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友情作文 > 正文

杜威教育思想对幼儿教育的启示_邓小平教育思想对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1983年9月,邓小平给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创造性地概括了当代中国的教育思想,正确地反映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深入研究邓小平教育与现代化思想的内在联系,对加快实现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 教育 现代化建设
  
  当前,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浪潮风起云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竞争。而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邓小平对此进行了深刻的洞察和准确的把握,从社会主义建设全局出发,确立了教育的战略地位,并且注重落实这种战略地位。
  
  一、教育发展要面向现代化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当教育在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中的独特战略地位得到明确确立之后,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确立教育的发展方向呢?关于这个问题,邓小平提出了教育要坚持“三个面向”的思想。
  第一,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
  近年来,关于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不少学者陆续提出以下一些观点:“人是四个现代化整个社会变革过程中主体位置的确定不疑的占有者”、“人是四个现代化的目的的承担者和归宿”,因此“四个现代化是属于人的社会的现代化,所以,它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是为了人的现代化”、“四个现代化必须是为了具体的人的现代化,要不是每一个人都得到现代化,社会本身也不能得到现代化。”现在,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我国崭新的社会主义体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要求所有社会成员都以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要求每个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与生产建设中,扮演社会主义主人翁的新角色。很显然,个人要与社会相适应,就必须在人生态度、情感方式,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等方面,从传统的文化心理素质转向现代的文化心理素质,使人的现代意识和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同时,人的变革又积极影响社会变革,在全方位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同环境和制度相互作用着共同产生了社会的文明进步。考察世界近百年来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都有一个共同的结论,即一个发展中国家拥有越来越多的现代人,社会经济改革的步伐就会变得更快。当现代性渗透到大多数国民性格之中时,现代化的态度、舆论和社会行为就会变成一种巨大的内在动力,推动国民经济社会计划的全面实施。
  第二,人的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
  教育是社会文明传递进步的主要载体,人的现代化作为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在其实现过程中,教育无疑负有更重大的社会功能,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在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人是一个基本的因素。现代化人才的培养必须依靠教育。培养一大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根本目的。邓小平对此进行了精辟的概括:“要教育人民成为‘四有’人民,教育干部成为‘四有’干部。‘四有’就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有”新人的培养目标,完全突破了我国传统教育“学而优则仕”的樊篱,既是教育理论的重大创新,又是教育实践的新的指南。
  
  二、邓小平教育对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第一,要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共识,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教育战略问题是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带有全局性,长远性的重大问题。邓小平同志正是从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原动力,从论述科技、教育、人才的关系出发对教育问题作了战略性思考,提出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思想,当前。我们要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共识,把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落到实处,具体来说。要解决两个重大的问题:一是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二是必须增加教育投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发挥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是邓小平同志的一贯思想,也是他关于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在1980年1月,邓小平同志在谈到教育费用的比例问题时就指出:“还有一个重要的比例,就是经济发展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发展的比例失调。教科文卫的费用太少,不成比例。甚至有些第三世界的国家,在这方面也比我们重视得多,印度在教育方面花的钱就比我们多。像埃及这样的国家,人口只有四千万,按人口平均计算,他们在教育方面花的钱,也比我们多几倍,总之,我们非要大力增加教科文卫的费用不可。今年因为财政困难。只能首先照顾到重点,但是,从明年,至迟从后年开始,无论如何要逐年加重这方面,否则现代化就化不了。”
  第二,教育事业必须与国民经济相适应,这是教育为国民经济服务的重要前提,教育事业同国民经济相适应包括两个层次和适应。第一个层次是在教育过程中要使教育和教学过程同生产劳动相结合。邓小平指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研究在新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因此,各级各类学校应根据自己的特点,确定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具体时间和形式,要改进教学内容使之与生产的实际需要相适应,要调整课程设置使之与未来生产对人才的需要相适应。第二层次是教育在宏观上要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邓小平指出:“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我们培养和训练的专家和劳动后备军,“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须预见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第三,端正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邓小平教育理论中最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的内容,这一思想是着眼于现代化建设,着眼于当前,服务于未来社会发展主流,在人才培养上具有现代意识和超前眼光。而现在支配我们许多人实践行动的教育观念和思想中还混杂着不少滞后的,陈旧的东西。有的甚至停留在封建封科举制度的残余影响上。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学校有意无意地把功夫也都花在培养“龙”上,使得本来是面向大众的、多数人的教育变成了面向少数人的“英才”教育。似乎每个学生都应该成“龙”成“凤”,成不了“龙凤”的便被视为有悖常理,这种落后的陈腐的教育思想不彻底解决,党的教育方针就很难真正得到贯彻,教育改革就很难逐步深化。诚然,培养尖子是无可厚非的,舍此,教育便是不完全的。然而,我们的基础教育主要的不是为了培养英才,而是要按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提出的:“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使适龄青少年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使其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的要义所在。
  
  三、结束语
  
  在现代化建设的动力系统中,邓小平认为有三大支柱,即科学技术、人、教育。他对现代化建设动力系统论述的基本思路是:科学技术是现代化建设的客体性动力,人(特指科学技术人才)是现代化建设的主体性动力。而教育则是现代化建设的社会原动力。人的现代化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教育要现代化的社会目标,教育自身的现代化是指要培养具有共产主义理想、道德和世界能力的中国人,这是教育(自身)要现代化的人本目标。教育要实现这一双重目标。必须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全面调整自身姿态,重新确立其发展的新起点。

标签:现代化建设 启示 思想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