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多一体化建设中的人口迁移问题】人口迁移带来的问题

时间:2019-02-0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正确处理好城乡发展中的人口迁徙问题,?是解决好城乡一体化中其他问题、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的基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成为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变动的一个主要趋势。由于大量廉价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使它在促进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将农村的人力资源带到了城市。农村社会分裂的推力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引力是主要原因。然而,城乡体制的分割、聚集制度、教育的差距等,使得进城的农民无法融入普通的城市社会,从而成为城市的底层群体。?不仅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也严重影响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背离了建设和谐社会的初衷。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目前我国城乡迁移现象?解决城乡人口迁徙的正确途径是什么呢?
  我国人口迁徙中的农民工现象
  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迁徒是我国人口流动的主流。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方向和结果是农民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在城市中寻找工作,进入城市的农民成为了农民工。农民工是我们?个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身份和户口是农民,但不从事农业劳动,并且工作在城市;他们不是城市的市民,因为他们没有城市户口,也享受不到城市的社会保障和发展的成果。
  农民工问题的主要特点
  根据我国1.2亿农民工的境遇,总结国内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得出以下几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工资待遇低,就业环境差。据调查数据分析,农民工月实际劳动时间超过城镇职工的50%,但月平均收入不到城镇职工平均工资的60%,实际劳动小时工资只相当于城镇职工的1/4。据有关学者估计,由于受到劳动力市场的歧视,农民工每人每年比应得的收入平均少挣2284元。以2004年全国有1.03亿个农村到城市的打工者计算,外出打工农民工每年因劳动力市场歧视而少挣2343亿元,比同样数量的转移劳动力每年汇回农村家里的钱数1624亿元还多出44%。不仅如此,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劳动环境差、危险性高的劳动岗位,如建筑施工、井下挖掘、有毒有害、餐饮服务、环卫清洁等行业,干着最重、最苦、最脏,最累、最危险的活。
  ◆缺少必要的社会保障,保障水平极低。受到现行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政策、城市政府和企业认识差距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农民工享受不到最基本的社会保障。主要体现在:工伤保险参保率低,医疗、养老保险空缺,后顾之忧难以解决,一旦出现大病,往往因难以承受高额的医疗费用而得不到救治。
  ◆基本上享受不到城市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农民工子女享受城市的义务教育比较困难,务工当地并没有将农民工子女纳入本地的义务教育体系,为此农民工子弟上学需要支付高于城市成倍的各种费用,才能获得求学的机会;农民工住房条件相当恶劣,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没办法享受当地城市廉租房或者经济适用房政策;农民工未能完全纳入城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很难享受到公共卫生服务。
  ◆身份地位没有得到城市社会应有的尊重。由于就业稳定性差、流动性大、常年从事非固定、非正规的就业岗位,并且由于城乡分割的就业体制,造成“农民工”身份一直存在社会底层的认识,农民工形象与“脏、乱、差”联系起来,并且只能成为城市临时暂住人口,不能享受与城市居民平等的权利,难以成为城镇中的居民。随着户籍制度改革向深水区推进,人们发现,相关政策和附加的社会福利待遇落实困难,显示城乡户口差别背后隐含的社会不公仍旧不少,诸如社会地位、收入标准、子女入学、劳动就业、医疗卫生、社保、福利、高考、升职、培训等等并没有完全消除,对于北京?类一线城市来说,户籍改革更是难以快速推进。
  ◆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倭权现象得不到有效维护。首先是维权方面的法制不健全。当前,工伤和劳资纠纷是涉及农民工告发侵权最多的案件,维权需要经过的环节过多,历时过长,致使维权的成功率很低;其次是缺少正确行使权力的机会。农民工所在单位多数没有成立工会,难以行使合法的权利,不能参加所在社区民主选举和参与社会事务管理。最后是侵犯人身权利的事时有发生。一些企业非法采取封闭式管理,限制农民工自由,有时还会出现搜身、体罚等恶劣的违法现象。
  规范农民工劳动力流动的机制取向
  当前,我国城乡人口迁移的核心是农村的劳动力流动问题,我国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城市偏向性的经济社会政策导向和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使得城乡收入差距随时间的推移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存在必然激起农村剩余劳动力做出移民的决定,以获得更高的劳动回报率。
  ◆鼓励一部分农民到大城市务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在我国,农业作为产业自立还很困难,农村依然拥有庞大的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并非轻而易举。为此,鼓励一部分农民到大城市务工,是完全必要的,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应有效应对无节制的农民进城。到目前为止,我国有大约1.25亿农民工,在农村企业工作的人员有7000-8000万,所以,离开土地的农民人数已达2亿多人。?种状况导致一些农村地区出现了只能见到老人和孩子的异样景象,许多耕地荒芜,给中国农业的未来发展笼罩上了阴影。
  ◆要根据我国区域发展情况,分别对不同地区的农民,采取不同的城多转移政策,避免一刀切。中国农业养活着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中国农村的人均耕地面积却仅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水资源仅相当于28%左右。今后,随着城市化和荒漠化的推进,耕地面积将不断减少,水资源枯竭将对中国农业构成很大威胁。因此,对那些资源环境问题大的地区,农村劳动力富裕较多的地区,可鼓励更多的农民向城市转移;反之,则不应破坏当地农业的基本生产形态,农村居民向城市转移要适度。
  我国城乡人口迁移的主要规律
  我国的经济增长对城乡人口迁移具有比较显著的促进作用,要把城乡人口的迁移放到实现我国城市化的大战略中来统筹考虑
  与大多数国家的情况相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农村人口的城乡迁移。改革30年来,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也大大得益于劳动力的转移。城乡人口迁移是发展中国家进行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实现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从“人口红利”的视角来看,我国城市地区由于老龄化的加速正在迅速地接近人口红利机会窗口关闭的时刻,而在广大的内陆农村,与较高生育水平相联系的是年轻的人口结构类型。农村地区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有利的人口年龄结构,但由于缺乏足够的就业机会而无法兑现人口红利。在我国实现城市化的过程中,需要考虑进入城市农民的就地转化问题,即:要考虑农民工在一个城市居住并工作一个较长时期后,就地沉淀,成 为当地的城市居民。国内专家建议?个期限为5-7年。
  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成为城当迁移十分重要的推动力量
  如果要把城乡人口的迁移放到一个可控的区间,抑制对耕地的占用是十分重要的。改革开放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为核心的农村改革在确认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同时,灵活地安排了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土地使用权的排他性和享有农业生产剩余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效率,同时使大量的农村隐性剩余劳动力显化。过剩的农业劳动力成为城乡迁移的重要推动力量。但是,由于农业产值的下降和农业收入的降低,土地在农民增收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从生产要素转而变为提供保障和抵御风险的资产,土地转而成为农民社会保障的主要依赖。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性质,使得迁移的农民由于担心在新一轮的土地分配中失去土地而又纷纷回到农村,导致“循环式迁移”成为中国农村城乡迁移的主要形式。而导致?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当前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土地产权不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刚性不够。因此,为了解决农村人口城乡迁移的后顾之忧,必须重构农村土地产权关系。要明晰土地权利并在法律上加以保障,强化农民土地使用权的地位,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尝试股田制和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
  城镇新增就业岗位对中国的城乡人口迁移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潜在的迁移人口更加看重的是城镇新增加的就业机会,而不是城镇中存在的失业现象,可以说,中国的城乡人口迁移还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为此,要促进农村人口的合理迁移,减少城乡迁移的盲目性,必须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继续深化改革户籍制度以及与其相配套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剥离户口的福利含义,消除迁移过程中的寻租动机,将其还原为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最终把户籍制度变成仅仅是一种人口登记制度,使其行使通常意义上的基本职能,而不是用于“身份”识别,在此基础上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一旦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形成和城乡劳动力自由流动机制建立起来,流动本身会有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反过来会减慢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的规模和速度,城乡之间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会逐步形成一种自我调节机制。
  城乡收入差距对中国城乡迁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作用不显著
  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但不一定能够缩小城乡差距。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达到0.45的水平,显著超出了通常所说的警戒线水准,并且差距仍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严重的城乡收入差距已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研究发现,我国城乡实际收入差距对城乡迁移具有正向影响,但是?一影响并不显著,?是由于跟潜在城乡迁移人口合理的理性预期有关,又与中国过大的国内投资份额对人口城乡迁移产生了“挤出效应”,从而使得城乡人口迁移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是非常显著有关。而城乡迁移作用的地区差异则与各地区不同的城乡迁移政策、迁移人口的构成、流向等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个结论要求有关方面在制定城乡迁移政策时,要合理地把握城乡差距的作用,要不遗余力地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缩小目前不断扩大的城乡差距。在目前我国的二元经济条件下,合理的城乡迁移将使得发达地区可以通过利用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丰富的年轻劳动力来延长其机会视窗的开启时间,在整个国家层面上将人口机会和经济增长机会结合,解决城乡劳动力供需矛盾和充分就业的问题,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有利的人口环境。要充分利用市场的力量引导农村人口合理的城乡迁移,抑制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过度迁移。在?个过程中“生存成本”会自发地起作用,过高的“生存成本”会迫使一部分农村人口流回农村,市场最终会使城乡迁移达到稳定的均衡状态。
  人口城乡迁移对各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制定相关政策需要考虑地区差异
  除国内投资外,劳动力就业人数对经济增长的弹性估计是所有其他影响因素中数值最大的。有关研究表明,东部地区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弹性估计要大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造成?一现象的原因与东部地区较高的人力资本积累水平是分不开的。
  解决城乡人口一体化的措施及对策
  相对于发达国家,目前我国的农村人口依然很多,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向非农产业转移。因此,不仅需要解决城镇就业问题,而且还要统筹考虑城乡就业,打破传统城乡就业壁垒,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赋予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平等的就业权利。培育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让农民拥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就业发展机会。虽然最初农民人力资本竞争基础要处于劣势地位,但随着竞争市场的发展与各方面改革的推进,随着农村人力资本投入的加大以及农民就业与学习的过程,会逐渐拉平?种差距。同时,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能减少就业的社会管理成本,增加就业透明度与公平性,减少农民进城务工的就业成本,最终提高全社会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
  统筹城乡居民就业,构建城乡统一、开放、高效的劳动力市场是关键。以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信息透明化为前提,一要实行对农民工准入门槛和城市居民准入门槛的共同标准,杜绝在劳动力市场上使用双重标准,二要制定城乡劳动力就业的规划,组织和协调劳动力的流入与流出,不断提高城乡劳动力就业的社会组织程度;三要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加强劳动就业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
  坚持就地转移和区外转移的有机结合,引导农民合理有序流动
  以北京为例,当前北京跨区域的劳动力流动数量大,?种流动间接地加剧了北京区域差异。鉴于此,既要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区外转移就业,也要着手发展本地乡镇企业和县城经济、特色经济,以带动地方资源的开发和就业。要坚持就地转移和区外转移相结合,就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支持农村工业发展,鼓励乡镇企业创业。我国各地域的自然条件差异很大、经济发展水平层次不同,因此,要从区域特点和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出发,引导农民有序合理转移。
  消除体制性障碍,赋予进城农民平等享有城市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的权利
  为农民工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和城市公共服务,使农民工和其他职工享受同工同酬的权利。保证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是社会公正的体现,也是政府的基本职责所在。为此,健全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法律和政府职能,引导企事业单位建立工会组织,提高农民工维权和行使民主权利的意识。在当前形势下,要实现农民工的?些权利,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是必要前提。户籍制度的改革可以保证城乡居民在就业、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一视同仁,真正打破城乡二元经济格局。
  减轻进城农民的务工就业和社会稳定的风险
  按照土地承包法,农民工大多有土地承包权,进城农民工多数处于“半工亦农”状态。在农民工就业不稳定的状态下,保障他们的土地承包权,使他们不失去土地?一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具有重要的意义。当他们在城市获得较为稳定的就业状态,或者基本适应城市生活的状况下,允许土地流转,可以使农民工进城具有一定的财产保障,也可以为其在城市创业提供资金供给,有利于农民工彻底融入城市,也有利于分散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风险。

标签:迁移 人口 建设中 城多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