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写作手法 > 正文

[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的妙用] 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

时间:2019-01-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内容摘要:一篇好的记叙文要有恰当的自然环境描写。写好环境,人物的描写才会更形象,事情的叙述也才会更生动。只有做到这些,写入叙事的记叙文,才能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景物描写;作用意义;构思妙用
  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概括起来,主要有这样一些作用:
  一、交代背景。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也可在中间)往往用来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等,为故事的产生、发展作好铺垫。如鲁迅《故乡》开头:“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时候既然是深冬,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鸣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先点明回乡的时间是冬季。然后写远望故乡所见到的沉寂、荒凉、死气沉沉的景象,渲染悲凉的心境,为全篇定下了抑郁深沉的感情基调,为故事的发展做了必要的铺垫。
  如有位同学在《亲人》中写道:“昔日周身裸露的村庄,如今披上了郁郁葱葱的绿衣,透过密密的树梢,露出白墙高楼……”由景物描写展现时代的变迁,渲染气氛,引出下文,为下文做了必要的铺垫。
  另外,运用写景抒情来描写背景,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开头方法。乌云、暴雨象征黑暗或凶祸;旭日东升显示生机盎然、朝气蓬勃;波涛汹涌促使人们思绪万千,激动不已……这样的景物描写犹如一幅幅油画的底色、背景,衬托了近景、主景。
  所以,好的景物描写往往可以渲染浓烈的气氛,组织故事情节,增强艺术作品的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
  二、渲染气氛。自然景物是客观的,但是一定的景物可以引起某些联想,造成一定的气氛。例如鲁迅的小说《药》,作者在华大妈上坟时对周围的景物是这样描写的: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这是寂寞、凄凉的自然环境,衬托着华大妈悲哀的心理。这令人毛骨竦然的境地,不也可以使人联想到清朝末年的黑暗社会吗?自然景物与人物心理及社会背景和谐地统一在一起。这就是大手笔的独具匠心。又如小说《孤独之旅》中写道:“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这里的景物描写就渲染了暴风雨来临前令人压抑的气氛,烘托了杜小康内心的孤独苦闷之情。
  三、烘托人物。人的生活离不开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同样,环境也影响着人。由此,自然环境的描写,写出其特定的境况就能烘托人物的内心世界。如鲁迅的《社戏》其中有这样一段写景: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时候一般,又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作者写月光,如此“皎洁”,写灯火光申的戏台,像“满被红霞”的“仙山楼阁”。这一段写景。写出了“我”对社戏的依恋,烘托出了“我”的美好的心绪,
  四、深化主题。在记叙文写作中,有些山水游记之类的文章可以直接通过写景来表现主题,有些有情节、人物的作品往往“托物言志”,用写景来深化主题,使主题更深刻,更富有抒情色彩。小说《红岩》中有这样一段:“窗外,突然一阵闪电,接着就是一声震耳欲聋的巨雷。黑牢,在雷声中不住地抖颤……又是一声春雷,紧接着耀眼的闪电。粗大的、豪放的雨点,清脆地洒在屋瓦上,发出铿锵的金属般的声音。这声音铮铮地拨动着心弦,发出强烈的共鸣……,狂风暴雨啊,快点来吧!’‘震撼世界的春雷啊,快点来呀!’”这段文中的闪电、巨雷、雨点,是实写,但更是虚写,目的是突出“革命风暴席卷全国,新中国即将诞生”的主题,最后那句强烈共鸣的呼喊就更为明显了。   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可以采用如下方法:一、以景衬人,以人带景。记叙文当中的景物描写都是融人了人的情感的,周围的环境美与当时作者的心境有必然的关联。其时,人物的心情好环境就美丽的,反之则不然。俗语云“马上看将军,花间看美人”,以景衬人就是让景物为烘托人物服务。为了把景物写活,常常采用以人带景的方式,由人物把景物带出来,让读者通过景物来了解作者的心境。如:“我喜欢在微风吹拂、细雨飘洒的日子里,撑着伞儿漫步垂柳间,观察那雨中的荷塘的景致。这时雨疏疏密密地落着,偶尔看到几只燕子穿梭于垂柳间。呈现出一幅‘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图画来。再看那雨中的荷叶上盛满的水珠,闪烁着明亮的光点。微风徐来,轻轻地吹着荷叶,大大小小的水珠在荷叶上滚动。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侧耳侧听雨落在荷叶上的声音,就如同游丝似的似有若无,缥缥缈缈,几朵红色的荷花像水中仙子,低首羞颜,似有千般幽思,万种情致,欲说还休”(《荷塘听雨》)。通过人物的视角来写景,人在图画中,以荷塘雨景来烘托人物的心情,让人的情感溶人到了自然景物之中。人是风景的构成者,写景与写入如能达到有机的结合,文中的景物就会更富有神韵。如“不知什么时候,绚烂的朝霞染红了半边天,又将柔和的色彩洒在校园里。到处都移动着火焰般的红领巾、蝴蝶般鲜艳的花裙、飘荡着同学们的欢声笑语……小树醒了,沾了露水;野花也醒了,她与露珠做了一个甜美的梦;小鸟醒了,亮出那清脆的歌喉,唱着向天空飞去……此时操场上,同学们正在认真地做操,‘一、二、三、四’的韵律,轻快的乐曲,伴随着同学们那矫健的身影。”(《校园的早晨》)这段描写校园的早晨的一角风景,就是以景衬人的活动,通过人物的晨练来表现出校园的美丽的晨风,从而把平常的校园晨景写得生机勃勃,富有朝气。二、情随景生,触景生情。古今中外好的文章或优美的散文无不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让读者读后回味无穷,杜甫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某种景物,心中忽有感受,思绪满怀,进而借着对景物的描写来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这就是所谓的“情随景生,触景生情”。如“远看,叶儿青青,花儿点点,好像色彩缤纷的珍宝,散落在绿色的地毯上。近瞧,那一串串的红花,还有各种不知名的花,它们这时也都竞相争艳。校园花坛的文化走廊,那红榜上写着数理化的竞赛的获奖名单,各年级的的学习园地、黑板报,如春雨后的艳花争妍吐芳,似乎在眼前展现一幅幅学科学、爱科学的动人画面。秋天是凋零的世界,一片凄清。可如今于我没有一点感觉,有的只是心中荡漾着春意,科学的春天到来了,到处洋溢着科学的芬芳和新文化的气息”。这一段描写秋天的景物,但字里行间抒发出作者对科学春天的赞美。三、移情于景,借景抒情。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篇好的文章作者都有是带着强烈的感情来描绘客观景物,把自己的感受情注人到客观景物之中,所写之景都是被赋予了浓厚的主观色彩,这就是“移情于景,借景抒情”。如“那‘千株扫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站在花前,我吸了一口掺和着芙蓉花香的空气,尽情地欣赏它的盛装:浅绿色的花萼,粉红的花片,金黄色的花蕊。它的娇嫩、恬淡时时透出一种妩媚而不妖治的风韵……它只默默地蕴蓄着生命,不在三月争艳,也不与九月菊花比美,等到秋风来,便发出一种令人惊诧的美,为深秋增色,真可为真正的花君子,花中‘国色天香’的好女子”。这段精彩的描写,是作者的借景抒情,借花寓意,展现了芙蓉花的美艳,表达作者的对君子之士们的赞美。再如《故乡的榕树》中描写故乡的夏夜,作者就是通过描写月华、流水、夜风,并融入富有诗意的想像,把故乡的夏夜写得宁静、美丽又温馨,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寄托了作者美好的情怀,令人神往、陶醉。四、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就是把自己难以表达的情感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如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写洞庭湖的美景,及欣赏周边的景色的不同心情,产生的不同情感,抒发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和远大的政治抱负,表达作者的宽阔胸襟。文中的景物描绘虽没有诗情画意,但又可从中体会到景情融合。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就是通过对月色下荷塘美景的描绘,以通感的修辞手法写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喜悦与哀愁。情景结合,水乳交融。情与景不可分离,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是创造意境的重要手段。一篇好的优美散文要避免有物没人、有景没情,就得做到情为景生,景为情注,只有二者妙合无痕,才能使文章含蓄隽永,意味深长。古今中外流芳后世的美文无不如此。晋朝的陶渊明的诗文无不是情寓于景,情景相融,字里行间无不透出一种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
  记叙文中好的景物描写,往往惜墨如金,寥寥几笔,就能使文章活起来,让人如临其境。特别是情节性和文学性比较强的记叙文,景物与人物、事件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标签:记叙 妙用 景物 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