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大学生 > 心理 > 正文

犯罪心理研究

时间:2017-05-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犯罪心理痕迹研究的问题和作用

艾滋病人和艾滋病毒携带者犯罪后的收监问题

周冷昊

摘要:据调查统计显示,目前各地区公安局预审监管支队戒毒所收容的艾滋病患者逐年增多,艾滋病患者犯罪问题也日益趋向严重,数量明显呈上升趋势。但是在对于艾滋病人违法犯罪后的收监问题上还存在着许多待解决的问题。经过全国各地的实践与总结,再将国际上各种对艾滋病人犯罪后的收监的做法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可以总结出一套关于艾滋病人和艾滋病毒携带者犯罪后收监的对策,这样有助于有效控制此类犯罪,并且让艾滋病人和艾滋病毒携带者感受到人性的关怀,从而为社会的稳定做出贡献。

关键词:艾滋病 犯罪 收监 对策

据调查统计显示,目前各地区公安局预审监管支队戒毒所收容的艾滋病患者逐年增多,艾滋病患者犯罪问题也日益趋向严重,数量明显呈上升趋势。但是在对于艾滋病人违法犯罪后的收监问题上还存在着许多待解决的问题,如监房不足,羁押成本过高,医疗条件不好,评估系统不完善等。但随着艾滋病人和艾滋病毒携带者的犯罪率日益增多,国家与政府不得不对此引起重视。只有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有效地控制此类犯罪,并且让艾滋病人和艾滋病毒携带者感受到人性的关怀,从此踏上正轨。

一. 中国艾滋病人和艾滋病毒携带者犯罪后收监的现状

了解中国艾滋病人和艾滋病毒携带者犯罪后收监的现状,首先要了解我国目前法律上对此类犯人关押所要求的收监模式,再结合中国目前实际来看关押此类犯人的现状。

(一)中国目前采取的收监模式

艾滋病病毒( HIV )感染罪犯的管理,国际上比较主流的做法可分为可分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两种模式。我国目前所采取的是集中管理的模式。《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 ( 国发【2004】7 号)明确指出:“要采取必要措施,为羁押和被监管人员中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设立专门场所。”该《通知》为我国监狱对加强 HIV感染罪犯和艾滋病罪犯的监管提出了集中管理的要求。【1】这是根据我国目前HIV感染罪犯和艾滋病罪犯日益增多的趋势,在监狱高危人群中预防和控制艾滋病,避免继续传播的最有效措施。集中管理不仅能有效加强监狱艾滋病的防治,避免艾滋病在狱内传播, 避免影响狱内监管安全,避免广大的基层民警和医务民警遭受感染,而且对遏制艾滋病在我国传播和蔓延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国目前对艾滋病人和艾滋病毒携带者犯罪后羁押的现状

中国现行法律和法规对此类犯人如何监管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因此各地的做法都有不同。由于艾滋病本身就属于一种严重的疾病,并且法律对这方面规定做的并不是非常明确,所以在遇到艾滋病人犯罪的时候不严重的一般就会帮其申请保外就医。而在审讯期间看守所因为怕感染其他犯人现实生活中一般不会收艾滋病犯人,那么审讯过程中艾滋病犯人的羁押场所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各种条件的限制,中国目前绝大多数的地方目前并没有设立艾滋

病犯人集中关押的场所,因此艾滋病犯人在审讯过程中在派出所被羁押两天就被释放。对于那些因为吸毒而染上艾滋病的需要去戒毒所戒毒的犯人,由于很多戒毒所也并未设立单独的关押艾滋病犯人的场所,导致了艾滋病人和艾滋病毒携带者与普通吸毒者在一起混合关押的局面,可能产生不少的问题。

目前中国国内也有少数地方建立了集中羁押的场所,如浙江省的杭州市。杭州市要求在新建看守所、强制戒毒所和收容教育所时,单独设置涉嫌违法犯罪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以及其他患有严重传染性疾病人员的关押场所或专区。参加发文的杭州市财政部门将按照文件要求,承担改建违法犯罪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集中关押场所所需的经费、对关押的吸毒和卖淫嫖娼等高危人群进行艾滋病检测的经费、指定承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诊治任务的医院的建设经费、关押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治疗经费这四种经费。

二.艾滋病人和艾滋病毒携带者犯罪后收监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艾滋病人和艾滋病毒携带者犯罪后收监存在的问题

中国艾滋病人和艾滋病毒携带者犯罪后的收监还是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的,不论是从法律规定方面,还是从现实的场所、经济条件,还是从医务人员、管理人员方面,都有很多的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才能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 法律层面,对于艾滋病人和艾滋病毒携带者犯罪后是该将其收监还是申请保外就医的界定并不明确,对于艾滋病的病情分级纳入保外就医的范围不够明确。这样导致警方在遇到艾滋病人或者艾滋病毒携带者犯罪的情况时,难以抉择是将其关押至看守所或者监狱还是为其申请保外就医,所以可能导致“抓了放”的局面。

2. 关押场所不足,重视程度不够,许多地区并没有设置单独的集中关押场所。对于需要被关押的艾滋病人,无法找到适合关押的场所,集中起来关押不具备条件,和普通犯人混合起来关押又可能导致交叉感染等一系列的问题产生。

3. 艾滋病人和艾滋病毒携带者集中关押后,对于关押的场所要求比较高,经费消耗巨大,经费不足是一个严重的问题。监狱内舒适的环境,良好的排污净化系统,稳定的监控设施还有一些隔离措施都是必不可少的,而目前经费来源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4. 艾滋病人和艾滋病毒携带者犯罪被关押后,需要在监狱中接受定期的检查与治疗,专业医护人员的匮乏成为了一主要问题。各地普遍缺乏这方面的专业医务知识的培训,而且医护人员的数量本身就显得不足。

5. 监管人员的安全保障措施不到位,监管人员的心理素质培养有待加强。这样使得监管人员有染上艾滋病的危险,同时可能造成监管人员巨大的心理负担,对于监管工作十分不利。

6. 关押场所内部对于犯罪后的艾滋病人和艾滋病毒携带者的教育及心理疏导做的不到

位,不专业。教育能够使艾滋病人和艾滋病毒携带者更加清楚的了解艾滋病,使他们在与他人交流时知道该如何避免传染给他人,并且适当地心理疏导有利于他们的病情及对社会的态度,可以减少他们产生仇视社会心理的概率,有效地降低他们出狱后再犯的几率。

7. 监管场所缺少一套科学的完整的质量评估和质量管理系统。虽然一些基层监狱短短几年之内通过实践总结了不少的经验,但是停留在各自为阵的探索阶段,急需有关机构专家的指导、整合。

(二)产生收监问题的原因

1.从法律层面看,艾滋病属于严重疾病,可以准予保外就医。

《监狱法》第17条规定,罪犯有严重疾病需要保护就医的,暂不收监;收监后,符合监外执行条件的,可以暂予监外执行。高检、司法部的《罪犯保外就医疾病伤残范围》将“艾滋病病毒反映阳性者”纳入保外就医疾病范围;以及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对依法被限制、剥夺人身自由人员中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人进行管理的研究意见(政法办[2000]29号)》文件规定:对已经出现临床症状,经指定的医学专家确认为艾滋病病人而监狱又无条件隔离治疗的罪犯,可以保外就医。监狱等执行机关,便根据这些规定将患有艾滋病的罪犯不予收监执行或决定监外执行。【2】

另外,据司法部、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印发《罪犯保外就医执行办法》的通知,规定身患严重疾病,短期内有死亡危险的已被判处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罪犯,可准予保外就医。根据规定,患有艾滋病,属于严重疾病,但短期内没有死亡危险的,可不准予保外就医。

上述法律法规为看守所和监狱拒绝接受艾滋病人留下了空间,客观上造成了对艾滋病违法犯罪人员“看守所不收、劳教场所不收,监狱也不收”的“有人管、无人收”的尴尬局面,艾滋病患者因此获得了“法外特权”。“看守所不收、劳教场所不收,监狱也不收”的“有人管、无人收”的尴尬局面。

2.从实际层面来看,由于各种物质上的欠缺,经济上的不足,人才上的缺失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对艾滋病犯人的关押产生了很多的问题:

(1).关押场所不足,无法实现隔离关押

艾滋病的特殊性决定了关押艾滋病犯罪者与普通犯罪者应当有所小同,为了便于治疗和统一监管,必须进行单独关押和进行必要的隔离、但是我国关押场所本来就紧张,而且关押艾滋病犯罪者成本很高、投入很大,对其进行关押,同时还必须施以人道主义精神,免费为其治疗和护理,出现病情须送至医院救治等等。【3】据了解,收监一名艾滋病犯人一年的需要十多万元,如此昂贵的资金如何筹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况且,目前我国并没有专门

的艾滋病人关押场所,条件和技术尚未成熟,这与日益严重的艾滋病人犯罪态势产生了矛盾。而越是因为没有关押场所而对艾滋病人犯罪采取取保候审或者监外执行措施,越造成艾滋病人有恃无恐,从而进行大肆犯罪,这样便造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对艾滋病犯罪人的关押场所问题是我国必须解决的问题。

(2).医疗保障不完善,经费不足,关押成本过高

首先,大部分的监狱或者拘留所都不具备足够的场所供艾滋病犯罪者隔离关押,有的公安局会设立临时羁押点,但是这不但法律上说不通,现实情况也不允许。首先出于人性化考虑,临时关押点需要舒适的环境,另外对这些关押点还需要安装监控摄像头,并且还需要安排几名民警24小时轮流值班。为了保证干警安全,在笔录和教育的时候,干警们需要穿非典时期的那种防护服。艾滋嫌犯用过的污水需要经过专门的通道,处理后才排入附近的化粪池。这样成本已经很高了,此外,艾滋病人在监狱里还要接受专门的检查和治疗,费用每年最低也要两万元,医务人员、干警的交通、伙食及通讯等每年需要至少三万元,这样统计下来一名犯人一年的关押成本大约需要十万元,成本过高。【4】

根据《 艾滋病预防治疗条例》等规定,对艾滋病罪犯在劳动改造的同时要进行必要的治疗,但治疗费用昂贵,一名艾滋病人一年的治疗费用可达10万元之巨。如无财政拨款,承担劳改任务的监狱无法承担,大部分监狱目前也没有相应的改造场所和条件。【5】

(3).对管教人员安全保障措施不到位

在公安监所内,无任何艾滋病防护设施,日常工作中,监管民警与HIV感染者零距离频繁接触,在进行例行检查、制止打架斗殴等环节中,均易受到感染。有些艾滋病服刑人员会做出一些报复社会的举动,他们会利用放风或就医的机会,伸手去抓扯民警的衣服,试图将民警的皮肤抓破,或者张开嘴巴,准备咬伤就近的民警。有些艾滋病服刑人员会故意把唾液或血液滴在饭盆里面,等管教民警巡仓时,他们就把那些液体往民警身上泼。艾滋病嫌疑人的袭击有时虽然没有给执法民警带来直接的损害,但其影响却很恶劣。民警在被袭击后,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因为这常常让民警陷入一种两难的境地。【6】艾滋病是一种让人闻风丧胆的不治之症,在监狱里的防护措施不够,让民警们不得不对艾滋病服刑人员保持戒备。但是这样就会让艾滋病患者觉得自己被隔绝,被抛弃,这样使得他们对社会更加失去了信心,不但不能达到对其改造的目的,反而可能促使其采用更加恶劣的手段来报复社会。

(4).专业医务人员匮乏

各地监狱普遍缺乏艾滋病治疗专业技能的培训,特别是在一些高危省区,其监狱的医务民警应对日常的健康检查和疾病治疗就已显得不足,更难以顾及艾滋病的职业防护和治疗工作。

(5).缺少完整而统一的质量评估及质量管理系统

监狱艾滋病的防治工作是一项紧迫而长期的系统工程,但目前集中管理还缺少统一有效的质量评估和管理体系,应尽快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落实各项防治措施和管理办法。虽然个别地区监狱的基层管理人员通过几年的努力,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还是停留在各自为阵的探索阶段,急需有关机构专家的指导、整合。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我国建立一套完整又统一的质量管理评估体系,才能有效促进我国监狱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

上述原因,使得最终对艾滋病违法犯罪人员的查处多以教育释放、取保候审、变更强制措施等流于形式,徒劳无功,出现“抓了放、放了抓”和“执法机关没办法、受害群众不满意”的恶性循环。所以监狱内的保障措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国外的艾滋病人关押现状与做法

同我国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我国的人口众多,犯罪率日益上涨,艾滋病人犯罪日益增多,所以采取集中关押的模式迫在眉睫。而国外各西方国家和欧洲的国家由于人口的基数本身就不大,所以艾滋病人犯罪的总数也比不上中国,所以不少国家采取的是分散管理的模式,这样的关押模式就避免不了在监管过程中的种种难题,国际上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美国与法国:

(一)美国监狱中的做法

在美国,通过控制监狱中的高危行为、加强对囚犯和监管官员的日常教育、实施系统化的检测、治疗和释放前规划,促进公共卫生和监狱官员的合作,从而对限制HIV在更广范围内的传播(不仅是监狱环境)产生良好的效果。

1.控制高危行为

美国的所有监狱禁止男性性接触,纹身及吸毒。由于性接触是不被允许的,很多州都不为囚犯提供安全套,但是这是一个十分值得争论的话题,因为在很多监狱中性接触是不可避免的,即使禁止也是无法阻止的,所以在一些性活跃地区的监狱发放安全套是明智之举,可以有效地控制艾滋病毒在监狱中的传播。

2.教育

在监狱的一般人群中不提供正式的强制性的教育,但特殊的项目却包括了正式的艾滋病教育:(1)为所有参加戒毒项目的囚犯提供艾滋病教育。(2)为所有参加回归社会的囚犯在释放之前进行安全性行为和毒品安全注射的指导。

篇二:犯罪心理学

一、填空题

1、意大利精神病学家龙勃罗梭提出了观点,创建了“犯罪人类学”理论,被后人称为“实证犯罪学之父”、“古典犯罪心理学派的奠基人”。

2、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与犯罪人的犯罪行为有关的现象、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学科。

3、犯罪动机的功能主要有反映功能、激发功能、导向功能、评价功能。

4、犯罪心理的特点表现为犯罪心理的隐蔽性、层次性、结构性、、社会危害性。

5、要刻画犯罪人的既往犯罪属性,必须重点研究他在现场实施的和反侦查行为。

6、犯罪心理的成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偏倾性的心理过程;二是不良的个性倾向;三是偏执变异的个性心理特征;四是消极的心理状态。

7、犯罪心理形成的规律主要有、能动反映律、和强化巩固律。

8、我国对变态心理者的责任能力采用三分法,即:三级。

9、是犯罪行为的心理基础,通过对犯罪行为作归因分析,就可以了解犯罪人的犯罪心理。

10、奥地利犯罪学家被称作现代犯罪心理学的奠基人。

11、犯罪心理与守法心理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和根本区别在于犯罪动机。

12、从初犯到累犯、惯犯以至职业反,是个体恶性发展的过程。

13、犯罪人的意志特征表现为明显的多种意志品质并存特征,及犯罪人在犯罪前和犯罪过程中所表现的顽固性、坚持性和自觉性以及在接受教育改造过程中所变现的动摇、脆弱性。

14、犯罪人的个性倾向性具有和的特点。

15、犯罪人在动机斗争与犯罪动机确定过程中主要考虑两大因素,即和。

二、名词解释

反社会意识,是指因挫折而产生的仇视整个社会的心理状态。

情绪的交感效应是指通过情绪的传递和相互感染、相互影响,使犯罪群体成员之间的犯罪心理倾向有着一种相互增强(或强化)的作用,从而使犯罪人干出他自己所不能(或不敢干)的犯罪行为。

犯罪心理画像是在侦查阶段,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对未知名犯罪行为人的动机、行为、目的、心理过程以及心理特点等进行分析,进而通过文字或语言形成对犯罪行为人的生理属性、社会属性、地域属性、心理属性以及既往犯罪属性等‘五大属性’的描述过程。

犯罪动机:是指激起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犯罪目的的内心冲动或者内心起因

犯罪心理:是指与犯罪行为的发生、发展有关的各种心理活动、心理因素的总称。

心理分析法就是依据心理与其外部行为之间的必然联系,通过犯罪行为的外部表现和客观后果,去分析犯罪人的犯罪心理活动及其规律。

变态心理: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超出了正常人的范围,又称为病理心理、心理异常。它包括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意志、个性及行为等方面的异常。

罪责扩散感是指犯罪人在群体犯罪时产生罪责推诿,自我罪责感减轻的心理感受。

三、判断题

1、犯罪心理与守法心理的根本区别在于犯罪目的(动机)。

2、在犯罪心理的各个成分中,犯罪人的不良个性心理特征(倾向)是犯罪人实施犯罪活动的基本动力,它制约着犯罪人的全部心理活动。

3、惯技(标记)行为通常是独一无二的,它属于整个犯罪行为的一部分,但往往超出其实施犯罪需要的行为范围,甚至是多余的。

4、初犯年龄的高峰(关键)期是从11、12岁到14、15岁的少年期,而14、15岁到17、18岁的青年初期是初犯关键(高峰)期。

5、刑事责任年龄和精神状态是犯罪心理学所研究的犯罪人的必要条件。

6、犯罪动机产生并转化为犯罪行为的可能性,同犯罪效益成反(正)比,同犯罪成本成正(反)比。

7、不同的犯罪目的。不仅直接反映出行为人的主观恶性程度,而且也表明了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差别,因此,作为犯罪的重要情节之一,犯罪目的是量刑的主要依据之一。

8、在犯罪心理的各个成分中,犯罪人的不良个性心理特征(倾向)是犯罪人实施犯罪活动的基本动力,它制约着犯罪人的全部心理活动。

四、简答题:

1、犯罪人的能力特征有哪些?

答:犯罪人的能力特征体现在以下方面:1综合性(犯罪活动往往都是多种能力结合的结果);2对已有能力的自动运用;3职业惯犯、累犯往往有一套具有个性化特点的犯罪能力;4差异性(是指犯罪人进行犯罪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能力差别)。

2、犯罪人的情感情绪特征有哪些?

答:1不良的、消极的情绪、情感的累积爆发;2爱憎、好恶标准颠倒,缺乏仁慈和同情心;3情绪不稳定,易冲动和易感情用事。

3、累犯、惯犯的心理特征有哪些?

答:1低级的、生理性的需要占主导地位;2犯罪动机斗争渐趋弱化;3犯罪心理形成的自觉性和主动性;4强烈的反社会意识;5消极的、受到歪曲的情感特征;6意志活动的两重性;7典型的犯罪性格。

4、色情变态系列杀人犯罪人的心理特征有哪些?

答:1偏执型人格;2双重人格;3性格内向。

5、犯罪心理画像的步骤有哪些?

答:(一)占有充分确实的基础性材料(二)对现有材料进行甄别、整理(三)进行犯罪行为重建(四)对未知名的犯罪人进行刻画,形成书面报告(五)犯罪心理画像的验证。

6、犯罪心理与守法心理区别有哪些?

答:1、作用不同; 2、内容不同;3、根本区别在于犯罪动机。

7、犯罪心理恶性发展的特征有哪些?

答:一、犯罪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二、个人欲望急剧膨胀;三、作案经验更加丰富;四、犯罪活动向多方向发展;五、反社会心理增强;六、犯罪人格的形成。

五、论述题

反社会人格的犯罪人的特征:

1一般从幼年即表现出种种不良行为习惯,成为“问题儿童”或“犯罪倾向儿童”; 2缺乏自我约束力,无道德感和罪责感;

3以自我为中心,行为冲动、随意;

4情感冷漠,不能与人正常相处;

5犯罪的可能性大,成为惯犯、累犯的居多。P247

犯罪人是如何通过动机斗争确立犯罪动机的:犯罪动机确立的过程,伴随着动机冲突和动机斗争。一般情况下,人的需要不止一种,而是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多种需要,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这些需要不可能都得到满足,满足了一种需要,其他的与之相对立的需要就无法满足。而人的行为动机又是在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因而人的行为动机通常不止一个。一个人在特定条件下常常会有好几种动机,选择某种动机就意味着放弃其他动机,这就存在一个动机选择问题,而动机选择必须经过动机冲突和动机斗争才能实现。

六、案例题(许琳案)

1、答:主要遵循挫折——犯罪动机模式。造成挫折的因素既来自外界也可能出自个体自身,来自外界并引起挫折的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如自然灾害、家庭变故、工作失败、人际矛盾;来自个体自身并引起挫折的因素,如生理缺陷、能力不足、期望值过高。挫折往往使人产生愤怒、怨恨、敌视等消极情绪,如果这些消极情绪体验得不到及时排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使个体感觉到极度紧张、焦虑和压抑。为了消除这些消极情绪,获得心理平衡,个体常常会出现情绪发作,产生攻击性冲动,并引起攻击行为。

2、答:犯罪人角度:罪犯的自我心理矫治方法:1内省法,反省自己罪行和错误,思考改造办法;2转移法,针对所具有的心理症状和困扰暂时有意识的避开,用其他内容来冲淡缓解眼前的不良境遇;3宣泄法,通过一种外显性的反应去释放内心的紧张和焦虑,如放声大哭、用力击打某物等;4自我激励法,通过充分肯定自己的优点,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来激发自己去争取进步取得成绩;5自我安慰法,在挫折产生时,给自己找一个不生气的理由,从而达到平息愤怒情绪调节心理平衡的一种方法。

受害人角度:1增加防范意识,提高防范能力;2减少自身过失,避免成为侵害对象;3加强对身边弱势人群的关心。

填空题

1、犯罪心理画像的基础包括勘查、研究犯罪现场和研究被害人、研究犯罪人

2、奥地利犯罪学家汉斯?格罗斯被称作犯罪心理学的奠基人

3、犯罪动机的功能主要有反映功能、激发功能、导向功能、评价功能

4、从初犯到累犯、惯犯以至职业反,是个体犯罪心理恶性发展的过程

5、犯罪心理的特点表现为犯罪心理的隐蔽性、层次性、结构性、反社会性、社会危害性 6要刻画犯罪人的既往犯罪属性,必须重点研究他在现场实施的惯技行为、标记行为和反侦查行为

7、犯罪心理的成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偏倾性的心理过程;二是不良的个性倾向;三是偏执变异的个性心理特征;四是消极的心理状态

8、犯罪心理形成的规律主要有互动律、能动反映律、量变质变律和强化巩固律

9、犯罪心理是犯罪行为的心理基础,通过对犯罪行为作归因分析,就可以了解犯罪人的犯罪心理。

10、犯罪心理学上的犯罪泛指一切比较严重危害性的行为,他不但包括刑法上的犯罪,而且包括其他法律文件所规定的违法行为,以及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不良行为

11、天生的犯罪人是没有的,一个人之所以犯罪,主要是由于社会化过程的缺陷,即由于不完全的社会化或错误的社会化形成反社会人格,乃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12、犯罪人的犯罪动机确立的过程,伴随表现在犯罪心理的隐蔽性、犯罪心理的结构性、犯罪心理的反社会性和犯罪心理的社会危害性等方面

12、许多暴力的犯罪分子都具有比较典型的胆汁质和多血质的气质特征

13、犯罪心理的恶性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定型化阶段、个性化阶段和职业化阶段

14、不成熟或歪曲的自我意识。是犯罪人个性社会化缺陷的突出表现。

篇三:犯罪心理学(整合)

材料仅做参考之用,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本

犯罪心理学复习材料

第一章 导论

一、犯罪心理学的概念

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一门学科。

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大致包括以下几种人的心理和行为:

1、犯罪人(主要研究对象);2、一般违法人;3、虞犯;4、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的人;5、揭露与惩治犯罪的有关人员;6、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

三、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1、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与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2、是一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又偏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

3、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

4、是一门或然性学科

四、近代犯罪心理学的诞生

奥地利犯罪学家格罗斯(Hans Gross, 1847-1915)于1897年出版的《犯罪心理学》一书,是真正意义的犯罪心理学。此书的出版,被视为是现代犯罪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第二章 犯罪心理结构

第一节 犯罪心理结构概述

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概念

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它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社会心理缺陷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

第二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一、犯罪心理动力结构的组成要素

1、反社会意识 (是个体实施犯罪行为的精神支柱)

2、强烈、畸变的需要

3、犯罪动机(最活跃的、直接动力)

4、不良兴趣

二、调节结构的组成要素

1、不成熟或歪曲的自我意识

2、扭曲的道德意识

3、错误的法律意识

三、特征结构的组成要素

1、特定的气质——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动力特征

2、消极的性格特征——是个性社会化缺陷的突出表现

①对社会现实的态度特征(物欲型)

②性格的情绪特征(暴力型等)

③性格的意志特征(共有)

④性格的理智特征

1

3、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能力

4、不良的行为习惯——是某种能力的特殊形态的熟练,又是一种生活定势

四、犯罪人的心理状态——介于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之间(必备的心理条件)

1、消极、不良的心境

2、实施犯罪时异常的心理状态

五、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

1、动力结构中的潜意识:需要、兴趣

2、特征结构中的潜意识:

3、心理状态中的潜意识

第三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及形态变化

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

(一)一般模式(常见、典型)

泛指隐藏在大多数犯罪者头脑中与常见犯罪行为后面的内在心理驱动力的构成状况。 1、故意犯罪心理结构(是犯罪结构中最常见的类型,图见p45)

是以畸变的需要为核心,以反社会意识为支撑,以不良的习惯作基础,并于自身的职能条件相适应,反映出其消极的性格特征

2、稳固的、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

在故意犯罪中,惯犯、累犯的心理结构,属于稳固的犯罪心理结构

3、需要型犯罪心理结构(是最常见的犯罪心理结构:典型性、普遍性)

(二)特殊模式

是指不常见的,非典型的犯罪心理结构模式,主要特点是:缺少犯罪的意向和明确的犯罪动机,犯罪心理不稳定,结构不完整,犯罪的目的不明确,不是为了从犯罪行为中获得利益,知识为了发泄不满情绪等。

1、过失犯罪心理结构:缺少犯罪的故意和明确的犯罪动机;

2、不稳固、不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不稳定,结构不完整;

3、宣泄性犯罪心理结构:犯罪目的不明确,不是为了从犯罪行为中获得利益,只是为了发泄不满情绪等。

二、犯罪心理结构的状态变化

(一)潜在形态(产生犯罪意向)

(二)恶变形态

1、外界的不良诱因是导致潜在犯罪心理结构恶变的条件和契机

2、心理系统的“整合”功能是犯罪心理结构恶变的内部机制

3、犯罪动机外化为行为是犯罪心理结构恶变的结果

(三)衰落形态

第四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作用与特性

一、犯罪心理结构与犯罪行为的关系

结构的稳定性影响犯罪行为的发生

①自觉性与非自觉性②快速性与迟缓性③可变性与难改性

结构的组合状况决定犯罪行为的性质

①层次性组合状况

②动力性组合状况

③主导性组合状况(意识主导性组合状况、个性特征主导性组合状况、心理状态主导性组合状况)

结构因素的组合方式影响行为的发展变化

①一主多从②多因并列③递进或递减④循环往复

二、犯罪心理结构的特征

(一)驱动性与普遍性(二)整体性与层次性(三)开放性与动态性(四)隐秘性与客 2

材料仅做参考之用,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本

观性(五)稳定性与可变性

第三章 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一、国外个体犯罪原因学述评【只述不评】

1、生物学:体型说、遗传说、生物生化因素与犯罪、神经生理因素与犯罪

2、社会学:

(1)文化冲突理论:主张犯罪是不同社会集团的不同文化规范之间冲突的结果。

(2)社会异常论:认为犯罪是行为人由于不能通过合法手段取得社会地位和物质财富

而产生的沮丧和气氛的产物。

(3)副文化群论:主张在西方社会低阶层成员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副文化群,在副文

化群中,犯罪是可以接受,甚至是值得赞赏的。

★副文化群:指持有相同思想和价值观念而又处境相同的社会成员,为了相互支

持、相互保护以及相互满足其他多种需要,寻求另外一种不同的能够使自己体

会到自己价值的生活方式而结成的一种群体,因其文化特征不同于社会主文化

而称为副文化群。

(4)社会生态学理论:该理论把犯罪(特别是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与一个城市的居民

分布情况以及其他环(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星资源 网:犯罪心理研究)境情况相联系,认为一个城市的某一地区的犯罪率要比其他

地区高。

(5)标签理论:个体变为罪犯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给其贴上了越规者的标签。

3、精神病学:病态人格说、低能说

4、心理本能说:侵犯性说、利欲性说、性冲动说、权欲性说

5、学习理论:

(1)模仿论:认为所有社会生活的重要行为与现象均因模仿而引起,犯罪行为也是模

仿而来的。模仿法则:距离法则、上至下法则、插入法则。

(2)不同接触说;(3)条件反射论;(4)社会学习论

6、多元性

二、犯罪综合动因论【重点】

1、定义:个体犯罪原因是一个整体系统,这个整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主体内外因素所构成的,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原因网络结构。

2

(二)主体外因素

(三)主体内外因素在犯罪心理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1、主体外因素决定主体犯罪心理形成

2、主体因素在受主体外因素影响到同时,具有主观能动性。

(1)犯罪心理的形成是主体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2)犯罪心理形成是特定时空条件下主体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一,主体因素是犯罪心理形成的内因,意味着主体因素是犯罪心理形成的根据,从这个意义上说,主体因素对犯罪心理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主体的不良因素是犯罪心理形成的心理基础,对犯罪心理的形成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理、心理、行为)

第二,主体外因素是犯罪心理形成的外因,是犯罪心理形成的条件,其作用的发挥必须以主体因素为中介。①主体外因素是犯罪心理形成的外部动力;②外界环境的变化可改变已形成的特定的犯罪心理的变化;③主体外因素延缓或阻碍了犯罪心理的形成。

(3)主体内外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导致犯罪心理的形成。

三、犯罪综合动因论的要点

(一)整体性

1、个体犯罪原因由多种主体内外因素构成。

2、构成犯罪原因的诸因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二)层次性

1、个体犯罪原因是分层次相互组合的(掌握P80的图)

2、个体犯罪原因可分为原因因素和条件因素、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

3、正确处理“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三)结构性

在认识犯罪原因系统时,要注意各种因素之间的结构及其对原因整体的作用和影响。

(四)动态性

个体犯罪原因是个开放系统,它的形成是一个过程,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个体犯罪的原因。(P90补充X3)

第四章 犯罪心理结构与犯罪行为

第一节 犯罪心理的形成机制

一、概述

犯罪心理机制(与犯罪有关的防卫机制)包含犯罪心理的形成机制与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它是犯罪心理引起犯罪行为的工作方式与过程的总称。主要研究:

1.犯罪心理形成的一般过程与规律

2.犯罪行为发生的过程、环节和阶段问题

3.犯罪行为发生的常见模式与特殊模式

二、犯罪心理形成的一般过程

(一)强烈欲求与满足方式的选择

4

材料仅做参考之用,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本

1、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处于对立地位

2、畸形的、膨胀的需要

(二)品德缺陷与抑制力的缺乏

1、不健全人格:个体因社会化程度不足,导致偏离社会规范的个性。

2、品德内涵:克己、利他

(三)萌发犯罪意向:行为人实施犯罪活动之前处于朦胧状态的冲动或意图。

(四)形成犯罪动机和确定犯罪目的

1、形成犯罪动机

(1)萌发阶段:初始性、模糊性、内隐性

(2)过渡阶段:明确动机阶段

(3)定型阶段:犯罪决意阶段

(4)消失阶段:

2、确定犯罪目的

P.s.:犯罪动机、犯罪目的、犯罪行为的关系:

(1)多数情况下,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是一致。

(2)犯罪动机相同,犯罪目的不同。

(3)有时犯罪目的相同,犯罪动机不同。

(4)犯罪动机源于需要,犯罪目的既来自需要,又受行为人个性与情境、条件制约。犯罪行为服从于犯罪目的,是实现犯罪目的的手段。

(5)在实施犯罪过程中,犯罪目的的实现/受阻易使犯罪动机强化/弱化。由于犯罪动机和目的的变化,决定着犯罪行为方式的变化。

(五)犯罪决意——行为的决定阶段

1、行动手段的选择:机遇+行为人自身条件

2、行动时机的捕捉:

三、犯罪心理形成的模式

(一)常见模式

1、渐变型:原发型、续发型

2、突变型:人际冲突、回避危险、特定气氛

3、机遇型:机会型、境遇型 (刺激、胁迫、从众)

(二)特殊模式

1、习惯型;2、朦胧型;3、变态型

第二节 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具体见书p103-111)

一、内外化机制概念

从吸收客观外界的消极因素到形成主体犯罪心理的过程和规律,是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由犯罪心理的整合到发动犯罪行为的过程和规律,是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

(二)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1、认知的选择与加工机制2、模仿学习机制3、角色扮演机制4、 自我强化机制

(三)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1、预谋发动机制2、情境互动机制3、挫折攻击机制

第五章 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一、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阶段

(一)从情境与主体相互关系上划分:被动型、主动型

5

标签:犯罪 心理 研究 犯罪心理第6季 犯罪心理第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