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心得体会 > 正文

【浅谈高校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浅谈招聘人培养人和用人的管理思维

时间:2019-01-1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江泽民同志多次在不同的场合提出关于知识创新、科学创新的相关问题。如“迎接未来的科学技术挑战,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这反映出了当今时代,如果要想让人们的思想迅速适应世界的新变化和我国改革、发展的新形式就必须使人们具有创新性的思维。新时期,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一个比较典型的就是对人才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而且,实践表明,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人,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发展。其实,关于创新,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所以有人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高校之中也不例外,高校作为全社会知识创造和传播最重要的地方,而知识在高校中不仅仅是为了延续和传承,还需要不间断的创新,没有创新的知识是死板的,是没有生命力的。数据显示,高校中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中仅有1/10来自于“原装”的历史继承,其余知识都是经过“裂变、交叉、融合”的创新成果。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已经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创新性思维的本质和意义
  创新性思维是以新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是创新活动中的思维活动。创新性思维是人类社会中所特有的,而且是最有价值思维能力的一种。或者我们也可以说,创新性思维其实与求异思维有紧密关系,要抛开传统思路的束缚,通过对所面对的材料,通过科学的整理,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分析,使原有知识能够与现在知识串联起来,在不断的整合与探究之中使知识获得更广的发展。创新性思维则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它具有首创性、独立性和前瞻性等特点。首先,首创性要求人们敢于想象,而且是在别人提出想法之前就想到,想别人所未想;第二,独立性要求人们要善于而且还要精于思考,不能轻信书本,也不能轻信别人或者随波逐流、随大流、跟风走;第三,前瞻性要求人们既能适应现实的需要,又能看到未来的发展。善于把握现在,还要能够放眼未来。所以,凡是创新性思维活动的产物,往往是过去没有或超越了前人的东西建设创新型国家从培育创新性思维做起。创新性思维是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优势互补、是“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优化组合、是“思维展开”与“思维整合”的矛盾运动过程。
  现阶段的高等教育,学生的数量空前。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生数量已经突破700万,如此庞大的学生队伍,要想从其中脱颖而出,单纯靠学几年文化知识,掌握一点简单的实践技能,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企业要想发展,需要的不仅仅是劳动力,而且是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为企业技术的提高贡献智慧的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具备创新性与创造性。因为企业也不例外,企业如果总是步市场的“后尘”,那么永远也只能是“被动挨打”,不会有很大发展。企业要想发展,就必须要有新产品,新理念不断产生,而新产品、新技术、新理念的产生无一不需要职工的创新。所以,只有那些真正具备创新性意识和能力的大学生才能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长足的发展,也只有这样的人才可以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因此我们说,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性思维不仅对于学生本身的发展大有裨益,而且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新时期高校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1.勇于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使学生敢于创新
  培育创新性思维,应当克服畏惧情绪、懒惰习气、保守思想。有的人刚刚萌生创新的念头,便怕这怕那,畏首畏尾,结果只能在原地踏步。对于现在的大学生而言,独生子女的比例很大,在校大学生中90后的学生已经成为了主流,这一代的学生普遍“娇生惯养”,怕吃苦,耐性差,贪图安逸。因此,当面对需要突破以求创新的时候,很多学生都退缩了,害怕自己走不好,害怕出错,害怕没有结果,结果导致传统思维又占了上风。因此,在以后的高校教育之中,教师要用于引导学生的思想走出去,敢于接受任何挑战,只要自己怀疑的问题,就不要怕出错。在这方面,教师需要建立一定的促进机制,比如鼓励学生去创新求异,对于那些敢于创新的学生,不管结果如何,教师也要给出及时的鼓励和赞扬,从精神和物质上充分给予学生肯定,让他们形成一种风尚,那就是创新才是正确的,遵循传统不敢突破是错误的。进而在全校中形成一种互相“攀比”的创新性思维竞争意识,在这种良性的竞争中,创新性思维才能真正在学生中间生根、发芽。比如很多学校举行“创新性思维”比赛,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专业,把专业知识融入到生活之中,看看谁的创意最新奇,谁的想法最奇特。也许有的学生,很多想法根本就不切合实际,甚至荒唐,但是我们不用嘲笑他们,敢想就是可贵的,总比不敢想的要有意义。任何一项新发明不都是在人们的怀疑和嘲笑中慢慢产生的吗?
  2.传授创新性思维形成的方法,使学生善于创新
  创新性思维的形成,一方面依赖于有一种不服输的勇气,另外,还需要具备善于创新的方法,有了勇气,有了方法才能真正取得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首先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与宽度。其中思维广度是比较重要的,思维的广度是对知识的一种整合能力和延伸能力,也即思维通过对事物的联系方式和相互作用的认知,表现为一种见微知著、见局部知整体,见个别知全貌,见过去知未来,见已知洞悉未知的能力。然后还要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发散思维能力,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找出诸多更新的可能答案、设想或解决办法。另外,学生还要具备较强的求异与探究的精神,不断追根溯源,因为只有了解了事物的本质,深刻认识了事物的来龙去脉,才能在它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否则自身都不了解想创新的东西,那么如何知道哪些是创新过的,哪些是不能创新的呢?另外,包括理论思维、多向思维、侧向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形象思维等思维方式,都可以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获得创新思维的能力。实践表明,不同的思维方式对于创新具有不同的作用。如果学生真的可以做到把接收到的各种信息综合整理,并且可以去细化分析,最终提出自己的看法,这对于创新性思维的形成便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强化对学科前沿知识的把握,使学生精于创新
  创新离不开平台,这里的平台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具备创新的平台。然后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知道哪里需要创新。这就要求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因为在实践活动是自主性、探索性都很强的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相对比较自由,没有太多条条框框的限制,他们可以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奇异的思维。比如针对一些实践性、专业性较强的学科,更是要结合实践的开展,学生在实践中可以发现原有知识系统的不足,原有生产技术的欠缺,这时他才会知道哪里需要创新。下一步就要求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该学科、该领域的前沿知识动态,因为创新是要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所以创新首先就要了解哪里可以创新。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有基础知识,知道哪里需要创新,然后还知道需要创新的领域中有哪些具备可操作性,这样离实践就越来越近了。由此看来,创新性的思维不是凭空产生的,是与实践紧密联系的,只有在大量阅读前沿资料和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前提下才能谈创新。
  4.丰富日常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使学生长于创新
  学生的思维能力高低不是先天决定的,这与后期的培养和教育方式,尤其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如果没有科学的教育模式与合理的教学方法,必然会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产生很大影响。但是,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一支粉笔、一张嘴巴、一块黑板、一份教案,毫无生机,枯燥呆板,这种教学方法显然不会促进学生形成什么创新性的思维,恐怕连最基本的学习积极性都调动不起来。因此,教师需要大胆地创新教学方法,利用多方面的方法来使知识立体化刺激学生的感官。比如,以往都是板书讲解,现在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包括闭路电视、投影仪、情景剧展示;以往都是教师主导课堂,现在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师生转换角色等,多措并举地推进多样化课堂的建立。通过这些形式上的创新,让学生每节课都会有新感觉,进而对整门课程产生新的认识,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产生,使学生长于创新。
  总之,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培养和塑造学生能力的思想必然会越来越深入地融入到素质教育的理念之中,逐渐融入到高校的教学体系内。而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学生能力的逐步提高,创新性思维也必将会做为下一个培养目标提上日程,因为,国家要想发展,必须依靠一代又一代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去支撑,生产力要发展,更是离不开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去开拓,社会要进步,也离不开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去发展,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都需要依靠创新性人才。而作为人才培养最集中的高校,理所当然地就应该肩负起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国家输送更多具备创新能力人才的责任。因此,我们坚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高校的改革必将会获得更大的成功,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也必将会成为未来高校发展的主流,高校最终也会为社会培养越来越多的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

标签:浅谈 高校学生 思维 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