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学生评语 > 正文

记忆的剧场 东郊记忆有什么好玩的

时间:2019-02-0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场所理论注重人与空间关系的表述,强调空间中的文化、历史、人的活动以及空间活力。鼓浪屿的街道空间符合亲切的人体尺度,包含丰富的行为活动,展示了岛上居民的精神内涵与情感,并以多样而统一的风格延续历史文脉。以鼓浪屿的街道为例,以场所理论对其进行解读。
  关键词:场所理论 鼓浪屿 街道
  Abstract: the theory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place of the expression of space relation, emphasized that the space of the culture, history, people"s activities and space vigor. The gulangyu street space accord with human body measure kind, contains the rich activities, show the island"s spirit connotation and the emotion, and with various and unified style continuation of historical context. In the streets of gulangyu as an example, to place the interpretation theory.
  Keywords: place theory gulangyu street
  
  
  中图分类号:D26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空间设计的三大理论是指在现代空间演进研究和历史典范分析基础上所得出的图底理论、连接理论以及场所理论。其中“场所理论”由于加入了人性需求、社会文化、历史文脉以及自然环境等考虑因素,有别于另外两种侧重于空间自身的理论,使设计师逐渐认识到这些因素对于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性。罗杰•特兰西克在《寻找失落空间》一书中提到,场所理论的本质在于对物质空间人文特色的理解;空间与场所的不同在于“空间”是有边界的或者是不同事物之间具有联系内涵的有意义的“虚体”,而“场所”是在空间被赋予从文化或区域环境中提炼出来的文脉意义时才成为场所;同时,空间可以根据其特点分门别类,而每个场所因其体现出周围环境的特性或包含某些特殊的事件、文化或活动而独一无二。鼓浪屿的街道便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场所”。以场所理论对鼓浪屿街道进行分析与解读,对场所理论的认知与理解以及城市空间设计的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鼓浪屿长久以来给人以风景别致的小岛印象。其实,鼓浪屿最初发展是从城市开始的。上世纪初大量华侨投资建设和沦为殖民地后的外来建设,奠定了鼓浪屿作为城市的基本属性。鸦片战争后,中西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合璧,逐步形成了鼓浪屿独特的建筑风貌。改革开放后,鼓浪屿则主要被定位为风景名胜区加以发展,岛上人口规模与开发强度受到严格控制,岛内取消各类机动车与人力车,进岛一律步行,因而全岛恬淡静谧, 没有车马喧哗。岛上现存的龙头路、内厝澳等社区是具有明显特征的历史街区,它们历经了近百年的历史。这些街区的存在使鼓浪屿表现出多样化的空间和景观,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并表现出不同于中国现代社会的异国情调和景观风貌。鼓浪屿的街道空间就如同一个巨大的“记忆剧场”,体现了空间与人、环境的呼应。其中,“记忆”源于文脉的传承与历史的痕迹,而形容这些空间为剧场是因为这些空间中无时无刻不容纳着人的活动与情感。
  1. 场所中“人”的意义
  1.1人的尺度
  在鼓浪屿的街道空间中,称“街”的宽3 m~5 m,称“巷”的宽2 m ~3 m,街区内作为通道的小街小巷的宽度在0.8 m~3 m。沿街的建筑以2 层~4 层为主,立面和谐统一。建筑物的高度和街道宽度比为1:1.1~1:1.2 左右,符合古典的街道空间造型原则,比例适宜,尺度宜人,给人以亲切感。在这样的街道空间中,街道以及围合街道的建筑高度均以人体尺度为基础,充满对人的尊重,使街道空间中的行为主体获得亲切、舒适的空间感受,远不同于繁华都市中宽阔街道所产生的拥挤、压抑的心理感受。
  1.2人的情感
  鼓浪屿的街道及建筑普遍存在老化陈旧等问题,但是大部分当地人对鼓浪屿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较深厚的感情,愿意长期留驻。漫步于这些街道,宜人的尺度,古旧的建筑,院墙后伸出的茂密枝叶,从居民家中飘出的悦耳音乐,无一不使漫步在这里的行人感受到亲切与舒适。在这些街道场所中不仅人的意义不断被强调,人的感情也得到充分表达。相比之下,当我们行进在繁忙嘈杂的都市街道中时,我们很少会放慢脚步注意街道空间以及在这里发生地一切。取代亲切感与舒适感的常常是空阔、忙碌的空间景象或状态,行人在这样的空间中自然也不会产生相应的情感。
  1.3人的活动
  岛上的街道并不是现代城市中的纯几何形态,完全规整对称,而十分注重结合地形,时常会有非几何形态的意外扭转,或出现一个非几何并不规则的放大空间。行人不会直线式的前进,而会偶尔停留,与熟人站在路边交谈,或放慢脚步观赏街道两边的景观。这里的街道犹如一个巨大的容器,容纳着无数行为活动与故事。街边悠然喝茶、下棋、聊天的老者,洗衣做饭的主妇,追逐嬉戏的顽童,偶遇谈笑的友人,都已成为鼓浪屿独具特色的一道风景。街道除了交通功能,还提供混合功能和社会交往的空间,体现城市空间中公共与私人生活的交融。岛上的街道与建筑也经过人们的长期使用而获得生活的印记。
  1.4人的精神内涵
  众所周知,鼓浪屿岛上的居民具有传统的音乐素养,普遍喜爱钢琴和小提琴,钢琴密度居全国榜首。漫步于尺度亲切、生活气息浓郁的街道时,街道两旁不时传出的钢琴声从某种程度上界定了鼓浪屿街道场所的唯一性与可识别性。这种唯一性与可识别性某种程度上也使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具有共同的认知感受和情感共鸣。这种独特的认同感,也是鼓浪屿街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岛上居民的精神生活实际上已经完全融入街道空间中,使岛上的街道真正具有场所的特质。
  2. 地段的历史
  岛上的街道与建筑大都建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到现在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特别是街道两旁的建筑,受欧美建筑风格的影响颇多。传统的砖石拱券被钢筋混凝土所取代,但立面处理完整统一。街道和建筑的变迁生动地记录了鼓浪屿的发展,也是这里居民生活的写照。而我们身边多数新近开发、建设的街道都没能延续地段的历史及文脉,也不能呼应社会的文化、物质环境,因而也都只具有空间的属性。
  3. 空间与环境的凝聚力与统一性
  变化与统一在这里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不同材质不同色彩在历史怀旧的基调下非常协调。不同时期建筑的融合,仿佛从当地和区域中生长出来的一样,形成了城市形态的一个分层和沉积的片段,似乎可以看出城市的成长历程。岛上的街道体现出一种自生且演变的城市形态,而不是由外界强加的秩序。
  凯文•林奇在多部关于场所理论的著作中提到:“就如同每个地方看起来应当延续不远的过去一样,它也应当看起来是对不远的将来的延伸。每个场所似乎处于发展中,充满预示和目标……尽管是隐含着的,但空间和时间是我们安排自己经历的宏大架构,我们生活在时间的场所中。”漫步于鼓浪屿的街道,街道就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记忆剧场”。人与建筑,与空间,不是静置或割裂的关系,而是动态、亲切且融为一体的;不仅有眼前的活动、事件正在发生在上演,而且独特的空间感受也在不断向人们诉说这些空间的生长,这些空间的历史以及这些空间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罗杰•特兰西克.寻找失落空间――城市设计的理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 常跃中,周红.历史街区的保护开发探讨――兼谈厦门鼓浪屿龙头路改造.高等建筑教育.2006(3):13-15
  【3】 王唯山.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保护规划.城市保护与更新.2002(7):54-58
  【4】 常跃中.街区环境设计中的特色保护――以厦门鼓浪屿龙头路为例.艺术设计月刊.2007(10):110-112
  【5】 兰贵盛.厦门旧城街巷空间特色极其保护对策.规划师.2004(6):28-31
  【6】 周维钧.海上花园鹭岛明珠――鼓浪屿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师.2000(1):40-42
  【7】 王唯山.鼓浪屿历史街区再生的规划思考――结合鼓浪屿龙头路街区调查.建筑与文化.2008(3):96-101
  【8】 梅青.鼓浪屿近代建筑的文脉.华中建筑.1988(3):64-67
  【9】 孙良辉,鄢泽兵.现代城市“生态街道”设计初探.山西建筑.2004(5):5-6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标签:剧场 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