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阅读答案 > 正文

浅析新时期的高校师生现状|新时代和新时期的区别

时间:2019-01-2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1-0000-01      摘要:在现阶段,我们一直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也一直提倡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但是在实际实践过程中大多数还是沿用了以前的管理模式,注重管制和灌输,要求每个学生都顺从听话。对学生的个性这块的发展却没有得到重视,这也造成了许多大学生的全面性得不到发展,导致了发展全面人才目标与现在的当前的培养方式出现矛盾,客观上阻碍了全面人才教育的推行。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学生工作的变化,只有认识到位了,才能措施到位、工作到位。
  关键字:新时期;大学生;管理理念
  
  
  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关于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问题历来就为学术界所争论不休。原因是,我们都知道,作为青年工作者,他们往往不会止步于目前状态,更多地选择在所学的领域之中进一步深造。由此形成了教师影响学生个性发展抑或是学生阻碍教师进步的僵裂局面。
  此外,作为辅导员,应本着一个高度负责的态度来为班级学生办实事、出谋划策。有位学生曾迷惑地问辅导员:“老师,这么多高校,我怎么知道去选择哪所高校考研才是最合理的呢?”这位辅导员立即回避说,“这个应该是你自己上网所要查的。”
  相信这位学生听后一定会更加迷茫。设想,如果高校自身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个人兴趣、家庭信息以及所学专业等量身打造(当然大致符合)一个考研论坛的话,那么将会为大学生赢得不少机遇,更为人性化,有选择性。尽管网上也有考研论坛,但那毕竟如浩瀚大海中的一叶孤舟,势单力薄。
  这与当前的大学教学观念和方式有关。在教学中,谁是主体?现在地有些教师,并不把学生看作主体,而只看作授课的对象。他们上课则来,下课即走,与学生的关系似乎只停留在传授知识上。讲课时不顾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只顾自己讲,就怕自己准备的东西讲不完,因而满堂灌。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不多,学生的主动性未能调动起来[1]。
  二、众说纷纭,改革风起云涌
  近年来,为了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出现了一些如“大专业平台”人才培养模式等的新型教育模式。所谓的“大专业平台”人才教育模式,就是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以产业调整和发展为依据,打破学校内学院、学科、专业的限制,组建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的人才培养平台。它的核心是“三个整合”,即整合校内资源、整合社会资源、整合政府资源[2]。
  不仅如此,还有各种培训机构参差不齐。高校打破初中、高中统考模式。为了拿到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资格证书,如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秘书证、计算机而二级、教师证等等,过半是社会上自行组织的培训机构,在校内招收学员。大多数学生由于专业所需和学习能力有限,便纷纷报了名。据调查,有些培训机构因为管理方式不太正规,缺乏监督部门以及培训人员过半为外来人员,致使一些学生在接受辅导期间没有学完所有应授课程,培训机构卷起铺盖就不了了之了。
  所以,高校应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自觉承担起树立良好学习环境和培养积极进取的学习精神的义务。建立统一的培训场所,不以营利为目的且授课老师多为本校教师,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增设公共选修课。学生上课应遵循自助择课的流动方式,不强加干涉。鼓励非专业的学生多学一些实用技能的课程。改变学文史哲的不学数理化的盲区,鼓励大学生的创新型思维。
  必修课中公共课越来越膨胀,往往挤掉专业必修课的课时。如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教师一畏地灌输那些精辟的理论,而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联系实际生活,从实际中见真知。导致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还有的课程如美学,本身强调的是培养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欣赏美的眼睛,而这时教师如果仅仅通过PPT展开一幅幅优美、生动的画卷,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容易产生审美疲劳。
  我们都知道,一切学习围着考试转;读书、考试又围着教材转。久而久之,学生便养成了熟读教材、背诵现成答案的习惯,逐渐失去了自助钻研,自由思考的兴趣与能力。进入大学,这种思维惯性依然影响着学生对不同课程的重视程度。出现了“选修课必逃,的情况。
  三、“人才”与“人物”的对峙
  有人说搞文学的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已经不行了,将会被实用型人才取代。可是纵观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占的地位,孔子学院已越来越为外国友人所接受,并且广受欢迎,中文的学生现在已不是希冀成为人才了,而要把自己培养成个人物。文学拒绝功利。
  再来看一下科研方面。科研要求相反的个性倾向。研究者喜欢独处对外界的压力和干扰反应淡漠。教师则喜欢群处,能对外界压力和干扰作出积极反应和良好的处理,乐于和学生沟通交流。两种活动要求的个性特质。背道而驰,两者呈负相关。[3]同时具备上述两种个性特质的教师少之又少。国外关于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稀缺模式认为,人的精力和时间有限,参与多个领域,必然引起角色冲突。在一方面的投入必然影响另一方面的投入,教师很难在二者之间同时做得最好[4]。
  现阶段,仍有一小部分大学生,因在校期间没有找到学习的动力,又怕白白挥霍时光,或者是因为经济支持不足,宁愿选择在外兼职如做家教,也不愿待在学校对着电脑,有的是找和专业对口的。举一个例子就是,师范生往往想在还没等到实习,先找到一份家教或者是培训机构,好好锻炼一下口才与交流能力,积累社会经验,所以拼命想暂时离开学校,找到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可是,结果却适得其反。相当一部分人在外锻炼期间,舍本逐末,耽误了专业课学习与研究,要想把心收回来踏踏实实钻研那些有思想和深度的学术论题估计是不太可能的。
  结语:相信经过我们一次次地改进,全国各大高校会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师生之间的矛盾自然也就随之化解,一代代人的心血终不会白费,正在迈向更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张翼星?为何出现大学生学习的“四多四少”现象?中国大学教学?2011年第6期。
  [2]周激流赵钢唐毅谦陈琳朱睿?关于构建大专业平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2011年第6期。
  [3]高德胜?国外高校教学和科研关系研究述评?上海高教研究?1997年第1期。
  [4]梁林梅?国外关于本科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探析?江苏高教?201?0年第3期。
  
  
  

标签:浅析 新时期 师生 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