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阳光高考 > 正文

劳伦斯“伊甸园”文学主题的非理性哲学思考:理性和非理性的区别

时间:2019-01-2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劳伦斯建构现代“伊甸园”的探索,并且结合劳伦斯其他一些代表作中有关现代女性“夏娃”群像命运的探讨,进一步对劳伦斯毕生所探索的建构现代“伊甸园”的现实意义进行必要的非理性哲学思考。以期望发现劳伦斯构建现代“伊甸园”的理念对当下创建和谐社会的些许启示。
  关键词:“夏娃” “伊甸园” 和谐社会
  
  英国20世纪初的现代作家戴?赫?劳伦斯毕生致力于两大主题的探索:第一他要表现的是在现代工业社会里受到压抑和趋向分裂的自我,以及揭示主人公的人性遭到扭曲和本能受到挫折;第二他力图建立男女之间的和谐性关系,建构一种天空“彩虹”般“自然完美”的两性关系来弘扬生命本能的力量。因为在他看来:人是由肉体和精神两部分构成,肉体承载着人之本能欲望,而精神体现人的灵魂和理性。在人的灵与肉二元关系中,他批评了传统观念中偏重强调灵魂的博大与理性的效用,而忽视肉体本能欲望的理性观点。他认为,精神与肉体是统一的,如果说他们是一种二元的存在,那不应该是对立和冲突的关系,而只能是由双方“自然的平衡”所达成的一种相辅相成的和谐;人所能做的只能是听从生命的呼唤,充分回到自然的状态中去。①所以在他看来,只有使人的全部自然本性,特别是人的性欲得到充分发挥,才能克服资本主义的罪恶;只有使人的原始本能充分复活,才能使机械统治下暗淡无光、郁郁寡欢的人类生活发出照人的光彩,才能使人与人之间恢复自然而和谐的关系。本文在其作品《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基础上,借助非理性哲学思想探讨劳伦斯建构现代“伊甸园”的社会现实意义和对当下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些许启示。
  一、劳伦斯建构现代“伊甸园”的探索 自远古起,人们便憧憬建立一个美满生活的乐园,《圣经》中“伊甸园”所传达出的正是人们对这种乐园的企盼。这在劳伦斯的小说《查特莱夫人的情人》里得到了回应。在康妮家中的后花园里,劳伦斯把树林精心地建构成现代“伊甸园”,让“夏娃”康妮和“亚当”梅乐士享受着两性和谐的性爱生活。而与此同时劳伦斯也谴责工业化对人类自然与和谐环境的破坏。其实,劳伦斯是在企图寻找那已经消逝的人类自然和谐的“黄金时代”。这一信念在《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得到了寓言式的,抑或神话式的体现。可以说,为了和丑恶的工业文明相对抗,他在书中那所谓文明社会的一角,精心营造了一座现代“伊甸园”,供他的“夏娃”和“亚当”栖身、休憩、相亲相爱。使他们在快乐和幸福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灵与肉的完美结合。这充分反现了劳伦斯本人在小说创作中对两性关系不懈的探索。《圣经》创世纪篇中提到的“伊甸园”是男性的亚当和女性的夏娃所构建的神话乐园。夏娃的果敢和勇气触怒了耶和华,也因此要遭受生儿和育女的痛楚。所以在构建现代“伊甸园”的时候,劳伦斯在他的许多小说中更多关注女性夏娃的命运,即她们所遭受的来自家庭和社会双重压迫的命运。劳伦斯在小说中运用女性视角,深入到她们的心灵深处,披露她们的艰难心路历程,展现她们的内心自我追求,而这些都充分和具体地体现了劳伦斯对现代女性“夏娃”不幸命运的关切。《白孔雀》里一心追求“真正的爱情”的莱蒂;《儿子与情人》中来自社会不同层面的葛楚德?莫瑞尔、米丽安和女工克拉拉;《虹》里富有独立精神和叛逆意识的现代知识女性厄秀拉,都是劳伦斯塑造的新的女性自我。这些女性和《查特莱夫人中情人》中的康妮一起,组成了劳伦斯笔下的“夏娃”群像。尽管这些女性“夏娃”性格不同,禀赋迥异,追求的侧重点也各呈异趣,有的倾向于与男子精神上的结合;有的沉溺于肉体的欲望满足;有的则致力于追求和谐与美满的两性关系,但她们无疑都体现出劳伦斯所追求的理想目标,即男女之间的身体和精神的完美结合。
  二、劳伦斯构建的现代“伊甸园”的非理性哲学思考 其实,说到劳伦斯作品中存在大量有关男女性关系的细节描写,人们在非难劳伦斯之余,更多应该思考身为作家的他专注于此的缘由。事实上,非理性主义哲学为劳伦斯的现代主义文学创作提供了思想和理论土壤,使得作为英国现代主义文学创始人的他不可能不受其影响。他在作品中直接或间接展示的创作思想或理论都与叔本华和尼采的非理性主义有密切关系。首先,叔本华的《爱的形而上学》一书对劳伦斯思想的形成影响颇大。在这本书中,叔本华重点讨论了在人的生存意志中,性欲、爱情和婚姻占主要地位。他进而认为两性的交合是生存意志战胜死亡的必然途径。所以,性欲是生存意志的核心,是一切欲望的焦点。另外,他对两性的恋爱过程也作出自己的分析。他认为:“归根结底,两性之间所以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紧密的联结,就是由于各种生物的种族求生意志之表现。这时的意志已预见他们所产生的个体,很适合意志本身的目的和它本质的客观化。”②在劳伦斯最后的小说《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克利福德?查特莱由于战争失去生育能力,为了传宗接代他默许妻子康妮在外寻找另一半怀孕生子,后康妮邂逅猎场看护人梅乐士。小说里主人公克利福德的做法体现他作为贵族阶级的种族求生意志。而康妮与梅乐士之间的媾和直接反映的是两性之间具有的强烈吸引力和联结的紧密。前者体现克利福德的种族意志力,后者展现的是两性关系的生物本能。而劳伦斯在作品中重点突出的“性驱力”思想也是叔本华哲学观点影响下的产物。具体表现为劳伦斯致力于挖掘人物生命的原动力,使人的身上“生理的”与“非人类的”意志因素成为人物活动的内在驱力。这种内驱力促使男女相互吸引。事实上,劳伦斯作品中过分强调的性驱力是赤裸裸的性吸引力,是纯生物的自然冲动,自我无法控制它。所以,它不受道德和人的意识约束。这显然是过分夸大性本能的作用和能力,忽视了人作为社会的人,必须把个人行为建立在社会道德标准之上。《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的康妮与梅乐士的大量性爱场面除了展示劳伦斯对传统社会道德的反叛之外,在笔者看来是过于夸大男女之间的性爱作用,是在凸显人的性本能和动物意识。我们要批判地看待它的社会意义。
  尼采对劳伦斯的影响虽然晚于叔本华,但是对劳伦斯的创作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尼采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劳伦斯的文学创作和思想产生影响。首先,尼采是生命的热情讴歌者。在他看来,生命是快乐之泉。他也热情歌颂肉体,因为它不仅是生命外在的感性形态,也是生命的象征。正是由于肉体的存在,人的生命才具体可感。在他的代表作《权力意志》中他更是对肉体大加赞扬:“这就是人的肉体,一切有机生命发展的最遥远和最切近的过去靠了它又恢复了生机,变得有血有肉。肉体是比陈旧的灵魂更令人惊异。无论在什么时代,相信肉体都胜似相信我们无比实在的产业和最可靠的存在。”③尼采相信在生命价值中肉体的地位不可小视。其次,尼采重视生命的内在本质。他认为,生命的本质是强力意志。因为生命所在的地方就有意志,这就是权力意志。其实,尼采是在追求人的自我实现、自我扩张和自我满足。在他看来,生命本身就是成长延续积累力量和追求力量的本能:哪里缺乏强力意志,哪里就有没落。尼采的生命哲学对劳伦斯产生了重要影响。有力的证明就是劳伦斯的血性意识哲学观的形成和发展。他对肉体的判断是这样的鲜明和坚定:“我的伟大宗教就是相信血和肉比智力更聪明。我们的头脑所想的可能有错,但我们的血所感觉的、所相信的、所说的永远是真实的。智力仅仅是一点点,是束缚人的缰绳。我所关心的是感知。我全部的需要就是直接回答我的血液,而不需要思想道德等的无聊干涉。我设想,一个人的躯体就像是一种火焰,就像蜡烛的火焰那样永远站立着燃烧着而智力仅仅是照射在周围的各种东西上的光……”④
  劳伦斯认为人的肉体和血性高于理智和道德。他的全部作品之所以集中讨论两性关系中敏感的性关系,就是因为他相信肉体体现着生命的本质力量,肉体也应该充分地张扬和释放这种力量。再者,尼采是反叛一切传统势力的斗士。他向统治欧洲两千多年的基督教道德观发起挑战和攻击。因为基督教道德观视肉体为罪孽,把欲望看成万恶之渊薮,认为人只有克制自己的欲望,追求灵性的生活,才能达到幸福的彼岸世界。不仅如此,尼采对建立在基督教道德观基础上的近代西方的人道主义思想、社会契约论、理性主义思想和西方现代文明本身都进行彻底的否定。他甚至认为,西方世界已经进入“最堕落的时代”,到处充满腐朽、恶臭、贪婪和纵欲,正在走向灭亡。至于如何使西方腐朽的社会获得再生,尼采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劳伦斯继承了尼采的反社会反传统伦理道德反宗教的哲学观点,而且在他的所有各类作品中都作了各种大胆的尝试和实验,他对再生问题也进行了种种探索。但是很明显这些探索和尝试都只是纸上谈兵,对当时社会改革和进步没有带来太大的作用和产生显著的效应。当下的我们再次研究劳伦斯建构现代“伊甸园”的文学主题时,应该学会用批判的态度审视他的思想和哲学观点的时代局限性和非科学性。
  三、劳伦斯作品的社会意义 从劳伦斯不同时期创作的文学作品看,我们不难发现劳伦斯那种崇尚生命本能的血性意识学说与西方世界世纪之交的人文精神的发展是合拍的,也显示出种种流行思潮影响的痕迹和烙印。所以,他的文学创作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曾发挥了巨大作用和产生了深远的社会价值。回顾历史我们发现西方的人文精神在古希腊就已有相当发展。英国当代著名学者阿伦?布洛克在他的名著《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中曾说到:“古希腊思想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是,它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上帝为中心的。”⑤而作为一种思潮出现并对西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运动则是发端于14世纪至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运动。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和他们的巨作,如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拉伯雷的《巨人传》、康帕内拉的《太阳城》等都相继提出自由是人的本质,要以人为中心,强调现世生活(享乐)的意义等人文主义思想和学说。继此之后,随着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主义斗争的发展,人文主义思想有了新的发展。以伏尔泰、卢梭为代表的启蒙学派,从抽象的人性出发,提出“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的口号。与此同时,法国唯物主义则从哲学角度,论及个人的“情欲”“性善”是人的本性,“肉体器官是人的唯一动力”,提出要改变人必须改变环境的结论。这些观点极大地启发了人们的思想。到了现代社会,反理性主义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强调人的意志、情欲、生命、潜意识直至本能的作用,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人们对所生活世界的关切。而卢梭、叔本华、卡夫卡、里尔克这些人文思想家和我们一样生活在物质时代,生活在欲望和缺憾里,他们的思想并非仅仅包含形而上的或美学的涵义,研究了解他们对于我们的现实生活,对于人类整体生存的状态都有不可低估的实用价值。
  所以,重视和培养人们的人文素质,已成为全球曾经出现过的一股阅读西方人文思想家的热潮。到21世纪的人类在经济、科技等都取得巨大发展的今天,人文精神却出现了失落和危机。这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去关注和研究那些大师们所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劳伦斯作为20世纪初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文学家,他的理论思考和心路历程必将对后代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近年来,劳伦斯的声望与影响与日俱增,对他的思想与艺术的研究已经形成学术界的一个热点。由于其作品近几年在中国大量译介,劳伦斯也引起我国读书界较大的兴趣,成为一般读者阅读最广、谈论最多的作家之一。据此可以想见劳伦斯的文学作品和思想所产生的社会价值对当下的中国创建和谐社会必定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作用。其次,劳伦斯的作品有非常严肃与深刻的社会哲学内涵。他斥责西方腐朽的文明传统和资本主义工业化导致人的自然本性的扭曲和压抑,渴望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些都是我们应该看到的积极方面,作为读者不要以为劳伦斯所着重描写的两性关系探索都是在渲染性爱的淫秽,并以此把他的小说归于色情小说。
  当然,我们不能完全赞同劳伦斯的性爱哲学,我们从中得到更多的应该是他对我们今天社会的启示:既不要肆无忌惮和有恃无恐地谈论性,以致乱性,从而扰乱社会,也不能羞于此情,极力回避对正常两性问题的探讨,从而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会辩证地看待男女之间的两性关系。劳伦斯一生致力于建构的现代“伊甸园”,其目的是反抗传统的维多利亚道德观、宗教和理性对人性中自然和本能的过分压抑和束缚,是为了解救受苦受难的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中的“亚当”和“夏娃”们。
  
  ① 刘念兹:《外国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99页。
  ② Alan R.Zoll, Vitalism ad the Metaphysics of Love: D. H. Lawrence and Schopenhauer. D. H. Lawrence Review, 1978:5.省略

标签:劳伦斯 伊甸园 哲学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