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音乐高考 > 正文

写实主义_从“长安三杰”看写实主义风潮下中国画革新的若干途径

时间:2019-01-2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20世纪初,在西方艺?风潮的影响下,写实主义被作为“科学的”绘画方式引进中国,由此掀起了一场针对“不科学的”中国传统绘画的改良运动。无论是“革新派”还是“国粹派”,他们的探索实践都对中国画的革新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长安画派”的画家们也以不同的途径,持续着对中国文化精神与民族绘画语汇的不懈探索,赋予了中国画崭新的时代特色与现代风格。“长安三杰”艺?道路渊源有自,却殊途同归,为中国画现代化转型开辟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写实主义;中国画革新途径;长安画派
  写实主义作为一个创作方法或美?思潮,自20世纪初从西方引进到中国,在中国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写实主义推动着中国画走向了革新之路。它虽然不能概括20世纪中国画的全部面貌,但却对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徐悲鸿为代表的“革新派”是早期西画的开拓者,他们高举着写实主义的旗帜,针对中国画的改良指出其核心问题不是回归唐宋写生传统,而是以西方写实绘画革新中国画,并视之为唯一正确的选择,以此推进中国画的现代化。而与“革新派”相对峙的“国粹派”画家,如黄宾虹、潘天寿等人,他们并不反对革新,但主张革新必须保留传统,坚持在传统的创作方式上寻求突破。中国画的革新实践由此呈现出纷繁芜杂的局面,而真正把写实绘画推向中国美?主流地位的还是中国社会变革的需要。正如徐悲鸿所说:“吾国因抗战而使写实主义抬头。”动荡年代对美?的唯一要求就是为政治服务,为战争服务。美?要成为战斗的武器,要用真实生动的形象去歌颂正义揭露丑恶。这种真实性的要求使以发挥灵性和抒发感想为能事的传统中国画很难有发展的空间。而写实主义绘画则顺应了时代的需求,从而在中国画乃至整个美?界愈吹愈烈。建国后,受苏联文艺理论的影响,采取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批评方法,学习苏联现实主义的写实油画在国内美?领域占据了绝对优势。写实主义的绘画理念再次被推向了时代顶峰,直接影响了中国画的改革创新。
  60年代初,随着“长安画派”在全国画坛的声名鹤起,他们用全新面貌的国画作品,对写实主义风潮下的中国画革新建立典范。被誉为“长安三杰”的赵望云、石鲁和何海霞,分别走过了不同的艺?道路,他们对中国画的探索创新,为中国画的现代化转型大开思路。
  一、源自写生的革新途径
  写实主义的引进对20世纪中国画的积极影响之一就是写生风气的重开。西画中的写生对象泛指一切客观事物,而我国古代的“写生”多用于花鸟画中对花草、果木、禽兽等实物的临摹,如:“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对于自然山川的对景描绘则称为“师造化”,“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是唐代张璨对创造审美意象过程的高度概括,强调将主观审美情意与客观表象的统一和得之于玄悟的境界,而成为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基本方法和原则。“师造化”包含着更多中国传统哲学意味,追求形而上的“心境”,所谓“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相比起西画身经目睹的实地写生层面,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很大的超越。但至清初四王,山水画逐渐抛弃了“师造化”的传统,奉行“泥粉本为先天,奉师说为上智”而陷入泥古之中。故当写实主义风潮来临之时,俞剑华曾断言:“今日而欲复兴唐宋山水画之盛,今日而欲挽救明清山水画之衰,今日而欲变陈陈相因奄奄无生气之临摹山水而欲为生气勃发、气韵生动之创造山水,非从事于实地写生不可。”
  赵望云在1927年就“确定了从事国画改造的志愿。”受新文化运动“为人生”艺?主张的影响,他把表现对象集中在农村劳动民众身上,以旅行写生的方式,开创了一条中国画反映农村现实生活的艺?道路,他是用写生途径革新中国画的先行者。在1932年的《赵望云农村写生集》自序中,表露了自己的创作动力:“‘到民间去’的口号,无须再喊,但希望我们生在乡间的人们,走入城市之后,不要忘掉乡间才是。我是乡间人,画自己身历其境的景物,在我感到是一种生活上的责任,此后我要以这种神圣的责任,作为终生生命之寄托。”赵望云在30年代先后两次以《大公报》“特约旅行写生记者”的身份走遍了冀南、晋北和内蒙,用国画写生揭露了在反动军阀和日本帝国主义压榨下华北农民颠沛流离的生活惨状,被盛成称为“新写实派”的导师。40年代,赵望云又三赴大西北,荒凉中不乏雄峻的西北山川给他以新的画材、刺激和灵感,他把从传统中继承下来的多种技法融入到朴实的写生风格中,在以平民视角探索西北人文风情和地域特色的艺?表现形式上取得了重要突破。赵望云对于西北艺?的拓荒,不仅发现了西北大地山川之美,更开创了一种具有西部“边塞诗”一般雄阔、悲壮的绘画模式。在中国绘画史上沉寂了千百年的青海高原、河西走廊、莽莽祁连和戈壁大漠,从此成了他笔下“可神遇而不可迹求”的知音。
  赵望云的“旅行写生”国画革新,将人物与山水画相结合,没有受传统山水画“天人合一”自然观的影响,把人对自然的关注转变成对人本身的关注,成为“为人生而艺?”进步思潮的突出代表。他从表现对象和价值观念的转换切入国画改造,用绘画唤醒社会对苦难人生的关注。他是用中国画形式展现西北人文风情的拓荒者,更是“长安画派”的实践先行者与奠基人。
  二、中西融合的革新途径
  新文化运动后,西方的写实绘画被认为是先进的、现代的,是与数学、物理、解剖、透视等学科密切联系的“科学的写实主义”。因此,“革新派”倡导的“中西融合”就成了中国画改良的主流思想。他们视造型为美?的本质功能,强调要引进写实主义的素描来恢复写实造型,把素描看做一切造型艺?的基础。西画的素描技法的引进,确实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技法,同时对文人画所推崇的以笔墨形式为最高追求的倾向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然而,用西方绘画经验来革新中国画,却并非易事。从对异族经验的直接移植到与本族艺?的真正融合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画家,如徐悲鸿、蒋兆和、叶浅予、石鲁、黄胄等,都曾取向中西融合为中国画革新作出了重要贡献。
  建国后的革命美?强调功利目的和教育意义。要求“准确、充分、真实地再现作家所生活的那个环境和时代”。石鲁对这一根本性的艺?创作主张,显示了高度的政治觉悟和革命热情。面对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大潮,他充满了强烈的创作激情,主动的发掘和表现现实生活的美,这是他的思想与时代精神协调一致的反映,也是他早期绘画艺?创作现实主义风格的原动力。他在国画创作中尝试着中西融合的革新途径,从《古长城外》《幸福婚姻》《王同志来了》等作品中都能够看到西画写实素描技法的运用。作品以人物活动刻画为主,物象造型强调对客观的真实描绘,中国画的笔墨加西洋画的明暗、光影关系将具体对象的形象刻画细致入微。空间处理、光影画法结为一体,具有时空的真实感和现场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中国画传统的视觉观念,为人物画的现代转型开启了时代先河。他的中国画创新形式和反传统的革新精神,都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但石鲁在艺?形式审美取向上的觉悟却要比同时代的许多画家更敏锐、更自觉,50年代对印度和埃及的出访,使他有机会看到同样作为世界文明发源地的印度、埃及民族艺?精神的发扬和多种民族艺?形式的独特魅力,也促使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的反思,并产生了新的认识。“艺?形式的美,主要是在于一个民族的人民在精神生活上崇高的、向上的、健康的心理体现。因此,我们在艺?形式的发展上,首先是把自己看作民族传统形式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如果艺?形式一旦失去民族形式的特征,也就减弱了它表现民族生活的能力,也就减弱了人民对它的喜爱和欢迎。”此后随着石鲁对传统“笔墨”的探索和追寻,其画面中西洋画的写实倾向也开始逐渐弱化。他提出了“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行动口号,和“深入广泛地反映我们伟大的时代,并在继承我国优秀艺?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的创作原则。终成为“长安画派”的理论旗手和集群风格的确立者。
  三、借古开今的革新途径
  相对于“革新派”的“中西融合”革新之道,“国粹派”则主张革新必须保留传统,所采用的革新方式是“借古开今”。他们注重传统笔墨和形式中特有的人文精神和美学价值,提倡绘画对人的心灵世界的表达,对人的内在生命的体现。反对没有独创性的依傍与模仿,主张在笔墨以至意境上具有独创性。坚持着在师古人的基础上走向师造化,坚持“画家以古人为师,进当以天地为师”的习画路子。而在“师造化”的过程中,强调从主观感情出发去审视自然,目识心记,以形写神。并不受西画观察方式和取景手法的太多影响,也不追求对焦点透视与明暗光影的表现。遵循着传统山水画的视觉观念与造境方式,以“因心造境,以手运心”为高超本领。总之,“师造化”以“师古人”为积淀,“师古人”从“师造化”得升华。
  何海霞即是借古开今革新途径的成功典范,他少年时多“师古人”,在传统笔墨中下过苦功。从临摹吴门人手,吴门画家写景工整、法度精严,奠定了他在结构和线条上的基础,绘画起步既稳又正。16岁时加入中国画学研究会,该会主持人金城就是“国粹派”的代表人物。其办会宗旨:“精研古法,博采新知”就是“借古开今”革新方式的鲜明体现。受金城影响,何海霞又将临摹对象锁定在五代和宋元的山水名家身上,掌握了院体画“格物像真,形似意生”的艺?特征。金城注重“随类赋彩”,何海霞又开始对国画色彩做了细心揣摩。并从色彩心理学的层面,重新认识到了色彩的情感价值。终将隋代画家展子虔开创的“金碧山水”与五代董源创作的景色富丽的着色山水相融合,探索出了一条特有的山水画敷色之路。何海霞拜张大干为师后,随之钟情石涛,并对老师收藏的董源、郭熙、顾闳中等人的堪称大风堂“琼壁”的字画真迹手摹心追,深悟传统绘画之精髓。
  一直涉猎于各类名家,广采博收于纸上书画的何海霞,随张大千从“师古人”进而“师造化”。1946年,何海霞随同张大千的四川之行,使他开始向往对自然风貌的追逐。师法自然,既开拓了胸襟和视野,更学会了面向自然择取素材、汲取灵感,跳出了因临摹而产生的泥古弊端,画风逐渐脱离了院体的工整严谨、敦实朴厚,转向张大千的清新雅建、空灵潇洒。建国后,何海霞接受了革命的艺?理论教育,赋予山水画歌颂时代的革命理想。他没有被传统所束缚,也没有依赖于西画的造型方式。“与自然为伍,用我家法”就是他的借古开今革新之道。他随同石鲁、赵望云等人,跑遍了陕西南北,深入民众生活。通过对红火热烈的革命生产场景的描绘,歌颂了劳动人民乐于奉献、勇于牺牲的奋斗精神和人定胜天的壮志豪情。作品均取材自生活,笔墨出新且语言丰富,用饱含时代感的传统绘画语汇和写实造境的艺?手法传达出“为人生”的价值观念,实现了对旧的中国山水画模式的突破,成为“长安画派”开宗立派的扛鼎之作。
  结语
  在写实主义风潮影响下的中国画革新运动中,无论是写生创新者、中西融合创新者或借古开今者,带给20世纪中国美?的共同促进,就是艺?对人生的回归,对现实的回归。中国画开始在一定范围内疏离了长期以来的恬静、荒寒的画面气氛和崇尚清高、超世俗的精神追求。转而提倡写实造境的艺?主张和“为人生”的价值观念。长安画派的画家们以其题材的现实感更强化了中国画的时代精神。他们在深入生活的实践中不断创造出新的审美意境、绘画图式和笔墨语汇。充分说明,立足于展现时代精神和民族气派的中国画革新,既可以通过写生创新来丰富自己,也可以吸纳西画之长来补充自己,更可以继承革新传统来完善自己。各种途径渊源有自,百川汇海,终将形成中国画波澜壮阔之图景。

标签:革新 写实主义 长安 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