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员工手册 > 正文

[浅谈科学课教学与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天,一位老师给学生上科学课

时间:2019-01-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础是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我们所说的个性培养和发展是要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础上,充分地把人的差异性显示出来,从而使每一个人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个性培养的目的,是要确立主体意识,培养独立人格,发挥创造能力,这是科学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的使命。因此,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无个性的现状,是我们科学教师的当务之急。
  一 确立“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观
  个性化教育是社会进步与文明的标志,我们的教育不能以同一模型去锻造我们的孩子,有个性发展千差万别的孩子,才有社会的差异、磨合、发展。个性在求异中发展,从活动性的角度看,个性在差异中显现。求异的过程,是我们了解潜能、发展潜能的过程。个性教育的目的不只是发展孩子的个性特征,而是因材施教、培养特长。发展潜能的轨迹是:挖掘潜能、深化潜能、发展潜能、展示潜能。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只有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采取灵活的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展。譬如,新授物体的浮力知识,一般先用演示法给学生提供感性认识.然后用讲授法、计算法等方法使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新授科学理论知识,可应用讲解法、谈话法或讨论法等,学习科学用语可用讲解法和练习法等。当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学校良好的实验条件等,还可尝试发现法、“读读、议议、讲讲,练练”的八字教学法等。而在我镇、我校科学教学中,近几年来采用的是综合程序教学法,其过程是:新课导言、展示程序讲议、指导自学、讨论作业、串联讲解、设疑质疑等,它很好地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达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发展个性,展示潜能的目的。
  二 确立“学为主体”的科学教学观
  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我们要把教学工作的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上,大力改变以教师的主观意识为核心的活动形式为学生主动参与自主运用,摒弃以教师讲授取代学生的主体感受的传统做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展开思考与判断,并在这个过程中独立自主地形成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参与学习目标的确定
  学习目标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每章新授课之前,根据章节实际,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和能力状况,根据需求等情况确定,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使教学工作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以此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学习目标的确定过程,是学生对章节整体把握的初步感知,全局鸟瞰的过程。这样做使学生学有目标,行有方向,运用有步骤、有措施,避免了学习的盲目性,使无序教学变为有序教学。
  2.参与重点和难点的把握
  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不是由教师来确定与调控,而是由学生通过对教材的认知与理解及掌握程序来把握。因为学生的学习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没有整齐划一的学生,也不可能有整齐划一的学习状态,在A生为重点的内容,在B生看来则不一定。难点也同样如此。
  由学生自己来把握,正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个性,因人施教,因人施学的原则。学生自己把握重点和难点,学习起来心中有数,学习过程中注意力集中,而对重点的准确把握与难点的顺利攻克,又能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得到一种轻松、愉悦、满足的心理体验,激发起他们再学习的欲望,形成强大的学习内驱力。
  3.参与学习方法的选择
  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就必须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传统的做法是教师选择让学生运用,这不符合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要求。我们首先要指导学生确定正确的学习观念,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其次要指导学生端正科学的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再次是指导学生在学习中锻炼坚强的意志,建立积极稳定的学习情绪。最后才是鼓励和引导学生自我选择适合自身发展与提高的学习方法,从而充分有效地学习,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的质量。如学习化合价时,可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的原子结构知识,看记忆化合价的顺口溜,写化学式标元素化合价等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记忆法。
  应当指出,科学教学过程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协同活动的过程。它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和谐进行的一种动态活动过程。
  三 确立“实验引导”的科学学习观
  一位伟人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只有在实践中,才有利于人的主体意识的确立,独立人格的培养,创造能力的发挥。在科学课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抓住实验为基础这一基本特征,组织、运用好各种实验,发挥实验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以及态度、方法等的激励、引导作用,使实验引导和启迪思维相统一,这是一条重要的原则。
  这里讲的“实验引导”,包括让学生做实验、观察实验和投影实验、观看实验挂图和听教师讲述实验史料,总的要求是为学生提供具体、可信的事实,活跃思想,开阔思路,要使他们懂得看―做―想的统一。
  在教学中,往往遇到这种情况:实验现象琳琅满目,学生情绪亢奋,但事过境迁,学生仅记住了他最感兴趣的现象,但不明白这些现象说明了哪些本质性的问题。或者,把各种现象当做孤立的事实来识记,不能抓住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学生把发光、放热、有气体或沉淀生成当做化学反应的本质属性,甚至单纯依据发光、放热来判断某些变化的类型。因此,在重视“实验引导”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广开思路,要指出:观察实验现象要仔细、全面、客观;在观察时要联系已掌握的知识来思考,要在看清楚是什么物质、在什么条件下发生反应,都有哪些现象呈现的同时,还要想一想这是为什么?要练习进行分析、比较,预测和概括出可能的结论。最后,还要判断有没有其他可能性?换个说法,要把“全面观察―设问激疑―积极思维”作为一个认识过程来看待,不能只停留在满足于观察这一级的水平上。比如,同样是做镁燃烧的实验,获得镁带燃烧时冒烟、落面儿这一认识较前者进到更高水平。能抓准有新物质生成,并能指证说明,而把各种现象作为化学反应的表征,方属于达到了实验引导和启迪思维统一的高水平。也就是说,要引导学生从观察物质的性质、变化的宏观现象(表征)的基础上,进行正确思维,达到把握物质的本质属性(微观)的目的。
  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演示好实验,然后要引导学生做好学生实验、家庭小实验,以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动手、动脑习惯,培养独立人格,发挥创造力。此外,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可尝试让学生做些探索性的实验。也就是说,学生在实验室里的学习应该像科学家在实验里做研究工作那样。科学家做研究工作主要是因为他有一个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于是设计实验,进行观察和测试,由实验结果求得结论,问题得到解决,而这结论事先是不知道或不肯定的。好的学生实验也应如此,一般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学生实验的内容和结果,教师是完全知道的,但应是学生不知道或不完全知道的。他们通过实验,进行观测,以实验结果得到结论,解决问题,结论就是他要学习的知识。这种实验的明显优点是学生既得到第一手的科学知识,又学到分析问题和解决有关问题的方法,在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得到锻炼。也就是说,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发展了智力,或者说,在发展智力中获得知识。对初中生来说,这是更高层次的要求。
  四 确立“体现发展“的科学评价观
  评价是教学的一个环节,我们把构建合理的对学生的评价式作为一种管理机制,并不是要把评价从教学过程中割裂开来,恰恰说明了管理机制应该是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的。适应个性化教育的评价主体,体现在评价目的的“求真性”、评价标准的“层次性”、评价手段的“多样性”和评价结果使用上的“整体性”,以使评价成为激励学生再探索、再创造的催化剂。如科学课成绩的个人内差异评价就是依据个人的标准进行评价。因此,各人有各人的标准,而无群体共同的标准,应用个人内差异评价,对于教师深入掌握学生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有很大帮助等。
  个性化教育,是新课标的要求,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活动的灵魂。在21世纪的学习化社会中,唯有具备持续学习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的人,才能适应社会并创造未来。每一位科学教师都必须对这一特征引起足够的重视,使我们的科学教学真正能够适应时代,适应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
  〔责任编辑:李锦雯〕

标签:浅谈 课教学 科学 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