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员工手册 > 正文

[基于“钱学森之问”谈工科大学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南开大学

时间:2019-01-1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钱学森之问――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是关于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也是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要突出解决的一个亮点问题。首先介绍了“钱学森之问”产生的背景及内容,进而阐述了社会各界以及钱老自己对该问题的回答,最后结合回答,立足工科大学实际,从宏观、微观两方面提出对工科大学的启示。
  关键词:钱学森之问;创新型人才;工科大学
  作者简介:韩永强(1973-),男,满族,辽宁本溪人,沈阳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兼副院长,讲师;柳叶(1982-),女,辽宁建平人,沈阳工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助教。(辽宁 沈阳 11087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4-0019-02
  
  钱学森同志(1911-2009)是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是航空领域的世界级权威,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钱老一生为我国军事科技发展解决了无数问题,他只向共和国提出一个问题,即“钱学森之问”,这个问题是什么、对工科大学有什么启示将是本文所阐述的主要内容。
  一、简述“钱学森之问”
  1.“钱学森之问”产生的背景
  2006年,胡锦涛同志提出用15年左右的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学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学术领军人物和拔尖创新人才。人才来源于高校,我国高校目前的现状是:在培养人才方面,目前招生规模世界最大。2002年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2005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招生规模最大的国家,2010年我国毛入学率持续上升,达到23%;同时,我国也是博士学位授予最多的国家。而在输出人才方面,目前我国科技创新人才较少,至今没有一位中国国籍的人获得诺贝尔奖,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问题。
  2.“钱学森之问”的内容
  在此背景下,钱学森向温家宝总理进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1]钱老有一句话对总理讲过五六遍,是什么呢?这就是“钱学森之问”的内容,即“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2]
  在这里“杰出的人才”就是“创新型人才”。钱老曾经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想说的不是一般人才的培养问题,而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3]
  二、对“钱学森之问”的回答
  1.社会各界对“钱学森之问”的回答
  (1)温家宝总理的回答。温家宝总理听到钱老的问题后内心十分焦急,并亲自多次去学校听课,找寻答案。2009年9月4日,温家宝总理前去北京市35中听课,一上午听了五节课,“在语文课上,两节课记了四五页纸的课堂笔记”,听完课后总理起身离开了。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情,后面的内容会论述到。
  2010年5月4日,温家宝总理与北京大学同学们共度“五四”青年节。一位学生向温总理提出了如何理解钱学森关于中国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问题。温家宝说:“钱学森之问对我们是个很大的刺痛,也是很大的鞭策。钱学森先生对我讲过两点意见,我觉得对同学们会有用,一是要让学生去想去做那些前人没有想过和做过的事情,没有创新,就不会成为杰出人才;二是学文科的要懂一些理工知识,学理工的要学一点文史知识。”[4]
  (2)教育部的回答。“钱学森之问”成为舆论焦点是2009年11月11日,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联合《新安晚报》给新任教育部部长及全国教育界发出的一封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教育部是如何回应的呢?
  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突出解决的一个亮点问题。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指出,创新型人才培养主要有几方面内容:更新人才培养的观念;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还要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和人才评价制度。
  同时,教育部在清华、北大等国内11所名校内启动“珠峰计划”(即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这项由中央专项拨款提供资金支持的人才计划旨在培养创新型的领军人物。
  (3)学者、专家的回答。 钱学森的弟子之一,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以及曾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和生认为:“普遍存在于社会的浮躁情绪,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最大敌人。”[5]
  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沈向洋提出:“培养一流创新人才,敢于否定的精神非常重要。”[6]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科院院士李邦河提出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培养杰出人才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在学校打好基础后,还要在创新实践中长期努力。” [7]
  2.钱学森对“钱学森之问”的回答
  钱学森的助手曾说过“钱学森一旦提出一个问题,心里就已经有自己的见解了。”[8]他的回答为社会各界共同应对“钱学森之问”增添了丰富的营养。
  2005年7月29日,温家宝总理探望钱学森,钱老提出:“我觉得艺术上的修养对我后来的科学工作很重要,它开拓了科学创新思维。”[9]2007年8月3日,钱学森又一次当面向温家宝总理建议:“处理好科学和艺术的关系,就能够创新,中国人就一定能赛过外国人。”[10]
  三、启示
  通过对“钱学森之问”及对其回答较全面的了解,立足工科大学实际,从宏观、微观谈谈其对工科大学的启示。
  1.从宏观层面上,对工科大学的启示
  温家宝总理说过:“大学应该以教学为中心,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11]所以,本文主要论述“钱学森之问”对工科大学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两方面的启示。
  (1)进一步加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精心设计人文社科类必修课、选修课。钱伟长1985年就提出“理工科学生必须懂人文科学,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艺术方面的素养,否则他们就有可能给‘四化’建设造成不应有的损失。”[12]目前很多理工科高校几乎没有开设关于文学艺术方面的人文社科类必修课,这样也使得学生很自然地觉得人文学科不重要。所以,要大学生信服人文教育,工科大学首先要精心设计人文学科必修课、选修课。课程设置是比较根本的问题,要让大学生了解中国文化之根本,课程设置就要有主次,从最核心的课程向外扩展。如在2001年,山东大学以公共必修课的形式,在全校非文史类本科生中同时开设“中华民族精神概论”和“中国传统文学修养”两门课程,建构“文化素质”与“民族精神”一体化教育的大学公共课体系,以之作为大学人文教育的一个切入点。课程推出后受到政府及学生们的肯定。
  重视人文社科选修课,明确规定学生所选人文社科类选修课课时。目前,很多工科大学选修课分为很多层次,往往人文社科类选修课都属于不是十分重要的层次,课时设置也比较少,有些人文社科选修课形同虚设。工科大学应重视人文社科选修课,把其放到重要的位置,明确规定出学生所选人文社科类选修课课时所占全部选修课课时的比例。
  保证人文学科的教学需要。工科大学既要加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也要保证人文学科的教学需要。在师资培训方面,经常鼓励并组织人文学科教师进行培训,夯实人文学科基础;在经费投入方面,为工科大学人文学科教师设置专门奖励,并为人文学科购置必需的教材和器材。
  (2)进一步丰富大学校园文化内容。开办一系列高质量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工科高校开展人文社会科学讲座活动能够活跃学术空气,形成浓厚的人文学术氛围,会给工科大学营造充满活力的学术局面和良好的校园文化。人文社会科学讲座会培养大学生对人文知识的爱好和兴趣,开阔视野,并给予人生启发。
  营造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生活。如今的社会趋向功利化,很多大学生受此影响。很多高校开展的一些活动更似于社会的缩影。高校应倡导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生活,如组织参观校史馆,举办人文艺术节、演讲比赛、影展等。
  建立一些人文社团。工科高校应建立一些人文社团,比如说读书会,这样可以陶冶大学生情操,塑造自我。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扎实的基本功底正是得益于读书会。在张维迎的老师――著名学者何炼成的印象中,“张维迎的研究生3年,除了最后一年忙于毕业论文,前两年,大多捣鼓他的读书会。”[13]张维迎工作以后,常有同事惊诧于他微观经济学的地道和扎实,就问何老师有何秘诀。何老师说是因为读书会。
  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建设。工科大学应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建设,使大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启迪和熏陶,尤其是对大一刚入学的新生,进入校园看到各种突出大学精神和理念的景观,可以增强其文化归属感。
  2.从微观层面上,对工科大学生的启示
  温家宝总理说过:“学生作为学校的主体在教育改革中处于重要地位。”学生作为高校的主体,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
  (1)形成扎实的学习习惯。如今的网络时代,大学生都习惯了浏览式学习,很难静心而专注地做一件事情。学生们要学习古人扎实的学习习惯,摒弃浮躁情绪。相传西汉时著名的学者董仲舒,少年时学习非常刻苦。董仲舒的书房紧靠着非常漂亮的花园,他专心读书,曾有三年没有跨进花园,终成大业。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对自己的儿子诸葛瞻提到:“险躁则不能治性。”意思是轻险冒进、妄为急躁就不能够陶冶性情使品德节操高尚。可见,浮躁的情绪是为人为学之大忌。要想在学业方面取得一些成绩,首要形成扎实的学习习惯,不受外界不良环境干扰。
  (2)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钱学森曾这样表述科技与文艺的关系:科学工作是先艺术而后科学的。他常说,他在科学上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就,得益于小时候不仅学习科学,也学习艺术,培养了全面的素质,因而思路开阔。古今中外,很多名人都实现了科学与艺术“联姻”。比如说东汉时期的张衡不仅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台测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写出了《二京赋》等著名赋诗,又为当时著名画家之一;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不仅是著名的画家,还是建筑师、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和解剖学家,被公认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最杰出的艺术家和科学家。而钱学森从小就喜欢文学艺术,在音乐、绘画、摄影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并且钱老对中国古典文艺诗词和对联的掌握令相关专业人士也望尘莫及。
  可见,作为工科大学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这里并不是说要经常去听著名交响乐音乐会、画展,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从点滴积累开始,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一定要利用好学校图书馆等资源,上学期间多读人文经典,让自身的人文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3)培养敢于否定的科学精神。其一是培养自我批评的科学精神。刚才给大家留个悬念:总理走了之后发生了什么呢?发生了被很多人忽视的一桩小事,温总理亲笔写信,为自己在点评老师讲课时犯的一个小小的错误真诚道歉!温总理找到了“钱学森之问”的答案,这就是敢于自我批评的科学精神,这种精神非常重要。大学生要学习温总理这种宝贵的精神。
  其二是培养敢于否定他人的科学精神。有了培养自我批评、愿意接受批评的精神,并下定决心进行科学研究,就要敢于否定别人的成果,并想一想:前人的成果有哪些是不对的,有什么方面可以改善,有什么地方可以加强。这就是敢于否定他人的科学精神。比如说,我们从小就认为所谓西方文化就是开放的、民主的,都说西方是自由主义的文化。用敢于否定的科学精神去研究一下欧洲史以后,就会知道西方文艺复兴之前是一回事,文艺复兴之后又是另一回事。只有敢于否定的学习精神,才能创新。
  (4)实践所学的理论知识。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要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温家宝总理曾经说到:“我们不仅要读书,而且要实践。”著名哲学家金岳霖到林徽因家去,常看到林徽因和梁思成爬在自家的屋顶上,为野外测绘练习基本功,老金当即做了一副对联:“梁上君子,林下美人。”这告诉我们,要在平日的生活中实践所学的理论知识。目前大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只有到考试的时候才能想起“派上用场”,平时不会在日常生活中联系到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日久就都全部忘记学到了什么。只有把知识联系实际、运用到实际中,才能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2][9]李斌.亲切的交谈――温家宝看望季羡林、钱学森侧记[EB/OL].https://www.省略/news/china/zgkx/200507310010.htm.
  [3]钱学森.钱学森最后一次系统谈话:大学要有创新精神[EB/OL].https://news.省略/o/2009-11-06/072016563516s.shtml.
  [4][11][14]赵承,吴晶.仰望星空 脚踏实地――温家宝总理与北大学子共度“五四”青年节纪实[EB/OL].https://news.省略/politics/2010-05/
  04/c_1273340.htm.
  [5][7]张晨.37名科技界政协委员联名回应“钱学森之问”[EB/OL].https://www.省略/rollnews/104353/.
  [6]沈向洋.创新,从敢于否定开始[EB/OL].https://scitech.省略/GB/10425133.html.
  [7]杨桂清,张树伟.集大成,得智慧――钱学森关于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教育构想[EB/OL].https://www.省略/jyzx/200912/20091222/58900850.html.
  [10]李斌.温家宝看望钱学森季羡林等学者[EB/OL].https://news.省略/c/2007-08-05/134513597870.shtml.
  [12]钱伟长.理工科学生也要具备人文素质修养[EB/OL].https://group.lehu.shu.省略/Article.aspx?aid=11513.
  [13]陈东,付小勇.北大教授张维迎:从为钱正名到成“人民公敌”[EB/OL].https://news.省略/a/20070706/003155.htm.
  (责任编辑:王祝萍)

标签:工科 培养 创新 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