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写作手法 > 正文

夏目漱石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夏目漱石 心 知识分子形象

时间:2019-01-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内容摘要:夏目漱石在他的中期作品“爱情三部曲”中塑造了一系列知识分子形象,本文从小说的文本出发,结合夏目漱石有关“个人主义”的观点,对小说代表性人物进行了深入细致分析,认为尽管造成人物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他们的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个人主义”本身的理想性。
  关键词:夏目漱石;个人主义;知识分子
  “爱情三部曲”(《三四朗》《从此以后》《门》)是夏目漱石的中期作品,不同于其前期作品的锋芒毕露和后期的含蓄自省,中期作品呈现出一种过渡时期的特征:批判锋芒虽然减弱,却依旧包含深刻的批判,由单纯的社会批判逐步转向对内心自省。正是因为在过渡时期,使得中期作品,以“爱情三部曲”为代表。在内容和思想上都更为矛盾和复杂,其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有着过渡时期的特征,他们呈动态发展,较为完整地表现了知识分子从“自我本位”到慢慢建立“个人主义”思想,到最后“个人主义”走向危机的发展过程。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漱石的“个人主义”在逐步走向危机。首先可以明确的是时代对知识分子的影响,欧化思潮下知识分子对西方精神的追求与传统文化的冲突,将想要调和冲突的“个人主义”知识分子逼至夹缝,其次在于“个人主义”知识分子的主观原因,特别是知识分子身上的软弱性。陈秀武对当时知识分子特点的概括是从总体上来说的,但其中第三点“妥协性与包容性”在夏目漱石塑造的“个人主义”知识分子身上亦有所体现。三四郎和代助在某种程度上的优柔寡断,宗助因为自己内心的“罪”意识饱受煎熬,且因此举步不前,这些都说明“个人主义”知识分子内心的不自信和软弱。
  笔者认为,漱石的“个人主义”逐步走向危机到最后的破产,其根本原因是漱石“个人主义”理论的理想性。上文着重分析的三个知识分子形象,实际上是一类知识分子,即“个人主义”的知识分子。他们由漱石创造出来,却被漱石赋予了悲剧结局,这是很值得思考的。三四郎、代助、宗助都是自我觉醒的新一代知识分子,但又不像那些高扬自我崇拜西方的偏激知识分子,他们内心总有所保留。随着“个人主义”在他们身上的发展,他们受到的排挤和压力就越来越严重,内心的坚持、自由和传统的良心起了极大的冲突。一方面想要坚持自我,一方面又想要坚持人道主义。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理论中强调与社会、团体的联系,强调尊重他人的自由,看似完满,但真正实施起来就无法调和。
  “爱情三部曲”的重要价值之一就在于,它揭示了漱石“个人主义”最终破产的内在根本原因。爱情三部曲”正好体现了这种过渡,有着前后期作品的两种特点。漱石在这中期三部曲中,反思了自己的“个人主义”,也让他对“个人主义”感到失望,所以在《心》和《明暗》中我们看到了“个人主义”的完全破产,一个是无法走出自我牢笼的禁锢最终灭亡,一个是彻底堕落成利己主义者。而他自己,在晚年也走向了“则天去私”。对“则天去私”思想的研究,也无法脱离对“爱情三部曲”中“个人主义”的分析。
  通过对“爱情三部曲”的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明治时代一类知识分子的内心,从而进行反思。“个人主义”的理论虽说有很大的理想性,却很值得人思考:知识分子到底是怎样的群体,到底有怎样的特点和作用;作为知识分子,到底应该有怎样的姿态,到底应该怎样才能坚持自我不随波逐流,又应该怎样才能不陷入自私自利;知识分子在社会上到底扮演怎样的角色,而所谓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到底是怎样的。漱石所塑造的“个人主义”的知识分子,可以说是知识分子的一种理想形态。参考文献:
  [1]张小玲:《夏目漱石与近代日本的文化身份构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李光贞:《夏目漱石小说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版。
  [3]林少华:《“文”与日本的现代性》,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4][日]柄谷行人著,赵京华译:《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三联书店2003版。
  [5]事国栋:《夏目漱石文学主脉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6]何乃英:《夏目漱石和他的小说》,北京出版杜1985年版。
  蔡住,张文静,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

标签:知识分子 形象 作品 夏目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