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优美的段落 > 正文

个人如何应对经济危机【浅析基层政府应对经济危机的机制创新】

时间:2019-01-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随着国家加大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全球经济环境逐渐回暖,我国渐渐从“金融海啸”中走出。然而,全球经济危机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负面影响和基层政府应对经济危机的机制弊端也暴露了出来。本文通过文献法、实地观察法、案例研究法等方法探讨基层政府应对经济危机的机制中存在的各种具体问题和解决的一些具体措施。
  关键词:经济危机 基层政府 机制创新
  
  近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在2008年爆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中暴露的基层体制问题依然严峻。究其原因是基层政府职能执行不力,特别是越位与缺位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因而制约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一、基层政府经济危机应对机制的现状
  (一)基层政府引导盲目化
  一些基层政府将“引导”变成“强制”,把农民看成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包袱,认为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够实现农村富裕,才能解决“三农”问题。然而经济危机的爆发加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度。
  (1)由于2008年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中国各行各业受到此次危机的严重影响,主要表现在:全国大范围高失业率居高不下。据国家统计局不完全统计表明,我国大多数城市待业人口有2000余万人,在大幅度失业率的氛围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的难度剧增,另外,大多数城市对进出务工的农民设置了各种“用工门槛”,这样更加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度。
  (2)由于经济危机的爆发,导致了部分农民工集中的行业的整体萧条,这样大多数农民不得不返乡待业。伴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餐饮服务等劳动密集的行业为广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平台,到城市务工成为农民的重要出路。然而,2008年的经济危机的大爆发,直接导致全球经济的大萧条,工厂的生产能力下降,对劳动力的需求自然减少,大量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的农民集体失业,最终离城返乡。因此,给依靠进城务工的农民转移目标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二)基层政府低效率导致公共服务不到位
  由于基层政府对乡镇企业的发展模式和经营策略的引导服务不足,导致原本可以解决大量劳动力的乡镇企业的活力日益下降。在农村经济中,乡镇企业是吸引农村劳动力、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的重要保障。然而,自1996年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乡镇企业跟不上改革的步伐,逐步陷入恶性循环。发展模式的弊端直接导致发展速度和生产效率的低下,因此,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压力日益增加。乡镇企业尾大不掉的发展策略直接导致发展成本的虚高,这样直接导致吸纳劳动力的成本上升,因而,乡镇企业不再愿意背负更多的负担。与全国快速增长的经济相比,乡镇企业每年仅能解决90万人的就业问题。2001年,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表明,在所有就业岗位中仅有9.2%的岗位是由乡镇企业所提供,同比下降了4.5%。不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也极大地限制了农民的流动。与健全的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相比,农村的社保体系相对落后许多。
  中国农村一直处于“以农养工”的地位,农村的各项保障体系也一直没有建立起来,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更加剧了农民的盲目性。“厚土重迁”的老思想,告诉农民土地是其所有,离开了土地将一无所有。这样就导致了多数的农民捆绑在仅有的田地上,难以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于是,出现了“半工半农”的现象。农民的思想观念的落后也直接导致了文化素养的偏低,农村也缺乏相对健全的培训机构,又间接阻挡了农村的发展和农民进城的脚步。据不完全统计,在农村,大部分为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甚至仍存在文盲或者半文盲的现象,而城市的企业在招聘时首先提出了高于大部分农村文化程度的学历要求,这样农民进入城市的可能再次降低。没有文化、没学过实用的技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自身劣势导致了就业面的狭窄。大部分农民也想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想通过自己熟练的过硬的实用技术来实现就业,但是培训机构的缺失或者培训体系的落后,也进一步加剧了农民的自发流动,城镇企业需要招熟练技术人员也得不到解决,甚至出现了“用工荒”的现象,根本原因就是技术的缺失。
  (三)基层政府监管机制“功利化”导致发展失衡劳动力市场发展的滞后
  (1)在农村没有完善、规范化的就业指导机构。大部分农民寻找就业机会并不通过政府及职业介绍所等渠道,转而向亲朋好友求助;基层政府在对劳动力的转移措施、转移目标及突发情况的预测方面相对滞后,这样也就造成了农民流动的盲目性、自发性和混乱化;农村劳动力市场保障体系的缺失和无序造成了用工单位和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证。还有,因为部分企业缺乏有效监管直接导致农民工收入偏低并且难以保证,极大地伤害了农民工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就业积极性。
  (2)基层政府中有不少工作人员存在文化素质偏低、法律意识淡薄的现象,将人民所赋予的神圣的权力当成赚钱的机器,在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巧立名目,榨取农民的血汗钱。在面对到农村招工的企业、工厂时,以基层政府的绩效和部分人的利益为前提,将农民的根本利益置之不理。另一方面,对一些职业介绍所、技能培训机构的监管不力,造成农村职业培训系统的混乱无序,任其发展。由于农村就业保障服务的缺失,农民进城务工利益受到侵害而无处申诉。
  
  二、基层政府经济危机应对机制创新的途径
  2008年以来,因为经济危机导致大量农民工滞留农村形成剩余劳动力,同时由于目前我国基层就业出现了新的变化,劳动力转移方面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不断出现的问题和障碍,所以基层政府要走创新途径。加快农业产业化转型 将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危害变为发展契机,对目前的农村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方面进行革新。
  (一)通过大规模的经营模式调整来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从而提高在经济危机面前我国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基层政府要充分调动因受金融危机影响而离城返乡的农民的能动性,在农作物的种植和农畜产品养殖方面结合市场加大调整力度。极力发展城乡结合部、郊区农村城镇。提高农村工业化的速度和水平。因为小城镇在城市和农村的过渡地带,是城市和农村的交集及连接枢纽。依靠农村,具有发展规模化生产的潜力,另外,由于小城镇遍布各处,因此,小城镇就成了农民转移的重要目标之一。这样就为广大农民务工、经商提供了便捷连接途径。
  (二)深化乡镇企业发展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在开发城市市场同时,也要关注广阔的农村市场,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另外,加大科研投入,提高农业机械设备更新速度,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和自主品牌。拓宽发展思路,走特色经营之路。因地制宜,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市场优势,确立特点鲜明的发展模式,融合行业和产业的特点,壮大个性化竞争力。开拓一转多元的市场格局。放眼国际市场的同时,也要加强我国城市市场,更要立足农村本土市场。快速开发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完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健全农村生活保障服务等。
  (三)加大农民教育投入力度,完善基层服务体制
  加强基础教育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资金、师资力量等方面投入不足,导致教师素质偏低,农民让孩子读书的压力很大,另外,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问题也导致农民对教育的失望,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农民的整体素质得不到有效提高。因此,基层政府在教育资金和师资投入方面要加强,这样一方面减轻农村的教育压力,另一方面增强农民的教育投资信心,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的问题。不断完善农村成人教育及职业培训体系,健全的培训机制是提高农民素质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力保障,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不二选择。加强农民技能培训与文化素养培训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文化素质偏低的问题。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城乡一体化突破城乡劳动力转移障碍和人口流动壁垒。完善农村劳动力市场机制革新,加强农村劳动力市场监管力度。
  
  三、结束语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基层政府应对机制的弊端凸显,“三农”问题在经济危机的刺激下更加严峻。本文就基层政府应对经济危机的机制现状加以分析探讨,提出一些解决途径,或有偏颇,期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柯楠.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探析[J].沧桑,2008(3).
  [2]谢太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现状、原因及解决路径[J].特区经济,2009(1).
  [3]樊继达.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4]郭玮,孙梅君.扩大内需:农村大有可为[J].中国经济导报,2008(12).
  [5]尹中卿.后危机阶段的战略路径[J].?望,2010(1).

标签:经济危机 浅析 基层 机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