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出国留学 > 雅思 > 正文

三美 “三美”简论

时间:2019-01-2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中国的翻译学与美学有着深厚的渊源,许渊冲先生从美学的角度提出诗词翻译“三美”论,为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了独特的翻译标准。本文以许渊冲先生所译《凉州词》为例,分析研究许渊冲先生如何将“三美”论运用于翻译实践中,如何实现审美再现,从而使“三美”论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三美”论;美学;翻译实践
  作者简介:毛英(1983.12),女,四川乐山人,硕士,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助教。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6-0131-02
  我国的历代翻译家很早就提出了许多与美学有关的翻译标准,形成了传统的翻译美学。当代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针对诗词翻译的独特性,从美学的角度提出了“三美”论,给诗词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了独特的翻译标准。
  有着“书销中外六十本,诗译英法惟一人”之誉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长期以来将大量中国古典诗词译成英文和法文。他的译学思想来源于他丰富的翻译实践,重实践,重创造,重艺术。许渊冲先生认为“译诗不是科学是一种艺术”(许渊冲,2003)。“翻译的艺术就是通过原文的形式(或表层),理解原文的内容(或深层),再用译文的形式,把原文的内容再现出来。这种再现不是机械地逐字对译,而是原文‘意美’的再创造。翻译散文一般只要再现原文的‘意美’,而翻译诗词,却除了‘意美’之外,还要尽可能再现原诗的‘音美’和‘形美’”(许渊冲,1984)。诗词翻译的“三美”原则,即“意美”、“音美”、“形美”;“三美”论源自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自文学至文章》“诵习一字,当识形音义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其在文章,……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也,三也”(方梦之,2004)。“三美”的关系及重要性并不是鼎足三分的,其中意美最重要,音美次之,形美再次之;“三美”缺一不可,三者相辅相成,互相关联,互相制约;许先生在翻译实践中努力贯彻自己的翻译标准;“意美”不仅表达原作的表层意思,还要展示其深层含义;不仅要表达原作的字间之意,还要传达原作的意外之意,在原文有几种解释时,选择最美的一种;在翻译中应选择原文意似(准确表达原作内容)的绝妙好词;“音美”即重视原文的音韵和节奏;“形美”就是要再现原作的长短、对仗、重复等形式方面的特征。
  要做好这“三美”,译出最“美”的译文,首先要求译者做的就是要观察理解原文的“三美”。从翻译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首先要对审美客体的审美构成做出认识,从而为审美再现的实现作充分准备,因为翻译美学理论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理解原文的“三美”就是为了在译文中更好地再现“三美”。许先生坚持将“三美”论始终贯穿在他的翻译实践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相统一。以王瀚的《凉州词》为例,来分析研究许先生如何将“三美”论具体实施在他的翻译实践中的。
   凉州词
  Starting for the Front
  王瀚
  葡萄美酒夜光杯,
  The cups of jade would glow with wine of grapes at night,
  欲饮琵琶马上催
  ,Drinking to pipa songs; we are summoned to fight.
  醉卧沙场君莫笑!
  Don’t laugh if we lay drunken on the battle ground!
  古来征战几人回?
  How many warriors ever come back safe and sound?
   Xu Yuanchong
  《凉州词》是咏边塞情景的名曲。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全诗热情奔放,旷达悲愤,表达了诗人对战士的同情。许先生是如何将这首诗的“三美”再现的呢?
  首先来看“意美”是如何再现的。“三美”之中,“意美”最重,是关系到译文是否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根本。再现“意美”需要译者灵活变通,采取一些手段。对于“意美”的再现,许渊冲先生就曾提出“洋为中用”的手段,即在译诗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我国诗人的名句和词汇。如借用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中的“wild west wind”,《云雀歌》(To a Skylark)中的“the sunken sun ”来翻译毛泽东《娄山关》中的“西风烈”和“残阳如血”。还可用“深化”、“浅化”和“等化”的方法来传达原诗的“意美”。“深化”就是把内容一般的东西特殊化;“浅化”即把特殊的东西一般化;“等化”即译文的表层与原文的表层几乎相等。如将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烟花三月下扬州”译为“For Yangzhou in spring green with willows and red with flowers”。“烟花”的深层内容是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将其译成“green with willows and red with flowers”就是用“深化”的手段。将“三月”译成“spring”是用了“浅化”的手段。“扬州”译音是“等化”的手法。另外,还可以用“音美”和“形美”来传达原文的“意美”。如李商隐无题诗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译为“The silkworm till its death spins silk from love-stick heart”。“丝”译作“silk”,“思”译作“love-sick”,“sick”和“silk”音近且形近,这样“音美”和“形美”相合共同传达了“意美”。那么在这首诗中译者采取了哪些手段来再现原诗的“意美”呢?首先,许先生将题目“凉州词”译作“Starting for the Front”,而不译作“A Song of Liang-Chou”,就是一种“深化”的手段来传达题目的“意美”。“凉州”从字面上来看,只是一个地名,如果采取音译的手法,外国的读者也只会将它当做一个普通的地理名称。而在这首诗中,“凉州”并不只是意味着一个普通的地方,而是戍边的要地,是边塞,是前线。并且用“starting”表示战士们起身往边疆保卫祖国的一腔热血,视死如归。许先生的译法让外国读者一看便了解了这首诗所要描述的是发生在前线的事情,把字面意思深化了,真正做到了“意美”不仅要传达原文的字面意思,还要传达原文的深层意思。原诗第一行中的“葡萄美酒”和“夜光杯”。西域盛产葡萄,可配制成美酒,因此不能将其简单地译为“wine”,而要译成“wine of grapes”才能充分表达原诗的地理背景。“夜光杯”是传说中用白玉做成,夜间能发光的酒杯,译为“the cups of jade”,准确地表达了词意,这都是“等化”手法的应用。第二行的意思是刚准备喝美酒时马上传来琵琶的促催声。原诗用了倒装的手法,正常的语序是“欲饮马上琵琶催”。为了体现原诗的字词紧凑感,译文用了动词“drinking”来表达时间的紧促,接着用分号相隔,点出“pipa songs”就是要唤战士们去往边疆战斗了。前一、二行诗,一静一动,以静衬动,突出战士们随时准备上战场为国捐躯。译文第一行静静地描绘美酒、美杯,第二行两个动词,一个主动,一个被动,以分号衔接,将原诗的意境再现得淋漓尽致。原诗第三行的意思是我醉倒在沙场上你不要见笑。“醉卧”译为“lay drunken”,“沙场”译为“the battle ground”,译者都用“等化”的手法准确地表达了词语的意思。原诗用了感叹号表达一种命令的祈使语气,译文以“don’t laugh”开头,感叹号结尾,表达了战士们视死如归的高尚情操。同时译文进行了人称的转换,没有译原诗中的“君”,而增译了“醉卧”的主人“we”,符合译入语祈使句的表达法,增强了语气。原诗最后一行哀叹自古以来,男儿为国征战,有几个人能够平安而归呢?表达了诗人对战士们深深的同情。译文以“how many ”引导问句,将“人”译为“warriors”,与“古”更相贴切,因为西方古时的战士们都惯称“warrior”,这就是“洋为中用”的手法,借用英美诗人喜见乐闻的词汇。并且译文采取了增译的手法,增加了“safe and sound”,指能有几个人能平安健康地回来?从而更准确地传达了原诗的意思,这是借助“音美”来再现“意美”的典型。
  其次是如何再现原诗的“音美”。“音美”是“三美”之中,仅次之于“意美”的另一重要因素。许先生认为若不能求形美也要尽量地传达原诗的意美和音美。“诗要有节调、押韵、顺口、好听,这就是诗词的音美”(许渊冲,1984)。然而,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给“音美”的再现造成了很大的阻碍。许先生提出“音美”要重视原文的音韵和节奏,借用译入语诗人喜见乐用的格律,选择和原文音似的韵脚,还可以借助双声、叠韵、重复等多种手法来再现原文的音美,此外还要再现原文的节奏。如译毛译东诗词,由于其诗词讲究平仄,译成英语可以考虑用抑扬格和扬抑格,也可以用抑抑扬扬格。例如“风雨送春归”译成英语为“Then spring depart’d in wind and rain”,就是八个音节,四个抑扬格的音步。重复最常见的是叠字,一般采用以重复译重复的方法,如韦承庆的《南行别弟》中的“淡淡长江水,悠悠远客情。”译为“Coolly, coolly the River Long rolls on; Sadly, sadly for a far place I’m bound.”。在这首《凉州词》中,原诗的韵律是“xaxa”,主要是二、四句的“ui”韵。译文将其处理为“aabb”的韵律。“night”和“fight”,“ground”和“sound”押韵,非常工整。并且在最后一行还采用了头韵,“safe and sound”,达到了“音美”的效果。在节奏上,译文也尽量与原诗保持一致。
  最后是如何再现原诗“形美”的问题。许渊冲先生提出:“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还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刘季春,1995)。中英诗的显著差异使译文很难做到与原诗完全工整。许先生认为要传达原文的“形美”主要是在诗句长短方面和对仗工整方面。《凉州词》一共四行,每行均为七个字,具有中诗显著的精练特征。要想尽量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又要在“形”上与原完全对等,这很难做到。但译文已尽可能地与原诗保持一致。由于英语语言的关系,译文每行都多于原文,但已尽量做到在保证“意美”的前提下简洁。译文第二行用了一个分号来衔接就是要传达原文紧凑的“形美”,虽然与原诗形式不同,但还是达到了目的。原诗最后两行是一个感叹句和一个反问句。译文在句式上保持与原诗一致,并且两行字数力竭相等,使长短大致相等,以译入语尽可能地再现了原诗的“形美”。
  总的来说,许渊冲所译《凉州词》达到了审美再现,功能对等的效果。正如许先生所说“翻译的理论来自翻译的实践,又反过来指导翻译实践,同时受到翻译实践的检验”(许渊冲,2005),“三美”论来自长期的翻译实践,对译者的翻译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特别是为诗词翻译提供了又一可供参考的独特翻译标准;又因其与美学的关联,对翻译研究也具有莫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方梦之.译学辞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刘季春.扬起创造的风帆―许渊冲学术思想研究[EB/OL],1995.https://www.省略/view.asp?xxid=552
  [3]、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4]、许渊冲.“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发布会答记者问[EB/OL].2003.https://biz.省略/comment/newsdetail.cfm?ICntno=1581
  [5]、朱徽.著名译家研究.

标签: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