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演讲稿 > 正文

[和谐之曲] 和谐之美美在诚信

时间:2019-01-2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如何鉴赏一首诗,标准复杂,众说纷纭。本文依据纯审美标准、娱乐标准、教谕标准、认知标准与实用标准分别对《圣塞西莉亚之歌》的原文及译文进行不同层次的赏析,再现其意境和谐之完美。
  关键词: 鉴赏 标准 《圣塞西莉亚之歌》
  
  一、引言
  《圣塞西莉亚之歌》的主题句“what passion cannot Music raise or quell?”(世间什么感情音乐不能兴发,不能使它起伏涨落?)为何在今天依然能使我国著名的爱乐乐队总指挥,音乐领军人物――余隆先生激动不已?为何能使其译者――翻译家高健先生(2006:218)认为雄浑雅正,清明俊逸?这首诗歌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我们该如何鉴赏?究其实质,诗歌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不可避免地要求作者做出审美价值判断,而任何鉴赏主体做出的审美价值判断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依据某种审美鉴赏标准。诗歌鉴赏角度的多样化,就必然注定其审美鉴赏标准的多样化。正如辜正坤教授(2003:68)所言,在严格意义上,诗歌鉴赏标准应该是一个多向度(多维/多象/多元)的标准群。
  
  二、《圣塞西莉亚之歌》简介与分节赏析
  《圣塞西莉亚之歌》是约翰?戴登于1687年,为纪念圣塞西莉亚节时谱制新曲的应景之作,属颂歌体,被当时英王查理宠幸的意大利音乐家G.B.德莱基谱成乐曲演奏。嗣后大音乐家亨德尔又为此诗再谱新曲,成为乐坛上词曲兼胜的有名佳作。翻译家高健先生非常喜爱戴登的这部诗作,巧妙协调译文和原文之间的差异,尽量保持原文的风格与节奏,将其依照原文译为八节,分别从不同侧面体现出译文和原文的和谐主题。第一节通过“速起,你们太无生气”、“各就其位,依次跃起”以及“其间虽然经过千音万籁,全部吕律最后至人为止”等精彩翻译,将全文情绪激起,烘托出音乐的强大威力,使人类、宇宙以及万物相互融合的和谐场面浓缩展现于读者眼前。第二节则具体讲述音乐和谐之功效。译文将“What passion cannot Music raise and quell”一分为二,转换成两句,分别阐述音乐之双重功效,并将原文中“莫敢仰视”以语序调整的方式给予协调表达,其“……空空”、“……嗡嗡”以及“……其中”等词语的选用,使韵律整齐,铿锵有力。段首与段尾交相呼应,主题突出鲜明。第三节通过对战场上喇叭、号角以及鼓声的描述,产生强烈的乐音节奏,动人心魄地展现出战争的紧张与残酷,特别是系列象声词的妙用,如“喇叭的高亢嘹亮”、“鼓声 坎镗 ”、“裂缺霹雳猝发”等等,以及齐整的1 2、 3 4押韵的协调表达,都使译文在与原文的韵脚,以及内容意义方面协调统一。同时,译文中“奔赴战场”、“怒号凄厉”等四字结构的选用,使诗节语句凝练,感情充沛,耐人回味。第四节译文采用对偶句式,在语序方面大幅度协调,将“琉特之声”前移,使长笛之音与琉特之声比照,前者“凄悲欲绝”,后者“呜咽婉转”,1 4与2 3的押韵节奏,朗朗上口,使情人奔赴战场之际的悱恻与缠绵生动再现。第五节译文句句押韵,以“-ang”韵贯穿始终。诗行长短完全忠实于原文,借梵阿铃(小提琴)的清越悠扬,抒发壮士的激烈炽情与深沉悲怆。第六节译文1 2 行和3 5行分别押韵,以前面不同乐器作比,用兴的手法烘托管风琴的庄严宏伟与美妙无比。第七节原文1 2、3 4与5 7分别押韵,高译则相应转换为1 2、3 4 5与6 7押脚韵的诗行,并以百兽率舞、林木随后、天使下凡的具体描述,层层递进,将管风琴的神力彰显至极。第八节的大合唱,高译以通天的协调本领,将1 3、2 4、5 6、7 8 9分别押韵的原文,转化为2 4、5 6以及8 9押韵的节奏,似《圣经》宣判末日的到来,气势宏伟,苍穹搅翻,将管风琴的神力以及宇宙的和谐推向极致。如此完美协调的译文,在充满感情的朗诵与字字句句的比照中产生共鸣,印证了诗歌鉴赏多角度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三、《圣塞西莉亚之歌》五标准阐释与鉴赏
  诗歌鉴赏的标准固然很多。但是纯审美标准、娱乐标准、教谕标准、认知标准与实用标准,内涵丰富,彼此联系紧密,基本概括了其他标准。笔者将其阐释为:(1)纯审美标准:包括音美标准(韵律和节奏等),形美标准(诗章、节、行和音部结构),修辞美标准(字、词、句的巧妙使用及各种修辞手段,如明喻、暗喻、夸张等等)以及风格美标准(诗歌整体给人的刚、柔、壮、丽等感觉),与娱乐标准交叉较大。(2)娱乐标准:指人们在阅读诗歌时感受到喜怒哀乐的程度,较重的纵欲倾向性,悲剧性、喜剧性、幽默效果等因素,高度的情感性要求,此外情节的生动、有趣、悬念性强等,与其他四个标准和谐并存,形成整体。(3)教谕标准:指政治性、道德性、善恶美丑与高低贵贱等观念在诗歌中的体现。(4)认知标准:专指哲理性、知识性与启发性。(5)实用标准:指单纯为了某种现实目的而借用诗歌形式的纯功利性东西。五个标准本质上互为依存、相互补充,并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协调转化。因为诗歌本身首先应该是意美、音美、形美的和谐统一体,而娱乐标准与教谕标准所体现出的寓教于乐又何曾不具备认知功能,又何尝不是诗歌实用功能之体现?
  依照上述诗歌鉴赏的五个标准,对《圣塞西莉亚之歌》鉴赏为:
  1.依照纯审美标准,该诗的写作风格彰显了纯净形式与俊逸格调之美。形式的纯净原是古典主义的行文宗旨和普遍特征。作为伊丽莎白时代,雅各宾以及嘉洛林时代文风中的不佳部分(例如臃肿累赘、枝蔓芜杂、繁缛藻饰、迂曲浮夸等等)的对立物,英国的新古典主义自一开始就以雅洁纯净、和谐匀称、讲求逻辑、符合理性作为自己在文风上遵循的目标和奉行的准则。译文以出水芙蓉般的雅净再现了原文风格。同时,该诗尽管题材广大,意思复杂,但是译文与原文一样处理得非常完美,读来但觉交代利落,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没有一点多余枝蔓的笔墨,没有一点拖沓纠葛的地方;在分量轻重、比例安排、连贯衔接与衬垫呼应等方面也都处处各适其宜,惬心贵当。各种杂质污秽受到拔除,更为完美的形式被精致提炼,最后映入眼界的则是一派纯净气氛,清明景象。但这一切又不单纯是形式主义的,绝不生硬死板;它活泼灵动,浑圆洒脱,酣畅疾迅,俊逸多姿,各章节的韵律与韵脚的运用极富变化,为英国文坛百余年来相沿已久的绮靡颓风吹进一阵清新自然、简洁明快的新风。
  2.依照娱乐标准,《圣塞西莉亚之歌》是为圣塞西莉亚节的盛大演出而作,塞西莉亚则是因对基督教的信仰而殉教后被罗马教会列入圣籍,从此受着典祀;又因为她生平雅擅音乐,并是管风琴这样宏大乐器的发明创制者,被尊为音乐的保护神,年年以她的忌日(11月22日)作为音乐节以进行纪念性的演出。故其场景本身就很隆重,带有庄严圣洁的气氛。全诗以歌咏音乐为题材,并从音乐对人的各种情感的巨大兴发鼓舞作用出发,对足以引起这些情感以及借以表达各类音乐内容的种种乐器和它们各自的效能、作用与特色――例如龟壳击打的灵异神奇,喇叭的高亢嘹亮,鼓角的振奋激烈,长笛的悲怆凄切,琉特的婉转哀咽,梵阿铃的清越悠扬等等,逐一给予了精致细腻的描绘;至于对那作为诸种乐器之冠的庄重宏伟的管风琴――连“天上歌队也难媲美”,就更是渲染至极。透过高译,我们仿佛完全沉浸在当时的情调与氛围之中。
  3.依照教谕标准,该诗译文开篇的第一节最为集中地阐发了和谐是整个宇宙秩序的肇始。自然虽是一切事物的本源,但原来处在那低层的自然只不过是载负着一堆互相冲撞的原子,它沉积在宇宙的深处,因而鸿蒙之初,尚不曾得见天日;而且由于处在激荡、冲突与紊乱不堪的混沌状态之中,一切还没有什么秩序和条理可言,也还远远不是后来的那种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浊沉清扬、水陆判然的清明世界与朗朗乾坤。那么是什么使这一片混乱呈现出秩序和条理呢?那便是和谐,来自天端的和谐。它像神灵一样,君临于天地万物之上,以其绝对的权威指挥着一切事物走向秩序、走向条理。在它的命令之下,自然界的一切冷、热、燥、湿,亦即地、火、气、水等各种要素才活跃起来,“各按其位,依次跃起”,开始了所谓的“水流湿,火就燥”的归位就绪过程,也即是说物质通过它自身的不停转动而逐步形成了我们这个可爱的球体(地球是圆形的,因此也就是最和谐与最完美的)。在这里,地、热、火、气、水也各依次序随着这旋转而形成了无数的圈带与层面,带来了和谐,而天下万汇也就从这和谐之中渐次滋生繁育出来,它们“始于和谐,又终于和谐”。但是作为自然的本性及其作用的和谐却并没有停止在这里,而是继续向前发展,最后终于发展到人,因而发展到了它的最高阶段,同时也在人的形象中实现了它的最终目的,抵达了最高境界。这样,这一节诗在歌颂和谐的时候,也就同时歌颂了人。实际在这里人就是和谐,就是完美,就是至善。全诗主旨就在于此,提倡和谐的理念竟早在1687年。三百余年后的今天,品味字里行间的和谐,怎能不令人感慨万千?
  4.依照认知标准,《圣塞西莉亚之歌》译文的哲理性、知识性与启发性表现为五个方面。
  一是译文凸显了该诗作者学识高贵。英国18世纪的文评家塞缪尔?约翰逊在他的《诗人传》里形容戴登时就是这么用词的:“戴登的学问带有更高贵的性质。”而这种高贵的性质就表现在处理本诗广大而复杂的题材时所流露出的那种非凡的把握能力。这篇诗蕴涵着浩瀚的知识――上自古希腊德谟克拉西的朴素的原子论,伊壁鸠鲁的原子激荡说、基本元素说,亚历山大里亚的托莱密的天体乐音理论;中经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思潮,下至作者同时期的近代力学、理性主义以及自然神论等等那么众多而复杂的哲学思想体系,无不被作者以简约不过的形式具体而微地压缩概括成一首短诗,压缩到一开始的寥寥十数行里!这样高超的概括能力在全部古今中外的思想史和文学史上恐怕也很罕见。更何况,这一切又来得那么轻松而不吃力,仿佛信手拈来,并无堆砌典实、炫弄学问的痕迹。学者文士固然能体会得更深些,一般读者理解起来也不太困难,真正做到了平易近人,雅俗共赏。
  二是译文折射出该诗构思宏伟,起点极高,放眼极宽,堂屋轩敞,景象壮阔。从一开篇起,该诗就将抒发具体情绪的音乐与作为各类音乐的总的精神和最高表现形式完美结合,将和谐视作这“千音万籁”全部音域的终极显现,拓宽了内容的深度,增加了原诗的分量,提升了全诗的品位,赋予了其丰富的哲理意味。特别是诗的开篇与结束两部分更进一步将这种理论提升到了绝对的高度,使其题材异常庄重夺目。
  三是译文表现出该诗内容丰富。作者一开始就把作为“千音万籁”的总的来源与表现的和谐提升到宇宙秩序的高度,和谐不仅被看做是世界上种种事物之间的一般现象、一般关系,而是与整个的宇宙联系起来,与自然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联系起来;它作为自然本身的最基本的属性与作用也已经不仅仅是自然的某个局部特点或外观表象,而是化成自然的总的精神:它磅礴弥漫于整个天地万象之间,渗透活跃在每个原子质子之内,山岳海洋之大,星云河汉之广,野花纤草之细,沙砾芥子之微,没有一处一地没有它的踪迹、没有它的消息;它无隙不入,无远弗届,无往不复,流转回环,周而复始,处处起着滋长、生息、陶钧、熔铸的巨大的孕育作用;在时间上它也是永恒的,与造物同悠久,与天地相终始,它绵延不绝,亘古如斯,浑无涯 ,靡有其极;它实际上便是宇宙的化身,大千的别名,它源于自然,但比自然更伟大,因为就是凭借着它,自然才摆脱了自身的混沌未开、荒漠可悲之状;但是它发展的最高阶段却是人类,因为人的出现不仅标志着自然发展史上的最高进程,同时又以其自身所蕴蓄的完美而体现着最高的和谐。
  四是译文还原了该诗高超的写作手法。全诗情调的严正与题材的庄重完全协调吻合;篇章结构与诗节安排繁简适当,修短合度;意思的表达与重点的强调相当应景得体,又不落俗套,可谓善颂善祷;全篇没有一行浅薄语句的轻佻描写,诗格较高。这些都只有建立在相当的艺术底蕴与非常认真的写作态度的协调一致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
  五是译文彰显了该诗深远的启发意义。诗篇中原始的表达“what passion cannot Music raise or quell?”(世间什么感情音乐不能兴发,不能使它起伏涨落?)就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让包括我国著名的爱乐乐队总指挥余隆这样的音乐领军人物激动不已,余隆非常喜欢这句名言,或许他的成功就在于他清楚地知道什么时候唤起激情,而什么时候又该把它平息。
  5.依照实用标准,《圣塞西莉亚之歌》原文是应1678年伦敦某一乐团之请,为他们纪念圣塞西莉亚节时谱制新曲的要求而专门写成的诗篇,后被谱成乐曲演奏。嗣后大音乐家亨德尔又为此诗再谱新曲,成为乐坛上久盛不衰、词曲兼胜之名作。
  
  四、结语
  诗译之难,难于上青天。让我们借用莎士比亚在其“Sonnet 18”中说过的一句话为所有那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译诗之“无冕英雄”道声喝彩:只要人们能够呼吸,双眼能够看得见亮光,这首诗就能够永存,使你的生命万古辉煌。(So long as man can breathe,or eyes can see,So long lives this,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隋荣谊,2004:94)正是这些“无冕英雄”在翻译实践中创设的绮丽风光,才使我们在译文赏析中一路走来,心旷神怡,回味无穷。
  
  参考文献:
  [1] 辜正坤. 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 高健.翻译与鉴赏[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3] 隋荣谊.新思维汉英翻译新教程[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4] 许渊冲.新世纪的新译论[J].中国翻译,2000(3).
  [5] 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省略

标签: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