌苔厚腻,脉滑有力。辨为食滞胃脘型疼痛。治宜消食导滞,和胃止痛。方药:神曲15g,砂仁12g,厚朴12g,山楂30g,莱菔子12g,茯苓12g,半夏12g,陈皮12g,甘草8g
  按:此种食滞胃脘型胃痛用消食化滞、调和胃气之药效果甚速,但值得一提的是,此型胃痛若迁延不愈,反复发作,则会影响脾胃运化功能而成脾胃虚弱之虚证,因此应加意调摄,饮食有节,可嘱患者每餐不必过饱,定时进餐,且远离生冷、辛辣之品,另外,从养生角度看,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劳,作息得当对调理胃气也大有裨益。
  4肝气犯胃证古代医家很旱就认识到胃痛发病与肝郁有关,《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本型胃脘痛,多因情志不舒或抑郁、愤怒而发病,且常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痛连两胁,嗳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喜长叹息,舌苔多薄白,脉弦。常用柴胡疏肝散加减。[3]
  病案:冯某,女,36岁,于2010年8月4日就诊。主诉:胃脘胀痛、胸胁胀痛2天。病史:两天前,因与其婆婆发生争执后闷闷不乐,纳差,嗳气频作,继而胃脘疼痛,痛连两胁,嗳气则痛舒,苔薄白,脉弦。方药:柴胡15g,香附10g,郁金10g,白芍10g,枳壳10g,橘红6g,佛手10g,炙甘草8g连服三剂后症状消失,又再服三剂而愈。
  按:肝气疏泄不及,土失木疏,气机壅滞而影响脾胃,治疗当以疏肝为主。调肝之品多属于辛散理气药,理气药亦可和胃行气止痛,或顺气消胀,最适于胃病之胃痛脘痞,嗳气恶心。故有“治胃病不理气非其治也”之说。若胃痛较甚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以加强理气止痛;若嗳气较频者,可加沉香、旋复花以顺气降逆;若泛酸者可加乌贼、瓦楞子以中和胃酸。
  参考文献
  [1]. 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96-197
  [2]. 胡敏.电针加隔姜灸治疗寒邪客胃型胃痛68例[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24
  [3]. 胡爱花.柔肝养胃汤治疗胃痛临床观察.[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5(1):35-36.
  作者简介:王晓琳,女,(1988-),陕西渭南人,医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医医史文献与临床疾病史研究

标签:胃痛 实证 之四 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