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音乐高考 > 正文

国际化的维度 基于资源维度的企业国际化制度供给研究

时间:2019-01-2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资源是任何一个企业开展经营运作的前提条件,企业对其占有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和边界,在企业国际化的发展过程中,其资源的获取来自于企业内部和更为广阔的企业外部,来自政府、中介、企业层面的制度供给可以从不同方面来促进企业核心资源的获得,加大资源供给、降低资源交易成本、提高资源流动性、加大全球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是进行制度供给的做主要思路。
  关键词:资源;企业国际化;制度;供给
  各国企业国际化的成功开展必须依托于其自身的资源基础,并通过对资源的整合和使用来形成其相关能力基础最终实现国际化战略目标。在现实中,无论是发展中国家或者发达国家的企业国际化都是依据其自身的资源基础来进行能力整合最终形成相关的发展战略,资源基础一方面取决于企业自身、东道国国情,另一方面也取决于是否能够获得外部资源,包括国际市场和国际企业国际化,更为重要的是如何从制度层面和企业自身相关能力形成互补,从而形成全新的核心竞争力,制度从中起到一个杠杆和衔接的作用。
  基于我国目前企业国际化运作的阶段和特点,更多的是基于企业自身的一种游兵散打的状态,而没有形成一个全方位的制度框架来保证,因此,更有必要从涉及企业国际化发展所需的资源和特点出发进行梳理并有针对性的制度供给。
  1、相关理论回顾
  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引起经济增长的要素主要是资本、劳动力、土地,在这方面,要素的自由流动能够显著促进增加经济增长。在这方面,古典经济学理论的代表威廉.配第、魁奈、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先后都在其著作中给予了相关的表述。威廉?配第(1676)在他的名著《政治算术》中认为发展经济就应该让土地、劳动力和资本实现自由流动与迁移,并提出鼓励外国商人购买本国土地、外国资本和人口流入本国以增加本国的人口和资本存量来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并通过一系列算数分析来论证其观点,在他的著作中作出如下表述:如果制定了拒绝外国人购买土地、不缴纳高额关税就不准外国人进行贸易的法律,那么,公共事业和国家利益就要和现在大不相同了。魁奈则进一步从要素流动原因和要素流动的结果等角度做出了更进一步的分析,他提出具有一定素质和技能的劳动力与资本对发展一国经济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国家要实现富裕就必须留住人口与资本防止其流失,并提出通过实行健全的法律、规范的行政、财产保护制度来让人们拥有获得财产的自由和权利。亚当.斯密则从分工演进的角度得出结论,―个职责明确、规范高效的政府是影响劳动、资本流动或迁移的主要因素,好的政府总是提供充足的人身安全、人身保障和人身自由,因此,会使外国的人口、资本流入;而―个混乱的政府却恰恰相反。李嘉图(1817)认为要素报酬率是要素资源流动的重要原因,但是并不构成要素跨国流动的全部原因,出于个人情感和对外国法律制度的原因导致的不熟悉,导致风险系数增大所造成要素资源并不会因报酬率的差异而实现跨国流动。
  传统的经济理论只是对要素资源流动会产生经济增长在内的相关正面效果,但是对如何实现要素流动及经济增长的具体运作机制缺乏进一步的分析。后来的经济学家们在前人的分析基础上,结合交易成本理论、国际分工理论、国际贸易与投资理论做出了更进一步的细化分析,他们认为要素资源流动与不流动取决于其中的交易成本和收益,在流动的成本大于收益时,要素流动以商品流动为表现形式,在流动的成本小于收益时,则以要素流动的形式直接表现出来,及国际贸易也是一种要素流动形式,当具备条件时,对外直接投资将取代商品流动,通过资本的跨国界流动来整合相关要素资源成为国际间要素资源流动的基本表现形式,因此,要素是否能够流动并产生收益的决定条件在于要素流动的成本。这也符合现实的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经济分工的深化,交通通讯水平的提高、金融工具创新和资本流动相关保障措施的逐渐完备,资本、劳动力、土地及其衍生物的流动成本向着小于收益的方向转化,国际间的要素资源流动与商品流动也逐渐普遍发生于现实中,并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综合上述分析,他们都承认并赞成土地、劳动力、资本的跨界流动会带来经济增长;要素报酬率并不构成要素资源流动的充要条件,其决定因素在于资源流动的成本收益比较。因此,是否具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基础设施,能否提供有效的财产权保护制度、更好的公共基础设施以及相应便利要素资源流动制度建设等都是影响要素,特别是具有高技能要素流动的重要原因。这些都是我国企业国际化在进行跨国经营运作过程中进行资源储备所应该借鉴的重要思想,我们的相关政策制度设计者也应顺着这个方向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供给。
  2、企业国际化的资源要求内涵
  现代管理学认为企业资源是企业经营过重中所控制和拥有的要素总和,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能够对企业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直接或者间接产生作用的各种要素总和,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企业资源包括资本、劳动、土地、企业家才能等生产要素。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生产要素是企业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现代管理学意义上的企业资源所涵盖的要素远远大于传统经济学意义上的生产要素概念,并根据现实经济的发展,企业资源的内涵和外延也不断被扩展和充实。企业国际化作为企业跨国经营和运作的特定形式,其所需资源的界定和需求也必须反映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现实。
  2.1 企业国际化发展所需资源的界定
  根据现代管理学的企业资源概念,如果以企业为边界,企业资源可以分为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外部资源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可以利用但不能控制的要素总和,通常包括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直接相关的各种外部环境因素,比如法律、经济、政治、文化、投资、财政、汇率、风俗等制度以及企业以非契约的形式与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各种联系;内部资源指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能够直接拥有并加以控制和调整的要素总和,通常包括人力资源、金融资源、土地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管理资源等等各种内部资源。如果按照资源形态划分,企业资源通常可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有形资源指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看得见、摸得着并且能够被直接计量的各种资源,直观意义上讲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人、财、物、技术、管理制度等;无形资源则指不存在具体形态且不易被计量的各种资源,比如企业文化、团队合作、创新能力、与各种利益相关者的互动关系等等,有形资源是企业开展生产经营的直接微观载体,无形资源作为控制变量能够直接影响有形资源的使用甚至决定企业经营的绩效。
  企业国际化发展所需资源相比于传统的企业资源来说,其特点在于资源的内涵和外延本质上突破了国家界限,其获取的方式也有别于传统的单一国家范畴。基于上述分析,本章节所涉及企业国际化发展的资源仅限于上述分析中的内部资源和有形资源,既企业国际化自身能够控制和掌握的资源;外部资源和无形资源中涉及到企业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信息和能量交换,其中很多因素并不为企业国际化自身所控制,本文将外部资源和无形资源的描述散布于后文关于企业能力和战略章节的表述。
  2.2 企业国际化发展资源的主要内容
  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过程初期,本国的自然资源基本能满足本国工业化所需的自然资源,除了少数岛国经济,本国并不具备满足自身经济发展的需求。然而,当一国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本国自然资源并不能有效满足本国经济发展,因此,很多企业国际化的跨国经营动机就在于为本国经济获取原材料。
  最早开始资本输出的英法发达国家因为国内资源短缺,而工业化进程又需要大量的原材料,所以绝大多数依赖于国际市场的资源供给,对于一些岛国经济诸如日本,获得海外资源是其对外投资增加的一个重要动机,即使对于一些大国也不例外。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经济越发达强大,所需的各种资源也越多,而且往往不能由一国自给自足,这就要求经济发展中的大国对此有所考虑,并进行制度设计来满足这种需求。
  2.2.1 劳动力资源。根据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关于人力资源的定义,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处于劳动年龄、未到劳动年龄和超过劳动年龄但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之和或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减去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之后的人口。一般的企业人力资源理论认为,人力资源是指一定时期内组织中的人所拥有的能够被企业所用,且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的教育、能力、技能、经验、体力等的总称。从一般的人力资源的定义,劳动力资源涵盖了中、高、低端不同层面的劳动力,既有高技能劳动力、技术研发型同时包括中高级专业管理人才在内的全部劳动力,劳动力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将在很大程度上支撑企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根据1979年诺奖获得者西奥多?W?舒尔茨(Thodore W.Schults)的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是当今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人力资本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于物力资本,并且时常在各个生产要素之间发挥着替代与补充的作用,现代经济增长不能依靠要素的无限投入来实现,必须通过人力资本(教育)的投入来实现对相关要素的投入的替代。根据这一思想,企业国际化在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人力资源来支撑其自身发展目标,在初级阶段,主要通过基本的人力资源要素来实现增长,随着公司发展阶段的升级,人力资本的作用将会赋予劳动力之中,并行成对相关资源的替代,也即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源。
  从企业国际化发展的角度来看,在企业国际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战略都需要不同的人力资源来支撑,初级阶段企业国际化可能只需要基本的劳动力实现,高级阶段将更需要通晓语言、文化、管理、商务运作、技术研发知识的高级管理人员,因此,企业国际化人力资源更重要的在于企业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的高端人力资源,包括中高层决策和具体执行跨国经营的管理人员以及掌握核心技术资源的这一群体,这方面也是目前我国企业国际化最为缺少的核心资源。根据美国商会2010白皮书调研问卷显示,在美国企业国际化认为,中国的跨国经营管理人才处于极度匮乏的状态。
  2.2.2 金融资源。企业金融资源又称财务资源,根据管理学的定义,财务资源是指企业所拥有的资本以及企业在筹集和使用资本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独有的不易被模仿的财务专用性资产,包括企业独特的财务管理体制、财务分析与决策工具、健全的财务关系网络以及拥有企业独特财务技能的财务人员等等。根据这一定义,财务资源的定义比资本的范围要大,然而对于企业国际化来说,企业国际化所需金融资源的范围又大于财务资源,不仅包括子也自有金融资源、外部金融资源和相关财务资源,还包括了企业国际化能够从外界获得的一切金融资源,包括但不限于资本、证券、信用、财务管理体制、政策性金融资源。金融资源是任何一个公司包括企业国际化所必须具备的资源,一般来说包括自有金融资源只能为企业国际化跨国发展提供有限的支持,充分发挥金融杠杆作用的债务、股票、组合贷款、金融工具组合等外部金融资源将成为支持全球化背景下的跨国经营运作所必不可少的工具,外部金融资源从规模、成本、流动性、通用性等角度可以优化企业国际化财务结构、降低融资成本、增加金融资源的时效性最终为企业国际化跨国经营提供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比如以企业国际化开展跨国经营所采取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两种形式来说,前者需要巨额的现金资源,后者需要以股票、债券、财务组合等形式的金融资源,这些都需要企业国际化自身具有相应的资源储备,在面临一些矿山、能源类跨国经营项目,这种资金面临数量大、时间长、风险高的特点,需要特殊的资金制度安排来为企业提供,对企业国际化金融资源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3 土地资源。根据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定义,土地资源是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土地资源既包括自然范畴,即土地的自然属性,也包括经济范畴,即土地的社会属性,是人类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现代意义上的土地资源已经被外延至土地及其相关衍生品如矿产、森林、海洋产品等基本表现形式。但随着经济生活的飞速发展,资源的定义已扩展至更为广义的资源,资源占有情况直接构成企业跨国运作必要条件之一。一方面,从某种角度来说,土地资源的占有成为资源类企业国际化跨国经营的主要目的,另一方面,其他类型的企业国际化基于价值链整合、提高公司经营环境的稳定性、为公司提供资源储备等角度的考虑,必须要占有相应的土地资源。我国虽然是一个资源大国,但是在某些资源领域面临着极大地土地资源约束,在农业领域,我国的土地资源相对于庞大的全球市场来说还是显得不足,这也是农业类企业国际化开展海外购买、租赁土地的动因,制造业领域,中国企业也需要基本的土地资源来开展生产等,基于土地资源的内涵和用途不同,获取的风险、难度和方式也不同,总体而言,土地资源是任何类型企业国际化发展过程中所必需储备的资源,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以石油、铜、铁矿石、土地为代表的稀有战略资源将成为支持企业国际化的多元化跨国经营的必要战略储备。
  2.3 保持企业国际化竞争力资源诉求
  上节从企业国际化发展所需的基本资源入手,勾画了企业国际化发展所需的基础资源条件,当然,企业国际化资源诉求的基本点在于资源供给的稳定性、低成本性、可持续性等一般诉求,但我们更应该注意到,能够发展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企业国际化的资源诉求在一般意义的基础上更注重资源的高端性、稀有性、不可复制等特点,因此如何获得企业国际化核心竞争力所需的资源,将成为保证企业国际化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条件。根据资源的差异化特性,我们这里引入企业国际化资源专用性这一概念,其区分的关键在于企业资源的对企业国际化发展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具体来说,资源随着对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独特价值来说,主要表现为资源的渐进高端性、专用性,一般意义上的资源表现为未经过加工和处理、缺乏专用性的基础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土地资源、管理资源等实物资源基本形式,而随着企业国际化发展形式的逐渐高端化,其所需资源也逐渐被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高端化所要求具备相应的专用性和高端性,具体表现为具备大量人力资本投入的高端劳动力资源、全球范围内的低成本金融资源、特定区位的土地资源和以品牌、技术、渠道资源为代表的专用性资源,这些最终构成当代企业国际化核心竞争力所需的稀缺高端专用性资源。企业国际化发展所采取的模式和边界从某种角度上来讲取决于公司所用的各种专用性资源。
  3、资源获取的主要路径
  根据企业国际化所需资源的分类,企业国际化发展所需资源的获取途径及相关成本成为企业国际化经营运作的重要条件,从国际上企业国际化获取资源的方式来看,主要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获取,采取何种获取方式取决于企业国际化自身资源的储备、分布和资源质量以及发展阶段、行业特点、自身综合实力,一般来看,企业国际化在发展过程中经常会综合采取两种获取方式。
  3.1 内源性获取路径。内源性获取方式主要涉及相关资源在企业国际化母子公司内部之间的关联交易以及学习、积累和培育。具体来说,由于企业国际化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销售、物流、研发等生产活动,其自身母子公司都存在一定的原始静态资源,包括资金、人力、土地、技术、管理等,企业国际化可以根据公司自身发展战略和目标定位需要,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通过企业国际化内部贸易、转移价格等形式进行调配资源,最终满足企业国际化整体战略目标、经营目标的实现;同时由于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管理资源等高端资源并不能简单的直接调配,因此必须采取在企业经营过程中逐渐学习、积累、培育的方式来获取,因此内部的学习、投入机制也可以成为资源获取的重要途径。内源性资源获取的着力点在于培养资源获取的长效机制及内生机制。
  3.2 外源性获取路径。一般情况下,任何一个企业国际化不能同时具备所有的要素资源,况且基于成本、时间、效率等角度考虑,有些资源要么是无法通过内源性方式获取或者是必须在短期内迅速形成并投入跨国运营过程,因此必须建立相应的外部直接获得渠道。外源性获取方式主要涉及企业国际化从公司外部采取购买、合作、租赁、置换、外包等方式来获取。比如,在人力资源领域雇佣外籍员工、招聘相关高技术人员等,在金融资源领域通过资本市场和政策性金融工具来获得金融资源,在土地资源领域通过海外合作经营、租赁、购买土地、矿山、石油的方式获取等,外源性资源获取的着力点在于和企业国际化外部建立动态的资源特别是高端稀缺资源互补通道机制。
  4、资源制度供给思路
  根据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框架假设,自由市场经济的一个核心假设就是要素自由流动、交易成本为零。而目前现实是全球范围内的国家主权分割造成要素资源的分割严重,不能做到最优的成本供给。从目前学者的研究结果来看,对要素跨国流动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种:要素报酬率的差异、要素迁移成本、要素的市场分割等。我们在进行制度设计时必须要针对影响要素特别是高技能、素质资源要素跨国流动的成因来展开。
  4.1.1 制度供给思路设计
  由于各个国家自然资源条件的差异,因此企业国际化的资源占有并不一样,但问题是如何通过制度供给来保证一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所需资源?这一问题的核心思路应该是如何降低资源的交易成本和增加流动性?在这一领域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建设,让资源能够流动、有意愿流动,既通过市场准入制度建设、价格机制建设、相关政府宏观战略机制建设来保证。
  4.1.2 提供加大资源供给手段的制度设计。该机制主要从一国国内资源的深度培养和开发的角度着眼,通过对本国各项资源的建立战略资源储备、加大对相关资源的整理来解决。比如,在劳动力资源领域,普通熟练劳工、技术和管理人才、大量高素质人才将是未来中国乃至外国企业国际化在华经营、中国企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重要劳动力储备,加大对高端技术管理人才的供给将是我国产学研领域所要面临的主要课题;金融市场领域,面对我国庞大的银行私人储蓄和迫切的企业资金需求,如何通过金融、资本市场来将储蓄引导为可用的投资资金,也是加大资金资源供给的重要方式。
  4.1.3 提供提高资源流动性的制度设计。根据古典经济学理论,在市场分割的情况下,要素的流动性受到限制,与此同时在不同的市场供求关系和需求弹性背景下,要素的价格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现实的情况是基于全球战略资源储备的分配不均和国家主权的地域分割,资源的供求关系及可流动性受到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处于抑制状态,基于这种情况,致力于打破市场分割、提高要素流动性、降低要素流动的交易成本的制度设计思路能够促进可贸易资源的有序流动最终有效地缓解资源供求关系以及降低资源成本。
  例如,近年来,我国加大了与国外金融机构和政府在劳动力和资金方面的流动机制建设,比较典型的是我国和新西兰政府签订的《中国-新西兰自贸区协议》中有关加大自然人流动的条款设计和安排以及我国国家商务部在丹东试点从朝鲜劳务输入缓解我国辽宁出现的“劳工荒”;我国和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签订的相关优惠安排,在金融市场上我国尝试了QDII和QFII,在沟通国内外资金跨境流动方面都做出了有益尝试。土地方面,降低国外资源性产品的进口关税和增值税,降低资源流动成本,缓解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土地资源成本。
  4.1.4 提供加大获取海外资源的制度设计。可贸易资源可以通过疏通流动管道和市场调剂的方式来获取,而由于交通费用以及政府管制等原因形成的不可贸易资源则必须通过资源所属地区的本土化生产和贸易来实现资源流动障碍,这方面需要从国家战略外交、海外并购、生产营销深度本土化等方面着手来获取本地资源实现当地生产、就地销售。这方面我国国家政府层面和部分资源矿产和农业企业已经开始了有效尝试,比如,国家层面,我国以商务部为牵头单位自2006年以来已经分别启动了两次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招标,最终确定了赞比亚中国经贸合作区、巴基斯坦海尔-鲁巴经贸合作区、俄罗斯乌苏里斯克经贸合作区等分布在15个国家共计19个中国境外经济合作区项目;企业层面,我国以中铝和中有色等大型矿产资源企业纷纷在国外购买矿山、浙江的农业企业开始尝试在国外承包土地进行农业开发、安信集团在巴西购买森林资源等典型例子。
  4.2 制度供给主体及相关内容
  4.2.1 政府层面。作为消除市场失灵和促进高端要素资源形成的主要主体,政府在改变环境和降低交易成本方面可以作为制度供给的第一行动团队提供大量的制度安排,以改变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成本预期。
  具体来说,首先政府可以构建企业国际化资源信息共享平台,降低信息成本。由于国际化经营需要资源的高端性和稀缺性,在涉及海外资源获取方面还存在国家风险、政治风险和以税费、数量限制、经营条件、转让条件等为内容的国外政策风险,这些往往是单个企业所不能也无力去建设的,因此建立以海外国家风险、政治风险、政策风险为基础的资源信息数据共享平台,对于企业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意义。例如,在土地资源领域,目标国与土地转让、承包、农场经营条件、税费的改变等为主的政策性风险都将会对前往该国投资农业的企业国际化带来巨大影响,澳大利亚2008年放宽了对居住用房地产的外资限制,使来自海外的房地产投资大幅度增加。
  第二,在加大资源供给领域,政府可以全方位的对现有政策进行梳理,进行相关制度供给。人力资源领域,包括加大对教育和人力资本的投入,开展相关培训工作;根据本国劳动力资源的丰欠建立相关的劳动力准入、流动、转让机制为主的劳务输出入政策;在降低资源的交易成本、提高资源流动性方面,可以采取增加资源流动性的制度供给,包括涉及劳动力的签证政策、境外劳动力税收政策、落户政策等。金融资源领域,一是完善资本市场建设,加大便利企业国际化融资的制度供给,推出灵活的融资工具来帮助企业国际化融资,使直接融资成为未来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二是完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使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涉及到外汇资金需求的尽量得到满足;三是完善银行信贷体制改革,增加对企业海外跨国并购资金的安排;四是加大政策性金融、保险的制度供给,通过多种形式满足企业国际化的金融资源需求。对于大型的企业,可以考虑参照中石油的办法,通过发行美元中期票据直接从公司债市场上融资。对于中小企业,可以参照国家开发银行的做法,由国家开发银行从公司债市场上融资,再以开发金融的形式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对外投资,例如中非合作基金等区域合作基金可以起到辅助的作用。土地资源领域,在加大海外资源的供给方面,可以采取对战略资源实u行战略储备制度、完善资源进口管理机制、建立和推广经济合作区建设等方面的制度供给。
  4.2.2 中介组织层面。随着我国企业国际化过程的在面推进,一方面需要非政府中介机构作为宏观和微观中间的协调中介向政府相关部门反馈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着力推动相关制度的及时完善和推进;另一方面,在政府和企业之间也需要中介机构发挥制度变迁的缓冲区域的作用,在这种制度供给机制的运行下,社会变革和制度变迁将会更加稳定和有效。中介组织是制度供给的重要主体和行动力量,随着我国企业国际化进程的深入和国际化企业数量的增加,中介组织将会在企业国际化制度供给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2.3 企业层面。作为国际化的主体,企业作为制度供给的一个主要方面,应根据公司发展外部制度环境变化的预期,结合自身战略发展目标和成本收益比较,作为制度供给的第一团队可以通过行业中介组织等来向政府提出制度需求和改进方案,人力资源、金融资源、土地资源的需求结构、数量、获取方式为主的签证政策、税收政策初步建议;作为制度供给第二团队参与到相关制度供给过程中,使自身的制度供给更好的配合外部制度环境实现自身战略目标,主要包括进行公司内部的人力资源培训、学习型团队建设等制度安排等。
  5、相关启示
  在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国内外的综合形势决定了我国企业开展全方位的跨国经营将进入重要的战略时期,根据近10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速度和我国经济发展需要,我国面临着国内工业化快速发展、出口迅速增长、遭遇大范围的贸易摩擦、本币升值等等因素,我国面临与日本70年代很相似的国内外环境,在这种背景下可以判断我国对外投资将进入较快增长时期,为了抓住这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需要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保持优势,更需要从支持企业跨国经营的资源优势出发寻找答案,基于上述分析,借鉴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经验,从政府、中介组织、企业层面建立系统性的资源支持制度供给体系,为我企业参与跨国经营提供重要的资源、制度支持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是重要的基础工作。
  其次,资源供给的制度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涵盖自然资源、劳动力、金融、外汇、土地、外交、签证、出入境等系统政策等诸多方面,同时还包括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的社会服务体系的健全和高效运行,其内容广泛、层次多样,必将对中国现存政策、制度体系形成变革,因此需要做好长期应战的思想准备。
  
  参考文献:
  [1].Wernerfelt, B. A resource-based view of firm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4,(5):171-180
  [2].Barney,J.B. W.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1,(17):99-120
  [3].Teece,D.J-Firm Capabilities, resources and The concept of strategy [M]. Mimeo,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at Berkeley,1990.
  [4]. 威廉?配第:《政治算术》,商务印书馆出版,1997年版,第88页
  [5]. 魁奈:《魁奈经济著作选集》,商务印书馆出版,1997年版,第124页。
  [6].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出版,第5页。
  [7]. 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商务印书馆出版,1997年版,第327页。
  [8] 李国英. 企业资源配置力与企业竞争力[J]理论月刊, 2001,(11) .
  [9]. 夏清华. 从资源到能力:竞争优势战略的一个理论综述[J]管理世界, 2002,(04) .
  [10]. 王庆喜. 企业资源与竞争优势关系的经验研究[J]科学学研究, 2006,(04) .
  [11]. 田奋飞,李国英. 竞争优势与竞争力:基于资源与能力的逻辑分析[J]理论月刊, 2001,(06) .
  [12] 程兆谦,徐金发. 资源观理论框架的整理[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2,(07) .
  [13] 张延锋,李垣. 能力、资源与核心能力形成分析[J]科研管理, 2002,(04) .
  
  Institution Supply of Enterprise Internationalization based on a Resource Dimension
  
  DONG Gang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School of Business BEIJING 100081)
  
   Abstracts:resource is a premise condition of a enterprise operation. In a sense,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boundary of a firm is decided by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the resource owned by a enterprise. During the process of enterprise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 institution supply from government,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 enterprises can contribute to the getting of core resource of a enterprise. So increasing the supply of resource, reducing the transaction costs, improving resources liquidity, increasing the global resources integration and utilization are the main ideals of the institution supply.
  Key words: resource;Enterprise internationalization; institution;supply

标签:维度 供给 国际化 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