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出国留学 > 移民 > 正文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课堂质疑能力 开展数学研究性课堂,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时间:2019-01-3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振兴呼唤着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中华民族要在今后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培养具有创新思想的年轻一代,而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对如何开展数学研究性课堂培养创新能力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自主创新;创新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解决能力就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数学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一种重要的数学素质。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中,如何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培养其自主创新能力。
   一、切合教学实际选择研究性课题
   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知识的探究过程,数学教师必须认识到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围绕解决问题而展开的,鼓励学生从书本中,从现实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研究性课题的选择关系到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课题的选择至关重要。好的课题能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和创造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起的,而我们的现实世界又是纷繁复杂的,学生的兴趣、层次也是多种多样的,因而学生选择的课题往往五花八门,各自不同(如:如行程问题、工程问题、浓度问题等等)。老师在这时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提出自己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体会到问题意识的重要性。给学生提供自由的思维空间,应该教育学生从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千篇一律的传统思维模式化中跳出来,教师要学会正确地分析对待学生的“奇谈怪论和异常举止”。即使老师统一研究某个方面的问题,也不要追求“千篇一律”给学生确定题目,也要允许学生在这个方面内自由选择确定。课题研究过程也要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共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总之,要尽可能给学生以自由选择权,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发现和体验的自由思维空间,才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性。
   二、创造新型的教学模式,塑造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主体人格
   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美国的教育家萨其曼(J.R.Suchman)坚信课堂上要开展研究教学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第一,有一个集中学生注意的焦点,最好是引起学生惊异的事件或现象;第二,学生享有研究的自由;第三,有一个丰富的容易反应的环境。可见良好的课堂环境对研究性学习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彻底改变以往陈旧的课堂模式,构建民主、宽松的新型教与学的体系。要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与老师平等的生命个体,在教学中老师要与学生平等地探讨问题,平等地交换意见,同时要善于接纳学生的不同意见,并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要允许学生有尝试错误的经验,努力保持学生持续的学习热情,塑就学生的主体人格。教学空间也要开放,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活动、体验的作用。学习地点不再限于教室、实验室和图书馆,要走出校门进行社会实践;实地勘察取证、走访专家、收集信息等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创设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氛围,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体会到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其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了问题意识之后,应进一步地从不同的方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扶持其创新行为。
   三、教师转变观念,准确定位,保障研究性学习顺利进行
   研究性学习强调科学的探索精神和浓郁的人文关怀。其根本目的是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的状况,但并不意味是对“教师中心”、“学科中心”的否定。同时,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学结构必须由程式化转向个性化,要求教师要有创造意识,勤于学习,勇于创新,扩展教学内容,改变教学内容的展现方式,将教学内容从书本、课堂扩展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在学习中没有问题就没有兴趣,没有思维,没有创新。问题出自于怀疑。而学生能不能提出好的、标新立异的问题,关键是教师转化教育观念,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创设条件给学生大胆猜测想象,并给予适时适度的引导。对学生提出或回答的问题,不管正确与否,都要给予鼓励和肯定,这对于学生养成敢想、敢说、敢问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主动探究科学真理的内在素质非常重要。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教师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研究成果),应该看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和技能的应用,亲身参与实践活动的合作精神、科学精神培养和能力培养。所以评价时应注重过程、注重应用、注重体验、注重全员参与;评价的标准应有灵活性、开放性、多样性。对每位学生的评价都应以肯定为主,鼓励和表扬学生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每一个进步,每一点创新,以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学习效果的增值。总之,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要使我们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首先要求教师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式进行质的转变,这任务是长期的,艰巨的,需要我们教师共同的艰苦努力。
   综上所述,如果说获取知识是一个学生成才的重要因素,那么主体人格的塑就则是成人成才的根本;如果说获取知识只是学生的“今天”,那么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则是智力的核心,关系到学生的“明天”,关系到一个学生一生的工作品质。因此我们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要充分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注重思维活动,重视教给学生思维方法,把学生置于问题之中,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尝试探索,并从中获得大量的各种各样的经验,促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出21世纪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年轻一代。
  
   参考文献:
   [1]《上海教育》2001年第17期关于“研究性学习”若干问题的思考尹后庆.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1年,6月.
   [3]《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5期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华南师大课程与教学系高凌飚张春).

标签:研究性 自主创新能力 课堂 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