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阳光高考 > 正文

[中年级错别字增量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中学生错别字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语文课程标准》简化了识字教学,明确提出:“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1-2年级要多认少写。”实践证明,“多认少写”策略能促成提早阅读和大量阅读,使学生拥有一定的语言积累。但是,随着识字量的增加,中年级识字教学中出现了一个新困惑:学生进入中年级所学的大部分生字,与低年级掌握的大量生字不是形近,就是同音,使得形近字与同音字大量涌现。由于学生在语言积累中“认识”的这些汉字,只要求整体感知字形,缺失了掌握汉字字形的其他心理过程――字形拆分、字形重组、再次整体感知,“多认”的大量汉字一般停留在记忆的泛化阶段,尚未建立字义、字音到字形的心理联系。进入三年级习作学习以后,学生在习作的第二次心理转换过程中,错字、别字必然剧增,而教师尽职的批阅又进一步引发了学生对习作的畏惧感,善意地挫伤了学生的习作积极性。因此,“多认少写”的教学策略能达成提前阅读目标的同时,也使中年级错别字增量现象成为其无法规避的教学难题。面对这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我们通过思考和实践,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现总结如下,供大家参考。?
  
  一 、自由“加餐”:自主识字,分层要求?
  
  我们在使用“多认少写”教学策略的同时,要优化识字、写字教学,充分挖掘儿童识字、写字的潜能,想办法让学生尽快认写汉字,缩短由认到写的进程。?
  以前的做法是根据识字目标呈现生字,教材规定识多少就呈现多少。现在,我们在控制保底量的同时,可以有计划地增加文本中生字的呈现量。具体来说,就是根据学生的差异,留出识字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识字基础和识字能力,个性化地自主选择要识写的字: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一块识字的自留地,自行进行字形拆分、字形重组、整体感知、精确分化等一系列精细辨认过程,满足他们进一步提高识字量的强烈要求;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多认写一个;基础一般的鼓励每课多识写一个;基础差些的要保底,能识写规定的汉字,防止出现一步落后、步步落后的后果。教学中我们分层要求,不做硬性规定,重在鼓励,重在兴趣培养,让学生尝到多多认写的好处,体验识写汉字的乐趣。以苏教版第三册第八课为例,教学目标是认读生字15个,认写10个,我们可以增加呈现“劲、拼、跟、真”4个组词能力强的生字,给学生留下认写四个字的自主空间,能力强可多识,能力弱可少识,再差的保底。进入中段以后,自主色彩可以更浓些,可以让学生个性化地从课文中选择构词能力强、自己喜欢的生字自主识写。?
  与此同时,我们要鼓励学生多渠道识字,如在课外阅读中巩固学过的汉字,识写新字,通过听故事、讲故事、认汉字,最后写故事等。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需从需从学生的识字经历出发:“这些生字中哪些是你以前认识的?你从哪里认识它们的有什么好的经验介绍给大家?”帮助学生及时总结识字方法,知道可以从多种渠道来识字:电视、报纸、包装袋、店铺招牌、标语、广告、商标……?
  
  二、 且慢放手:中段仍需加强识字教学
  ?
  升入中年级以后,形近字、同音字数量增多,而中年级学生的字形精细分辨能力还不强,中年段成为混淆字高发期,出现了错别字剧增现象,辨认字形成为中年级识字的关键。有的老师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了节省教学时间,索性将识字教学挤出课堂,对识字教学完全甩手,只作为课前或课后的自学内容。教学实践证明,“独立识字”并不意味着老师可以放弃指导,对易混淆字的辨析这一重点、难点中年段得不到重视和有效解决,高年段再来“杀回马枪”,重视这个问题就难上加难了。例如,“边缘”的“缘”的右上方这个部件在学过的生字中没有出现过,是本课识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必须作重点指导。根据有的学生已经会写“互”字的实际,我从旧有知识出发,从“互”入手,反复书空练习,再“指写”(让学生用手指在课桌上书写)整个字。学生都能很好地掌握这个字。?
  当然,中年段的识字指导不宜跟低年级一样面面俱到,需要很强的针对性,因此中年级的生字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课前要从每课生字中区分出,哪些字学生可以独立掌握,哪些字只要稍作点拨,哪些字必须重点指导。?
  
  三、 就地解决:现场教写习作中出现的生字
  
  低年级学生由于不识字和识字少,鼓励和提倡他们用拼音写作,或者用拼音夹汉字、汉字夹拼音,就把儿童的写作潜能能解放了出来,为提前进行写作训练创造了条件。但是,进入中年级以后不适宜再提倡以拼音代替汉字,因为拼音说到底只是识字的工具,一根拐棍,学生进入中段习作以后,遇到不会写的字还提倡用拼音代替,容易产生对汉字替代品的依赖心理,人为地延缓认写进程。我们要在习作教学中积极渗透生字教学。习作课中学生随时提出不会写的字,教师手拿一张白纸,在巡视过程中当场挨个教写。这种“就地解决”的方法,和一般的“批阅后再订正”的做法相比,利用了先入为主的识写心理优势,帮助学生快速有效地在字义、字音与字形之间建立联系,这样的联系因为伴随着强烈的运用意识、鲜活的语言情境而变得牢固、永久。?
  我们还在实践中探索出这样的有效方法:在习作课中专门辟出五分钟,学生结合语言环境提出不会写的字,教师在黑板上范写,简明扼要、有针对性地讲解书写要点,再让学生认读。这些往往是生活中的常见词汇,只是不会写而已,往往教师教的是一人,会的是全体,不失为省时有效的做法。?
  
  四、 并非“马后炮”:积极预防、纠正错别字
  ?
  “多认少写”的教学策略是中年段错别字增量现象的成因之一,目前与这种识字教学相适应的教材体系自身尚且急需解决识字、写字序列整合的难题。积极预防错别字就不能算是教学的补救措施,而应该成为识字和写字教学的必要环节。?
  1?将学过的生字尽可能组成常用词句。?
  张田若提出积极减少错别字的方法是:丰富学生词汇,让学生掌握大量的由常用字组成的常用词的“词形”(一个词是由哪两个或几个字合成的),而且要达到熟练程度。我们可以采用在识了一些常用字以后,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所在,把学过的字尽可能组成与学生自己、与生活、与兴趣、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常见词语、句子,甚至歇后语、广告语、流行语、古诗句、名言警句……学生读这些词句,都会兴味盎然,因为它们洋溢着清新的生活气息和鲜活的时代感。这样,学生在写这些词的时候就可以减少甚至消灭错别字的发生。?
  2?教给分析的方法。?
  “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要启发学生用熟悉的结构单位去分析字形、记忆字形,如学“概”字,利用熟悉的“既”引导学生掌握“概”就很容易啦。尤其要教会学生利用形声结构的规律去分析识记新字,理解记忆。?
  字形教学是小学识字教学的重点,形近字的区分又是中段的重点。学生记忆汉字字形需经过三个阶段,泛化阶段、初步分化阶段和精确分化阶段。在音、形、义统一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比较的方法对形近字、同音字进行比较分析,就能使学生形成精确的分化抑制。 如“既”和“即”的比较可从它们的最初形态――象形字比较入手,从而字义上、形态上明确区分开。?
  
  3?重视文字综合应用活动。?
  识字本身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以后的读写打基础。设计综合性应用练习,就把识字向说话、阅读、写作引申,追求识字教学的最大效益。谈话聊天就是很好的方法,“‘圆圆去公园玩,看见园丁正在修剪一棵圆圆的鸟不宿。’这段话中的‘yuan’分别怎么写的?”?
  当学生掌握了某一字或词的音形义以后,可以先听写,再联系字或词,说它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再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实际用词造句,甚至要求学生把一个词或一个短句加长,成为长句或一篇短文。?
  进入中年级以后,我常请学生从刚学过的词中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几个写话,他们根据自己的能力,有的造句,有的把它们连缀成一段有意思的话,有的甚至写成了一篇有声有色的小作文。这样的综合练习,容易使知识系统化,较好地巩固了识字效果。一学期下来,造句造段的写话能力明显增强,同时还积累了鲜活的习作素材。

标签:错别字 成因 增量 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