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学习方法 > 正文

【农业产业化模式下典型金融供给模式探析】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典型材料

时间:2019-02-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在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金融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动力。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农村经济组织的资金需求呈现增长势头,且需求更具集中性和规模性。但目前金融供给的现状与农村经济的多元化需求不相适应,融资约束仍然是制约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调查中也发现,当前农村金融中针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也推出了一些特色金融供给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扭转资金要素的不合理流动,有效增加了农村金融供给。
  【关键词】金融供给;融资约束;供求缺口;农户联保贷款
  
  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的加快促进了实体经济组织的迅猛发展,十二五期间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组织及各类农村小企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与此同时,农村实体经济类的资金需求凸显,农村经济组织的资金需求也持续快速增长。与农户个体类零散性的需求不同,此类需求更具集中性、持续性和规模性。农村各类型中小企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普遍面临着规模小、管理欠规范、融资难、市场竞争力弱等劣势,其中融资难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产业化模式下的融资需求特点
  1.小额资金需求向较大额资金需求转变
  在农业生产性资金需求中,传统农业资金需求明显趋弱,而在扩大企业生产规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等方面的资金需求增强。农村企业单笔借款额度趋于大额化的倾向明显。资金需求在10万元以上的需求单量增长迅速,其中又以扩大产业规模、购置机器设备为主。然而目前针对农村的小额信用贷款的上限仅为5万元,远不能满足农户和农村企业的资金需求。
  2.生存性需求向发展性需求转变
  当前,不少农村经济主体已有了一定的消费和投资积累,消费和投资的层次正在逐步升级。据针对浙江中部地区农村地区的问卷显示,43%的借款目的是购买原材料和半成品等周转性需求,而39%的借款则用于购置厂房、设备等长期性投资,这一数据说明农村企业综合性投融资需求已开始显现,特别是在发展势头良好的企业问卷中这一需求的占比较高。
  3.对正规金融的需求程度高,但非正规金融仍是重要的融资渠道
  农村第二、三产业的繁荣发展带来了多层次、多元化的资金需求。农村企业是立足于当地资源而由个人或者村集体投资发展起来的,生产是面向市场的资源利用型生产。调查发现,农村企业对正规金融的依赖程度明显高于农户,但由于市场供给和需求关系变化较大,农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风险较大,金融机构对其发放贷款的风险也较大,导致贷款满足率较低。因此,企业内部筹资和民间借贷成为广大农村中小企业的另一重要筹资渠道。
  二、农村金融市场的融资约束
  1.正规金融市场农户贷款的约束因素
  被调查的浙江中部地区经济状况较好,农户资金需求呈现与农村中小企业基本一致的资金需求动机,如购买基建设施用于扩大再生产等,且资金需求频率高、融资意愿较强烈。
  调查中发现,仅有26.7%的农户有融资需求时会向银行贷款,而其余70%以上的农户并没有选择向银行进行贷款。主要原因在于正规金融的贷款意愿不足,商业性金融机构增加农村地区的金融供给面临着较高的机会成本,商业性金融机构的趋利动机与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并不吻合,这就决定了其会选择减少金融供给[1](见图1)。
  影响农户顺利进入正规金融市场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农户无法满足贷款的抵押条件,二是银行贷款手续复杂。从深层次原因来看,信用制度方面的限制、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意愿弱等都会造成农户信贷约束,许多农户只得选择非正规金融市场进行融资。
  2.供求缺口及弥补路径
  上述农户信贷约束的因素分析表明,由于目前农村市场客观存在的制度体系缺陷、信息不对称、金融供给不完全等现状,导致农村金融市场潜在供给与真实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缺口[2]。但是,Gonzalez-Vega等人通过模型和实证研究表明,信贷约束的供求缺口并非无法弥补,完全可以通过金融服务生产可能性曲线外移而得到弥补(见图2)。
  从理论上的分析可以看到,农村金融服务供给的增加,以及农户与农村企业真实需求的增加,会引起农村金融有效需求的扩大,进而引发农村金融服务生产领域的规模经济效益,使得交易成本下降,根据市场运行规律,针对农村的金融服务供给会再度增加[3]。通过以上这种良性循环,农村金融供求缺口会逐渐被弥补。
  三、农业产业化金融供给模式
  在对农村产业化模式进行实地考察过程中,不难发现在农业产业化模式下具有一些特色的金融供给模式,通过对特色模式的分析,以期对新一轮农村金融改革带来有益的启示。
  1.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模式
  磐安县宏源果蔬合作社是典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拥有社员60多人,大规模种植迷你型小番薯等果蔬作物。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很好地发挥龙头作用和示范效应,通过辐射和带动作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较大贡献。各级政府部门、银行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系紧密,努力为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其模式简图如图3。
  在“农业合作社+特色农业基地+农户”发展模式中,分析发现可以通过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特殊机制,有效解决困扰农户的融资难题。
  (1)通过信用筛选机制有效解决信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社植根于本乡本土,成员之间彼此了解。这种信息优势使其有条件在银行与农户之间建立起有效的信息传导机制,变传统的“银行――农户”信贷模式为新型的“银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信贷模式,有效解决银行与农户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社最基本的特点是社员之间具有地缘、血缘、亲缘关系,信息沟通频繁,农户品质、声望、信用记录、发展前景等情况合作社掌握的非常清楚。合作组织对入社社员生产经营、资金规模、道德人品进行的审查,实际是一个信用筛选过程。通过信用筛选,会对申请者的信用状况作出谨慎选择,尽可能地排除信用劣者,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道德风险,较好地解决了金融机构与众多农户的信息不对称约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相互监督机制,也利于发放贷款的回收,保障资金安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殊机制,可以保证信息的对称性并有效防范道德风险。
  (2)通过社员信用联保机制化解农户贷款的担保难问题
  担保物缺乏是制约农户取得贷款的重要因素。为解决担保难题,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都规定社员有为合作社或其他社员担保的义务,如磐安县宏源果蔬合作社合作社章程规定,每五户为一个联保小组,社员可以自由组合,每个社员有为合作社和其他社员担保的义务。章程还规定,在社员贷款后,其他社员有监督权,督促借款人按时还款。
  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信用联保为纽带将众多分散的农户联结在了一起,农户以合作社为依托,以相互承担连带责任为纽带,形成一个相互帮助、相互监督的比较稳定的联保共同体。合作社通过将农户个人信用外化为合作社和农户联保共同体的集体信用,成功促进了农村金融与农户的对接,使担保难问题迎刃而解。
  (3)通过规模信贷降低信贷成本
  “银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信贷模式中,由于合作社将社员分散的贷款需求集中整合起来,并替代了金融机构的贷款调查、信用评定以及督促还款工作。金融机构并不直接对单家独户贷款,而是直接贷款给合作组织,再由合作社分发给农户,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规模不经济问题,可以省去大量的调查和管理费用,降低服务成本,提高经济效益[4]。对于在融资关系中处于弱势的农户来说,也可以省去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的繁琐手续,直接从合作社方便快捷地获得低成本的贷款。
  2.农户联保贷款模式
  随着农户经营性和投资性需求的增加,以及农业种植结构由单一型向规模化、区域化、集约化的转变,小额贷款已不能满足农民对资金的需求。作为探索信贷支农的新模式,农户联保贷款应运而生。
  相比于江浙一带比较盛行的中小企业联保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开展较晚。但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农户联保制度对小额信贷的实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农村金融的发展[5]。农户联保贷款是指没有直系亲属关系的农户在自愿基础上组成联保小组而对联保小组成员发放的人民币担保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实行“个人申请、多户联保、周转使用、责任连带”管理,适用于对贷款需求超出小额信用贷款授信额度的信用户而发放的贷款。
  目前,农村信用社和部分城市商业银行是发放农户小额贷款和联保贷款的主体,这类小额贷款以商业性为主,是金融机构以自身存款与央行再贷款发放的。一般以项目为主,不以机构为基础,但从调查情况来看,本地联保贷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农户联保贷款质量较差,不良贷款率偏高,农信社和商业银行的管理难度较大,积极性不高,农户联保贷款持续发展性面临挑战。
  二是从实地调查情况看,虽然农民贷款的需求普遍较旺,且村民之间都很熟悉,但还是担心一些看不到的风险。导致办成联保的组数并不多,贷款余额也并不高。联保贷款发展在我市各地发展冷热不均,有的乡镇农户联保发展很快,有的地方则推进很慢。
  针对调查中发现的农户联保贷款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应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改进。
  (1)规范信用调查和资信评估工作,做到信用公开
  农信社等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做好信用调查工作,逐步形成“农户+征信+信贷”的业务模式。建立和完善农户经济档案,结合农户家庭财产、经济状况、个人信用变化情况,客观、公正地进行农户资信评定,并建立年检制度,及时变更相关信息,掌握变化情况。重建或完善经济档案工作一定要深入农户,不能一味听取他人介绍,要做到逐家逐户、确保真实。
  (2)农信社开展动态监测,强化农户联保贷款的后续管理
  为确保贷款的及时发放、有效使用和及时归还,信用社必须严格管理。建立激励考核机制,细化考核办法,实现联保贷款发放、管理工作“责、权、利”的统一,充分调动信贷人员的营销积极性以及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具体可以实行联保贷款包片客户经理第一责任人制度,实行“包放、包收、包服务、包管理、包效益”的“五包责任制”。包片客户经理定期走访联保小组组长、成员和村委会,了解贷款的使用情况,确保贷款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通过对联保贷款的动态监测,抓好贷后跟踪管理,及时了解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和资金需求,掌握农贷的使用情况,谨防联保贷款被用于长期投资或一些不正当的经营和消费活动。
  (3)银农合力,共同推进农户联保贷款
  由于联保小组成员在法律上对借款人债务承担连带保证责任,因此,一般情况下农户不会轻易参加联保小组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作为金融机构,主动营销、广泛宣传,增强农户联保贷款的社会影响力就显得很重要。农信社是农户联保的主要推广机构,可以利用联系面广、信息资源丰富的优势,帮助农户选择合适的共同致富项目。
  当然,对于农户来说,纯粹依赖联保组成员的相互监督是不够的,农信社必须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监督贷款资金操作制度,包括实地了解成员经营的产量、交易真实性、负债等经营要素;同时通过定期多渠道掌握联保成员经营信息,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作出判断和处理,这样才能增进农户间的信任度。从农信社方面来说,也能大大降低放贷的风险。
  四、结语
  农村产业化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带动作用,而小额信贷、联保贷款制度,都是推动资金要素向农村回流的重要途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农村金融供给,扭转资金要素的不合理流动[6]。改进农村金融服务的方式,才能使农村金融服务真正有力、有效地投入到“三农”领域,实现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的互相促进,真正达到双赢。发展农村金融,应本着“供给创造需求”的理念,以新的金融产品引导农民产生新的金融需求。以价值链融资等方式,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农业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不同模式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为现代农业转型提供金融支持。
  
  参考文献
  [1]杨秋叶.农村金融改革现状、问题和建议[J].金融与经济,2011(10).
  [2]王永龙.城乡金融统筹的制度抑制与对策分析[J].经济学家,2009(10).
  [3]金晓春.服务三农目标约束下农村金融改革有效性研究[J].金融纵横,2009(09).
  [4]岳意定.改革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5]王静,霍学喜,周宗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模式下农户融资担保机制研究[J].农村经济,2011(01).
  [6]刘玲玲等.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贾焱(1977―),女,河北保定人,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专业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农村金融理论与实务。

标签:探析 供给 农业产业化 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