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游记作文 > 正文

广东山区计划基层治理【低山区高纵比降泥石流灾害治理设计与施工】

时间:2019-02-0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文章介绍了永嘉县西溪乡茶一村低山区、高纵比降(>400‰)地区泥石流治理设计、拦砂坝和护岸工程的施工工艺,以及施工中遇到问题的解决措施,最后为实现山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而提出了根治山区泥(水)石流灾害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低山区;高纵比降;泥(水)石流;灾害治理;设计;施工;建议
  0背景资料
   茶一村位于温州市永嘉县西溪乡北西面深山区,西与丽水市的青田县隔山为界,北、西、南三面环山,只有东面一条乡村公路沿着溪沟与外界相连。茶一村是革命老区,目前全村人口为1700人,年人均收入仅850元,是永嘉县重点扶持的贫困村。村庄周边溪流及冲沟发育,平均纵比降达400‰以上,属于典型的沟谷型泥(水)石流沟,沟口村庄座落在古泥石流台地上,而1号、2号主溪沟又正好穿村而过(图1a),每年台风暴雨季节其沟源陡坡地带常激发滑坡、泥石流或高容重的水石流,对茶一村造成严重危害。1996年7月爆发的大规模泥石流,冲毁民房45间,水泥桥3座,冲毁和塌压耕地174亩,道路和防洪工程多被冲毁(图1b),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00多万元。该区的泥石流灾害严重影响到居民和社会安宁,限制了经济发展和农村建设,灾害治理迫在眉睫。
  1工程概况
  1.1自然地貌及气象水文特征
   治理区三面环山,最低海拔250m,平均纵比降大于400‰,呈低山高纵比降地貌。溪沟沟谷呈“V”字形,沟底宽多在2~5m之间。下游沟口平缓地带沿泥石流堆积和坡洪积层中发育,多呈“U”字形。茶一村民房大多于下游沿沟而建(见图1a),挤占沟道现象严重。沟谷表面形态漏斗状,极有利于降雨的汇集,暴雨时,溪流水位常常形成暴涨暴落的水文特征。溪沟中游沟谷附近大部分地段被当地百姓改造成农田和旱地,呈阶梯分布,地表裸露。
   茶一村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降雨量1702.2mm,年平均暴雨次数(日降雨量≥100mm)为8~14次,占全年降雨量的59~72%。暴雨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的台风季节。
  
  
  
  1.2现场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
   治理区内出露地层为燕山晚期第一阶段的侵入岩、上侏罗统西山头组流纹质玻屑晶屑凝灰岩、花岗岩岩脉及第四系地层(残坡积和泥石流堆积物)。区内地下水类型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前者主要赋存于残坡积层中和泥石流松散堆积物中,后者主要赋存于岩石的构造裂隙和风化裂隙中,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
  2治理设计
  2.1总体思路
  结合该区实际,总体治理设计思路是:采用拦砂坝结构形式,共分四座坝,其中1号溪
  
  
  
   沟由三座(Ⅰ、Ⅱ、Ⅲ)坝拦挡,相当于二级防护,详见图2。
  图2治理工程平面布置图
  2.2设计要点
  (1)主要结构物的功能及作用。
  Ⅰ坝:在1号溪沟干流段设置,起到拦蓄Ⅲ坝库容不够溢出的泥石流作用。
   Ⅱ坝:在1-1#支沟中游处设置,沟道两侧谷坡发生滑坡或坡面泥石流时,进行拦蓄,避免其启动Ⅱ坝下方沟道中物源。
   Ⅲ坝:在1-2#支沟中游由陡变缓地段设置,上游存在一弯道,避开泥石流的直冲作用,充分发挥弯道的消能作用。
   Ⅳ坝:在2号溪沟中游断面最窄处设置,上游存在一弯道,充分发挥弯道的消能和增加库容的作用。
   护岸工程:在Ⅰ、Ⅳ坝下游地段修建浆砌块石护岸,有效增加安全储备。
   (2)拦砂坝结构类型。采用浆砌块石的实体重力坝,坝体上设涵洞和泄水孔,其目的一是在汛期快速排除清水,以便减轻坝体瞬时压力;二是减小回淤体中地下水的饱和水程度,减轻坝体的持久压力。拦砂坝的基础应座落在中风化基岩之上,坝基如果坐落在松散层上,应在其底部垫30cmC25混凝土土。两侧坝肩做成台阶式,坝肩应进入强~中风化基岩不小于0.5m或其表层松散覆盖层(残坡积或泥石流堆积物)不小于2.0m。
   (3)拦砂坝设计参数。在保证拦砂坝稳定性的前提下,尽量增加坝的高度,拦砂坝最大坝高为10m。为了避免从坝顶下落的石块撞击坝脚,拦砂坝背水坡取1:0.1。坝顶宽3m,迎水坡坡度取1:0.4。详见表1。
  
  
  
  表1、拦砂坝防护工程设计参数一览表
  
  
  
   (4)拦砂坝溢流口。根据泥石流流量和流速确定高度,尽量采取较宽的断面,以降低泥深和单宽流量,在根据泥石流中巨石直径的大小确定宽度,以巨石直径的1.5~2倍确定宽度。
   (5)涵洞和泄水孔。坝底设涵洞,涵洞顶部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板覆盖;泄水孔位正方形,长、宽为0.2m。涵洞过流量设计主要考虑:一是尽量使其过流量满足设计清水流量以减轻坝体的静水压力;二是涵洞过流量不得大于下游村庄中沟道最窄处过流量,避免泥石流发生时其能通过涵洞而在下游村庄沟道中堆积造成危害。
  2.3拦砂坝稳定性分析
  2.3.1拦砂坝的受力状态。作用在坝体的力有以下几种:
   (1)G1为坝体自重,G1=v×γ1。式中:v-坝体的体积;γ1-坝体比重,取值2.6t/m3。
   (2)G2为堆积物重力,计算公式同上,其中泥石流堆积物比重<γ2,取值2.1t/m3。
   (3)P1为泥砂压力;
   (4)P2为泥石流体的冲压力,其公式同前,其中建筑物与泥石流冲压力方向的夹角,拦砂坝可视为矩形建筑物,建筑物的圆度系数取1.33。
   设计中未考虑静水压力和地基场压力,这是因为坝体中设有涵洞及泄水洞,泥石流体中的水分能够迅速排出。
  2.3.2稳定性分析。稳定性分析,理论上按以下三种情况设想:
   1)泥砂全部淤满后的工作状态,这时泥石流从坝顶通过,无冲压力,只有自重、土压力、淤积物重力。
   2)泥砂淤积到距坝顶只差冲击力作用高度后,发生50年一遇的泥石流顶部受冲击力作用,这时作用于坝体上的力有自重、淤积物重力、土压力和冲击力。
   3)空库状态发生50年一遇的泥石流时,作用于坝体的力有自重、泥石流冲击力。
  结合实际情况以第3种情况下进行稳定性分析。
   (1)抗滑分析。拦砂坝抗滑稳定要求满足下式:K滑=(f?N)/P>1.3。式中:N-作用于坝体垂直于地面的力的总和;P-水平力总和;f-摩擦系数,泥石流堆积物0.5。
   (2)抗倾分析。K倾=M1/ M2>1.6。式中:M1-稳定力矩总和;M2-倾覆力矩总和。
   计算结果见表2,可知各坝体稳定性皆满足规范要求。
  表2、坝体稳定性计算
  
  
  
  3治理施工
  3.1建筑材料要求、取材及运输
   修建拦砂坝的坝身材料采用强度不低于MU30,块石大致方正;砂浆材料采用M15水泥浆,其中石料采取就近原则获取。Ⅰ坝和Ⅱ坝石料取用坝上的块石、巨石,不足部分从Ⅲ坝上游开采取得。Ⅲ坝附近沟底及两侧基岩出露,在上游沟道中进行开采取石。Ⅳ拦砂坝修建时直接取用沟中大量的块石、巨石。
   受治理区的地形及交通条件限制,大型机械和运输车辆很难直接到达治理工程点,所需水泥、砂石材料只能到达村口,然后利用骡子和人工二次搬运到施工地点。石料从Ⅲ坝上游开采获取,并通过索道运输到Ⅰ坝和Ⅱ坝,运输距离超过300m。
  3.2基础和坝肩开挖
   按设计要求,坝基和两端坝肩均需嵌入中风化基岩中,嵌入深度均为50cm。施工方法:采用人工风镐凿除和挖机开挖。
  3.3浆砌工程施工要点
   (1)先施工上游拦砂坝,其次是下游拦砂坝。
   (2)拦砂坝采取块石浆砌。采取M10水泥砂浆砌筑块石,砌筑时先铺设砂浆后砌筑,石块分层卧砌,上下错缝,内外搭砌。砌筑过程所有的石块坐落在新拌的砂浆上,砂浆饱满。
   (3)泄水孔内采用C25混凝土抹面,涵洞左右两侧及底部用C25混凝土抹面,厚度30mm。
   (4)溢流口及拦砂坝表面用C25混凝土勾缝,坝顶用C25混凝土压顶,厚度5cm,拐角修成弧形。
   (5)涵洞四周为浆砌块石;盖板现场浇筑;配筋使用HRB335钢筋,混凝土采用C25,保护层厚度3cm。
   (6)护岸采用块石浆砌。石材强度不小于MU30,采用M10水泥砂浆砌筑,砌筑时,砂浆饱满。表面用C25混凝土勾缝,护岸墙用C25混凝土克顶,厚度5cm,拐角修成圆弧形。墙面留设泄水孔,孔径φ75,间距2.0m,梅花形布置。
  3.4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Ⅱ、Ⅲ、Ⅳ坝坝肩中风化基岩开挖作业难度很大,设计变更采取小锚杆锚固。锚杆采用Ф25螺纹钢筋,间距1m,梅花形布置,长4.5m,深入岩体2.5m,外端2m(即进入坝体),锚杆钻孔孔径ø42,普通快硬水泥药卷粘结。
   (2)Ⅰ坝坝肩设计进入表层松散覆盖层(残坡积或泥石流堆积物)不小于2.0m,现场开挖后坝肩附近表层松散覆盖层存在坍塌现象,设计变更在土坝肩上游设置翼墙,防止水流对坝肩直接冲刷破坏。
  4治理效果
  工程建设后(见图3),可拦住坝上游的物源,避免让其进入下游沟道引发泥石流,保证下游及沟口村庄的安全,解除了人们的恐慌心理,也消除了当地的干部、群众的后顾之忧,使茶一村村民安居乐业,促进了生产和社会的稳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
  
  
  
  图3茶一村低山高纵比降沟谷型泥石流治理后实景
  5几点建议
   作为山区,发生泥(水)石流灾害是不可避免的,事后人们往往采取一些拦挡措施,这也只是亡羊补牢,解一时之需。欲彻底消除或减轻泥(水)石流对人们的伤害和威胁,国内外大量实践表明,最好的办法是从源头上根治――综合治理,才是最好的措施,实现山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民生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
   (1)采用土建工程与生物工程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将泥(水)石流灾害所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2)政府在农村建设规划中,尤其是村庄建设,要重视山洪泥石流的防灾减灾工作,要防止和躲避山洪,注意选址、预警、避险的非工程措施。对山区居民修建房屋等设施,要加强管理和审批,从源头上降低和减小山洪泥石流灾害的威胁和危害。
   (3)加快危险区居民的搬迁工作。回避和搬迁措施是减少泥(水)石流危险区人员伤亡最经济和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泥(水)石流发生地多在山高坡陡、生态环境脆弱、人口稀少、自然条件较差的山区或低山区,对这些有居民居住的泥(水)石流易发点进行防治,工程难度大、投资大、收效小。如果当地政府能够结合扶贫工作,进行生态移民和搬迁工作,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开展山洪泥石流灾害的隐患排查工作,收集山洪泥石流灾害资料,建立山洪泥石流灾害资料库、信息库。 (5)完善和加强山区泥(水)石流灾害危险的监测与预报。对威胁和危害居民点的滑坡,开展监测工作,当滑坡活动加剧时,及时通知当地居民撤离危险区,确保人身安全。 (6)对傍河、傍沟、傍山坡的居民要重点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增加干部群众防灾意识,克服麻痹思想,防止由于麻痹思想造成山洪泥石流灾害的更大损失。
  
  参考文献:
  [1]《永嘉县西溪乡茶一村泥石流勘查暨治理工程设计》浙江省第十一地质大队(2008年);
  [2]《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20-2006);
  [3]《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394号)。
  
  作者简介:白洪雁(1978- ),男,浙江省平阳县人,高级工程师,2000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勘察工程专业,主要从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工作。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标签:泥石流 灾害 山区 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