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员工手册 > 正文

【社会角色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研究】 辅导员胜任力

时间:2019-01-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本文从辅导员的社会角色出发,分析了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和与角色相一致的胜任力问题,以社会角色扮演理论为基本点分析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提出“进入角色”是提升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的途径,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立合理性的辅导员准入制度、专业化的辅导员培训体系和科学性辅导员考评机制的建议。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要适应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要求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需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社会角色 辅导员胜任力 队伍建设
  Abstract: Popularization is Marxism’s essential nature and requirement. To promot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s the mission and responsi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Marxism theory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while in colleges it basically relies on team construction. College Counsellor is the backbone for carrying out college students’ education in ideology and politics. It is necessary to adapt to contemporary requirements of promoting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and actual needs of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to enhance team construction of counsellor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ounsellors’ competency from role orientation and consistency between them and roles from perspective of social role as well as current situation of counsellor team construction with social role play theory as basis, to suggest that “be the role” be a way to improve college counsellors’ competency, and to put forward reasonable counsellor access system, professional counsellor training system and scientific appraisal system of counsellors.
  Key words: Popularization is Marxism social role counsellors’ competency team construction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普遍化、通俗化,为广大群众理解和接受的过程。新形势下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于完成“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战略任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根本是是要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素质高的工作队伍。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辅导员的角色胜任力直接关系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高校辅导员胜任力主要指辅导员具有的与学生管理工作相关的,能够体现其工作绩效的动机、知识、能力等。社会角色扮演理论是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它从社会化过程中社会成员角色的确定、角色的表现、角色的建设等方面说明如何胜任的问题。因此,从社会角色扮演的维度研究如何提升高校辅导员胜任力,不仅是加强和改进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需要,也是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要求。
  
  一、从社会角色的确定认清高校辅导员应该胜任什么角色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社会角色在一个集体中的确定就是回答“我们是谁”的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如果人们能够比较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也就能比较好地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反之,如果让一些不能胜任的人担当某个角色或者出现“大材小用,此材彼用”的情形都会造成角色选择不适当。
  1.从其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来看,辅导员是一个教育者
  作为一个社会人,每个人在社会关系体系中都有所处的地位。辅导员作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组成的一部分,其最重要的社会职责或者其外在的社会角色表现就是他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辅导员肩负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等神圣的使命。辅导员需要从教育者的角度引导学生确立高尚的人生理想和坚定信念,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理体格和心理品质,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
  2.从其行为模式和权利、义务的规范体系来看,辅导员是一个管理者
  任何一种社会角色总是与一系列体现权利、义务关系的行为模式相联系的。辅导员有权要求大学生遵纪守法、遵守学校的校纪校规,做一名爱国爱校的合格大学生。同时,辅导员也要承担了解和掌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引导,维护好校园安全和稳定等义务。可见,辅导员作为一个社会人,在与学生交往与互动的过程中形成一个具有特色的行为模式,也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身份界定,即辅导员是对学生进行管理的管理者,他是高校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3.从对其处在特定地位上行为的期待上来看,辅导员是一个指导者
  当人们知道某人处在某种社会地位上的时候,总是预先期望他具有与此地位相一致的行为。辅导员作为一个教育者与管理者的双重身份的结合,他不能取代专业老师对于学生学术水平提高的作用,也不能完全成为一个纯粹的管理者,他需要从指导思想上、实践行动上对大学生进行深入的指导和辅导,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帮助学生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掌握社会技能尽快融入社会等,这些都是辅导员作为一个指导者应该实现的人们对于其的行为期待。
  4.作为一种社会群体或者社会组织的基础上来看,辅导员是一个服务者
  一定的社会角色编织成了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大学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后勤管理人员等角色相互联系构成了学校这样一种社会组织。在学校里,所有的教职员工都是为学生服务的,他们本着“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原则开展工作。作为教职员工的一份子的辅导员,他理所当然的应该也是学生的服务者,只不过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接触更加广泛和深入,他承担着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心理指导、学业指导、就业指导等服务职能,也承担着为大学生提供各种信息、搭建多彩平台等服务职能。
  
  二、高校辅导员角色与胜任力之间的差距
  1. 辅导员的自我认知能力欠缺,角色胜任力的内在根基不牢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教师,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从具体事务的角度看,辅导员是辅导学生心理人员、指导学生就业人员、帮助困难学生人员、培养学生干部人员等。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对于自我的角色定位模糊,再加上工作内容繁重,很少去认真思考自己的工作职责,工作规划。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除了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事关学生的一切事务包括监督课堂、关心生活、维护安全、建设班级、培养干部等都要做到事无巨细。除此之外,辅导员还在一定程度上担当其他的行政事务,存在“此材他用”的现象。在这种千头万绪的工作状态下,辅导员埋头于干事,而忽略了认识自我,很少花时间和精力去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有何不足,然后有针对性的提高自我的胜任力,以更好的个人素质和更高的知识架构去提高工作技能和更新工作方法,认真做好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
  2.对辅导员的专业执行能力的指导欠佳,角色胜任力的主体架构不稳
  社会角色确认后,直接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表现这个角色。对于管理者来说,就是需要对社会角色进行很好的规划和指导。
  近年来,随着《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出台,教育部也相应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于辅导员的工作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但是从实践中来看,辅导员的培训、培养工作重视不到位。很多人的思想观念还停留在辅导员的工作就是处理学生日常事务的简单层面上,缺乏对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的眼光,相关部门额缺乏对辅导员工作内容的相关指导,缺少对辅导员工作实践的调查研究。辅导员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就上岗,在工作中缺乏理论指导意见和工作实际技能。平时工作的繁重更是让辅导员业务交流的机会少之又少,更谈不上开展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可能。这些制约了辅导员将理论与实践工作结合进行研究的可能性,限制了辅导员对学生思想动态的及时深入研究,所有这些都会影响辅导员的群体形象的提升和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进程。
  3.辅导员的职业规划能力不好,角色胜任力的发展前途渺茫
  社会角色在实践的过程中,需要有相应的考核和激励机制,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角色在社会对其期望值和实践的实际值之间的融合。
  辅导员的考核激励机制不完善,职业发展的方向也不明确,影响了辅导员职业的吸引力和队伍的稳定性。高校中的评价考核机制比较不完善,教学和行政人员在职称、职务评聘上都与一定的科研能力挂钩,辅导员忙于平时复杂的具体事务中,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参与理论研究,没有相应的课题立项、论文研究和科研成果,辅导员在职称评定上要和专业教师竞争缺乏优势。另外,对比高级岗位数量的有限性,辅导员队伍却在不断壮大,职务晋升上的竞争也是非常激烈。在目前的体系下,没有针对庞大的辅导员队伍的专门考核激励机制,也没有一个很好的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在职称和职务的双重压力下,辅导员的职业懈怠感增加,职业荣誉感反而越来越少,很少有人真正把辅导员职业当成一辈子的终身事业去奋斗,这样不利于整个辅导员队伍结构的稳定性,也不利于辅导员工作的持续有效性,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三、“进入角色”: 提升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的途径
  美国社会学家E.戈夫曼最早提出了“角色距离”概念,当一个人与所扮演的角色之间存在差异,角色距离就普遍存在。但是如果一个人的能力、素质与其所扮演的角色是吻合的,那么他们就很容易“进入角色”。戈夫曼认为,“进入角色”需要具备三个方面的条件:第一,获得了承担某种角色的认可;第二,表现出了扮演这一角色所必需的能力和品质;第三,本能地或积极地,在精神上和体力上均投入这一个角色。 基于这样的理论,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强调“合理性”,建立严格的辅导员准入制度,提升辅导员的社会认可度
  所谓“合理性”,即要求辅导员具备的工作能力是基于正当的考虑范畴之内的,与其的岗位职责相吻合,不存在不恰当的情况。对于辅导员队伍的形成,首先要严格把好辅导员的入口关,合理地设置相关的准入制度,严格地选拔合适的辅导员,使得辅导员获得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可。既不能选拔一些“不能胜任工作”的人员,也不能刻意拔高门槛,以至于“大材小用”。例如不能把学历作为选拔辅导员的重要标准,对于有些高校要求辅导员具有博士学历这种条件还是缺乏合理性的。但是辅导员具有较高的学历、宽广的知识背景还是必要的,这样有利于贴近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建立严格的辅导员准入制度,探索制定科学规范的辅导员职业标准,把辅导员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品格素质、工作技能等纳入辅导员准入的标准体系,此外,更应该把辅导员的选拔程序等问题明确化,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等原则,招聘一些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领导组织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负有责任心、奉献精神的人担当辅导员职务。
  2.突出“专业化”,制定规范的辅导员培训体系,增强辅导员的能力与水平
  所谓“专业化”,是指辅导员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不能把他们同纯粹的行政人员和专任教师等同,应该建立一套独立的培养和发展体系。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规划即是专业化、职业化,力求把工作变成一种长久持续的事业发展方向。
  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应该重视辅导员的培养和发展,制定规范的辅导员培训体系,不断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技能和业务水平。规范的辅导员培养体系,从时间上来看,可以分为岗前培训、日常培训、紧急培训等;从对象上来看,可以分为骨干培训、全体培训;从地域上来来看,可以分为国内进修学习、国际培训交流等;从形式来看,可采取专家讲座、学习研讨、成果分享、观摩交流等;从内容上划分,可以分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以及就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化培训。开展全面全方位的辅导员培训体系,使得辅导员对了解职业内涵,熟悉工作程序,提高业务技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在帮助学生成长的同时伴随着他们一起成长。
  3.抓住“科学性”,设立有效的辅导员考评机制,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所谓“科学性”,是指辅导员的考评机制要以事实为依据,在进行实证调研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遵循科学的程序,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从而设立有效合理的制度。设立科学有效的辅导员考评机制,激发辅导员的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是进一步强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和必要措施。
  辅导员工作业绩的考核和评价体系,各高校应该制定具体的独特的考核指标,不能用专职老师的要求来评定辅导员的职称,也不能光用科学研究能力来要求辅导员,应该建立一套“德能兼备,绩效结合”的科学考评体系。此外,还要进一步完善辅导员的激励措施,除了定期评选表彰优秀辅导员外,各地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关心辅导员的学习生活,采取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心理鼓励相结合的原则。科学的考评体系和积极的激励措施,促使辅导员将业务水平提升、工作业绩提高与个人的全面发展有机结合,从而内化为自身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目标,提高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推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教育部令[2006]第24号 .
  [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郝英杰.高校辅导员胜任力建模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6).
  [4]张劲.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0).
  [5]苏健.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角色差距与角色定位――以中美高校辅导员制度发展历史比较为例[J].法制与经济,2009,(7).

标签:辅导员 胜任 视角 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