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员工手册 > 正文

浅论教师怎样激发开放教育学生的学习动力:

时间:2019-01-1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面对成人教育的特点,特别是针对电大开放教育的学生,他们大多数是成人在职学生,由于家庭、工作、社会等各方面的因素,使学习不能倾注主要的精力,学生的学习动力也不是很足,面对这样的形式,我们的教师就要在怎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上下功夫。
  关键词:开放教育 学习动力 激发
  
  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研究学生以下几方面内容
  1、学习动力理论,包括学习动力和学习动机的联系与区别、学习动力的层次与作用、需求层次理论等。为培养学生对专业课程产生学习动力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2、培养学生对专业课程产生学习动力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原因,问题包括由于开放教育学生外部因素较多、对学习缺乏上进心,对所学课程不感兴趣;缺少适宜的学习方法;焦虑状态和厌倦情绪。
  3、培养学生对专业课程产生学习动力的对策,包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励学生的学业成就动机;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好学”、“乐学”;丰富情感,激发学习动力;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心理置换,努力达到师生的和谐共振;设计意犹未尽、兴致不衰的结尾,延伸课程教学的魅力、设计实践教学课件,使教学更直观。为教师培养学生对专业课程产生学习动力提供具体方法。设计各种实践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够使学生学以致用。
  二、基于互联网络,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教学,充分体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1.学习动力和学习动机的联系与区别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推动人的学习的内部原因,对人的学习活动起激励作用,并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的具体目标。学习动机的形成有其内部和外部原因,其内部原因是指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等;其外部原因包括社会的需要、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奖惩、以及为学生提供的学习环境和条件等。外部动机只有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需要才能对学习起作用。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动力主要是非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动力作用,这些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等。个人的学习动力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有多种动力因素组成的动力系统。通俗地讲学习动力有大小强弱之别,而学习动机是解决学习的原因,即为什么学习的问题。
  2.学习动力的层次
  大学生学习动力系统的内部构成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主导性因素,包括理想和信念。这是大学生学习动力系统居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它关系到学习动力系统的性质和方向。第二层次是关键性因素,包括兴趣、动机、意志和情感。这个层次的动力因素对大学生专业学习活动产生直接的影响。第三层次是基础性因素,包括学习热情、求知欲、成就动机和自制力。这些因素对大学生学习产生具体的影响。
  3.学习动力的作用学习动力系统在高校教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倾向和促进作用。学习动力系统能使学生主体形成学习活动的倾向性,为学习活动提供动力,使学习的智力活动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得以发生。第二,维持和强化作用。使学习主体在学习智力活动一旦启动、发生后,能做出努力,使学习者能持续不断地朝向学习目标前进,直至取得满意的效果。第三,引导和调节作用。由于智力因素的某些缺陷使学习遇到困难时,调节学习活动,利用智力因素中较强的部分补偿较弱的部分。
  三、学习动力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关键性要点包括问题与原因,问题包括缺乏上进心,对所学课程不感兴趣;缺少适宜的学习方法;焦虑状态和厌倦情绪。原因包括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学校方面的原因和教师方面的原因
  1.学生学习动力系统出现的问题
  学生课堂学习动力系统在各种学习制约因素的作用下,系统结构发生了变异或动力功能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不良行为。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类:
  (1)厌学:指由于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的逐渐减弱而导致的对学习产生的消极情绪和负面的被动应付学习的状态。根据具体的行为表现,厌学可以分为潜伏性厌学、继发性厌学和持续性厌学。潜伏性厌学,是对学习怀有厌倦烦躁的情绪,不想学习,却因为外界的压力而没有强烈地表现出来;继发性厌学,是对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稳定,有时高有时低;持续性厌学,是一直对学习赶到厌倦,提到学习就不感兴趣。
  (2)恶学:对学习强烈的讨厌,产生逆反和排斥的心态或行为表现。厌学意味着主体学习行为不主动,需要借助外力,恶学则是更多地倾向于主体对学习的主观上的否定态度。后者的学习行为对学习的态度更具有强烈的意味。
  (3)逃学:学生对于学习行为已经不只是表面的敷衍和可以借助外力的因素继续学习,已经造成整个学习动力系统的瘫痪,学习信心和自我要求的瓦解。使学习仅仅沦为某种合乎要求的形式,逃避学习过程,表现为上课时不听讲、抄作业、考试前才看看书等。
  四、学习动力培养对策,关键性要点包括激励学生的学业成就动机;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好学”、“乐学”;丰富情感,激发学习动力;运用各种实践方法使学生把理论应用于实践,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根据学习动力形成的规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培养大学生对专业课程产生学习动力。
  1.激励学生的学业成就动机
  学生的学业成就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教师要激发学生向困难挑战的精神。具体做法如下:
  (1)教师要创造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心理、生理、知识结构等状况作为教学的逻辑起点,把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完善人格作为教学的逻辑终点。教师既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又要传授给学生学习方法,并辅之以恰当有效的管理,让学生主动地、全面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创造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为了使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与学习态度差异较大的学生都获得成功体验,教师要因材施教,即教师根据学生学习基础不同,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从而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学有所得,增加学生成就感。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
  (3)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归因。追求成功的学生往往把成功的原因归于自己较强的能力,把失败的原因归于自己主观上的努力不够、学习方法不当,这种积极的归因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加努力学习,并选择更有难度的学习任务,认为只要努力,最终必然会取得成功。相反,避免失败的学生往往把成功归因于机遇好,而将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低。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做到积极归因。
  2.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使师生关系和谐美好
  所谓换位思考是指教师设想自己处在受教育者的心理位置上,从受教育者方面推测自己教育教学方法的可行性,并激发学生换位思考,以达到设身处地、以心换心的效果。教师换位思考的具体方法如下:
  (1)学会“将心比心”。师生正常交流的主要障碍在于教学双方生活阅历、思想认识及角色位置不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很悬殊。教师要消解交流障碍,需准确理解学生的心理和学业需求,并选择符合学生和教学的实际需要的学习内容,设计最易使师生产生共鸣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行为,进而获得良好的双边配合、愉快而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2)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了解教师的教学动机和教学重点,而且还要使学生能清晰地把握教师的思维轨迹和解决难题的思维办法。这样做,有助于教学双方的相互了解和默契配合,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3)追求师生的“合力效应”。合力效应是指师生的教与学保持最大的一致性。教师要不断挖掘并向学生展示学科特有的魅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科的内在价值。同时,教师要以高尚的人格力量、渊博的文化知识、独特的教学方法、杰出的教学才能,赢得学生的钦佩和喜爱,使学生自觉地配合自己,形成教学合力。此外,教师还需学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服务于教学,并及时消除师生隔阂,化解教学矛盾,使消极因素也能迅速转化为积极因素。
  五、具体的实施手段
  学习动力的强弱决定着大学生学习的效果,高等学校要培养出高质量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需要我们采取科学有效的策略,从学习动力的各影响因素入手,不断优化学习动力系统,增强大学生学习动力。
  1、培养动机,激发兴趣,增强内动力
  首先,要强化学习动机。学校要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增强民族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使社会和教育的外部要求,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在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知识,唤起学习的好奇心和探索行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其次,要培养学习兴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双向选择”就业制度,要求大学生要主动根据社会需求调整知识结构,从单一型结构转化为复合型结构。学校要加快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切实加强专业和学科建设,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要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学习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广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学习潜能,如:邀请学有所成的校友来学校作报告或召开座谈会,开展“专业导学”活动等,使大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到成功者的创业之路,从而热爱专业,提高学习兴趣。
  再次,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学校要通过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就业观,来加大内部驱动力,深挖学习潜力。
  2、改善条件,严格管理,强化外动力
  首先,要深化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要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形象性和多样性,教学难度水平要适中,使学生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要改革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使教学由“知识传授型”向“综合思维能力训练型”转变,培养学生思考与分析的能力,启迪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和主动的学习精神。在教学管理方面,要切实加强教风、学风、考风建设。实行教考分离,严格考试纪律,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要加快“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实施,制定柔性教学计划,拓宽专业知识面,注重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次,要着力改善教学条件。良好的学习心理是形成大学生积极的学习动力系统的有效条件,学习心理极易受外界环境和学习条件的影响,产生不利于学习动力系统自我调控的、不稳定的心理环境。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进程加快,招生数量增加,高校的办学条件势必要大大改善,比如,学习场所的扩大、图书的扩容、计算机和语音设备的增加、实验条件的改善以及后勤保障等等,以保证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愉悦的外部学习环境,从而形成大学生相对稳定的学习心理,促进学习动力系统积极作用得以有效的发挥。第三,要强化就业指导。大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因就是将来能找一个最有利于自己的发展职业。学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要建立健全激励学生学习的各种奖励机制,真正做到公正公平公开,优胜劣汰,让学习好、能力强的学生通过竞争找到较为理想的工作。特别是要优先向条件较好的用人单位推荐优秀学生。同时要努力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让优秀学生有相对的选择空间,找到自己较理想的工作。
  3、找准结合点,实现内外动力的转换
  学习动力是一个综合的动态系统,要加强引导使内外动力融合互济、相互促进,形成一个动态的良性循环,以期达到最佳效果,推动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学校要善于将国家、社会责任和大学生个人发展需要有效地统一在一起,为学生制订科学合理的目标体系。制定学习目标,使学习具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对学生学习的激励作用更直接、更具体。目标体系可由强制目标和激励目标组成。强制目标包括政治思想表现、学习成绩、英语、计算机过级考试等所必需达到的要求,作用在学生身上体现为一种压力。设计强制目标要“适度”,要赋予一定的挑战性。目标太低,学生容易达到,起不到激励作用;目标太高,学生不能实现,就会失去信心,降低自我效能感。激励目标是大学生达到顺利完成学业的基本要求后可自由选择的更高的发展方向,如考研、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社会活动能力锻炼等等。激励目标表现为一种主动进取精神,具有长期性和导向性。该目标体系应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应定期给予修改调整,要做到与时俱进。设计目标要与学生互动,这样学生才会有完成目标的强烈愿望和积极性。目标体系的制定,使学生更加明白大学各阶段的目标,一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的目标引导;另一方面,使学生运用目标管理法对自己的大学学习生活实施目标管理,结合其内在学习需要,充分发挥自主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主动利用好外部有利条件,从而有效增强学习动力。

标签:激发 动力 开放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