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邀请函 > 正文

有关合作学习在小学品德与社会中的研究

时间:2019-01-1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作者针对在小学品德与社会中合作学习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内容主要包括合作学习的基本特点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运用合作学习存在的几个误区,并对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有效合作学习的策略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也是课改中学习方式变革的一个明显特征。它不只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与策略,也是现代人的合理内涵、现代人存在的方式,是新世纪的教育目标[1]。
   1、合作学习的基本特点
   1.1实践活动性
   即合作学习不只是文本式的学习方式,不局限于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发展。
   1.2亲历参与性
   合作学习强调学生的亲历亲为,不是教师的包办代替,强调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
   1.3教师指导性
   显而易见,学生从事合作学习,不同于科学家的研究,教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如内容的确定、活动的组织、疑难解答等都不可离开教师的点拨、组织和鼓励。
   1.4形式开放性
   这主要是指合作学习主题的开放性,从课程形态来看,合作学习的主题,既可来自学科课程也可以来自活动课程;既可以来自分科课程也可以来自综合课程。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运用合作学习存在的几个误区
   2.1缺乏实质的合作,形成分组即合作的局面
   在课堂改革的浪潮里,许多改变了教学观念的老师都乐意接受小组合作这种教学形式,但我们通常所看到的小组合作学习,大多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坐在一起,老师提个问题,让大家讨论一下,或者让程度好的同学帮助程度不够的同学。这样的学习是没有实质的合作的,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传统教学中的“小组议论”。究其原因是我们的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合作学习的内涵,没有意识到仅让学生在距离上的靠近,是无法促进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变化,形成一种合作学习的精神和意识,从而获得有效的合作学习的[2]。
   2.2事事都需合作,导致了不合理的合作时机
   “合作教学法”得到推广和实施后,很多老师将其奉作法宝,凡事不离“合作”,而很多学校更是将这种方法当作了一种“制度”,课堂教学因此也变成了一项必须是在此制度下才能完成的活动,如果一刻不将“合作”运用于教学,老师心里不踏实,领导心里不满意。这点在我们品德课堂中体现的尤为明显,有的品德教师在整个学年,所有的教学内容中都开展合作学习,学生们重复着分组,分工,准备,汇报的学习方式,这无疑把“合作教学”变成了一种固定得近乎死板的模式,而它的首要作用便是能给学校和老师以心理安慰,至于教学内容是适合个体学习还是集体合作,有无合作的需要,则不在考虑之列。
   2.3缺乏准确的教师定位,认为生生合作就是合作学习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要求摈弃道德形成中的说教,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可是我们的老师却不知道如何操作。现在我们品德课堂上往往都是老师预先布置好,课前让学生分组调查研究,做一些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然后在课堂上小组交流展示,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都只是站在旁边观看,没有给予及时,适度的点拨,没能发挥教师应有的指导作用。这也是合作教学中最大的、致命的误区。很多教师根本没有认识到合作教学的本质,他们认为合作教学就是摆摆桌子、分分小组、讨论讨论、热闹热闹,主要是学生之间的事,作为老师就轻松多了:只需抛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自己则可以退至教室一隅作壁上观。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只需听一听汇报,说一下结论,发一些奖状,课堂教学便宣告结束。这种错误的观念导致了教师不能摆正自己在合作教学中的地位,更不会正确地扮演其中的角色,不客气地说这无疑会使合作教学“死无葬身之地”。
   3、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有效合作学习的策略
   3.1创设情境激发合作需要
   课堂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它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并与学生的己有知识体验相联系。因此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要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并且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自然积极主动地投人到小组合作活动中去,以此开阔学生的思路、发表不同的见解、掌握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获得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合作探究的兴趣。小组合作学习要想发挥其功能教师就应营造一种学习氛围创设活动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合作的需要。
   3.2教师在小组讨论中的引导
   在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活动中去,以便随时了解讨论出现的问题,及时引导点拨避免学生走弯路,从而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当学生对一些问题迟迟讨论不出结果时,教师要设置一些有层次性的问题由浅人深使学生一步一步地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在各小组交流发一言时,教师应及时评价各小组的意见,还要努力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勇于挑战、敢于发表独特意见的习惯。并学会在互相尊重的合作中去学会合作,有利于更加深刻地认识和解决问题,使小组学习积极高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改变学生单调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从而激励学生真正投人到对知识的追求和探索中去。使学生的自主意识、探索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不断得到增强,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3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合作探究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教师应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鼓励和指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让学生共同探索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以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当然也能使学生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从而对新知识的理解更丰富更全面。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应注意创设必要的问题情境、营造一种探究的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共同探究尝试合作学习知识的乐趣,让思维的闸门在没有压力的状态下打开,萌发创造力。
   4、结论
   总之,将合作学习精神实质真正落实于日常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展了学生的合作性,改善了学生的人际关系,为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的新人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品德基础。
  
  参考文献:
  [1]潘涌,论语文课程理念的创新与教师角色的转换[J].课程、教材、教法,2002(9)
  [2]柯政,论研究性学习中的小组合作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3(9)

标签:品德 合作学习 小学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