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阅读篇章的深层理解力|如何培养孩子的理解力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英国著名教育学家伟斯特认为:“教授英语的基本任务,首先是培养直接的阅读能力。”阅读是英语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非常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然而,有些学生尽管读了不少课外读物,做了大量理解练习,但阅读能力仍不见提高。抛除词汇的原因外,还另有原因。阅读理解可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所谓表层理解就是对文中的客观事实的感知和记忆,深层理解是根据文中的客观事实,在认真思考后进行逻辑推理、总结或概括,得出结论,或从上下文、字里行间悟出文中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而可能存在的和必然的结果来。众所周知,在日常生活中,语言所包含的深层含义远远大于文字的表层含义。学生的困惑就在于对深层结构的理解力差。
  
  一、 培养学生阅读篇章的深层理解力的原因
  
  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影响阅读能力的因素很多。不但视觉信息起作用,非视觉信息也起作用。所谓视觉信息是指眼睛感知文字符号而获得的,而非视觉信息则是在阅读中潜在起作用的,由大脑提供的。阅读心理学把非视觉信息形象的称为“眼球后面的东西”,实际上包括阅读者全部知识结构的总和。阅读者正是由于非视觉信息的储存或是应用存在障碍,才影响了深层理解力,其中所学语言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对所读内容的熟悉,个人的生活经验,逻辑知识和语言知识修养是主要因素。
  1.忽视了文章中的语言文化背景
  语言与文化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语言既是文化的产物与结果,又是形成与沟通文化其他部分的媒介。我们从小在一定的环境中学会某种语言,并受这种环境的制约,以某一特定的类型或方式使用它。不同的语言因其文化背景的不同,相同的表述方式可能传递的是不同的信息。当这种文化因素存在于文章中时,即使高水平的阅读者的阅读能力也可能因为文化因素受到限制,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可能因而产生障碍。比如,有这样一个小对话。A: I.m applying for a job in Beijing. What do you think of it?B:Chinese is a huge dragon.在对话中A是想询问B对他去北京工作的看法。如果按照中国的文化来诠释B的看法,那么他是支持A去的,因为在中国文化里,“龙”是吉祥有生气的象征。但如果按照西方的文化来理解,B是反对A去的。在西方,“dragon”是不详和凶残的象征,那么他意味着北京不是个工作的好地方。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读者的个人知识结构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读者具备了理解文本含义的一切背景知识(如作者生平、文本内容等有关知识);那么他不需费很大力气就能理解文本含义。否则就如行进在崎岖的山路上,摸索前进,难以找到通往文本含义的坦途。
  2.缺乏调动图式的能力
  图式,就是储存在人们记忆中的有系统,有组织的知识网络,它是建立在个体经验基础上的,有层次的动态结构。在阅读文章中,仅凭语篇的表层结构和意义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储存于读者记忆中不同层次知识结构的投射。也就是说将长期记忆中的各类图式作为语篇理解的参照框架,使语篇和读者过去储存的知识结合起来,相互作用、相互验证,从而对语篇做出智能分析和认知推理,构建意义,深化理解,这就是图式论对语篇理解的作用。学生如果未具备有关的图式知识,或者缺乏调动图式的能力,无法将文章中的信息和大脑中的知识联系起来,于是出现了读后不知所云的现象。图式理论认为文章的内容也是构成文章难度的一大要素。
  3.思维能力欠缺
  阅读是一种思维活动,因此阅读能力是人的思维品质的反映;同时,良好的思维品质对阅读能力有积极的作用。现代教学观把教学分为三种水平:记忆水平;理解水平;思维水平,而思维能力培养被认为是智力发展的最高层次。但在目前外语阅读教学中,教师似乎只把教学重点放在记忆水平和理解水平上,往往注重词的认识,句子结构的理解。教师常存在这样的误区:语篇的含义像杯子里的水,学生的头脑则像个容器,语篇的含义可以直接倒入头脑里,学生则像海绵一样毫无保留地吸收语篇含义。在这种想法的支配下,讲解阅读文章的常见方法是,先讲解文章中的新词,然后提出长句、难句分析结构,最后翻译整篇文章。虽然学生理解了这篇文章的内容,但阅读能力并没有多大提高。其实文字意义并非被动地存在于文本中等待学生解码的语言符号,恰恰相反,文章的意义是在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的角度是主动的,他只有全神贯注,努力挖掘文本的含义,并运用头脑进行分析,融合,提取才能形成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可见思维能力在文章阅读中的重要性。
  
  二、 培养学生阅读篇章的深层理解力的方法
  
  学生深层理解能力的提高是一个艰难、缓慢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循序渐进,逐步培养。
  1.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在语篇理解中,想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不妨从选材、预读,讲解这三个方面入手。在选材上,可以特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社会风俗民情的文章。文章的阅读过程,就是对文化的了解过程。在预读环节,教师可以事先介绍一下与此文章相连的文化背景知识,以此激活学生头脑中的相关图式,既传授了文化,又有助于他们理解文章。在材料的阅读中,教师还应注重引导学生了解隐含在语言内部的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是非标准、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例如有一个关于询问身体的话题出现。A:Good morning. B: Good morning. A:You look the pale. What.s the matter? B:I.m feeling sick. A cold,maybe. Go and see the doctor. Drink more water and have a good rest.B: You are not my mother, are you?为什么对话中后者回答的语气是如此不礼貌呢?老师在对话中就可以抓住机会向学生解释,如果B也是中国人,说声谢谢就足够了。但B恰恰是个外国人,西方的文化取向是个体主义,强调自我和个人的成就,高度重视个人表现,对自己的事情负责。对A所表现的过度的关心不能理解,误认为这样的小事还关照我,是不是认为我的能力不够呢。这样适时的解释可以让学生就中西文化做对比,从而跨越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文化鸿沟。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指导阅读中,可采取多种方法,设置不同情境,使语言知识和学生的思维能力共同发展。
  (1) 在阅读前,可让学生就文章题目进行猜想预测。如给学生两分钟的时间,让他们写出与题目相关的信息,然后与同组的同学交换。这样的活动可以激活学生头脑中的相关图式,加强对背景知识的理解。
  (2)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善于抓住语篇的“扩点”进行补充及延伸;抓住“异点”进行联想;抓住“重点”进行概括性思维;抓住“疑点”进行评价性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借助文中“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想象力和扩散思维的能力等。
  (3) 在阅读后,教师可引导学生采取多种形式(如小组讨论、比赛等)就语篇内容总结,针对某一观点展开辩论,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敢于提出问题。
  (4) 在发展和提高学生创造思维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把思维品质、思维方法、思维心理(注意力、观察力、兴趣、情感、意志、自信心等)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抓住思维品质的三个特点――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集中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
  3.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提高阅读量
  阅读实践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提出,高中学生毕业前的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6万词以上,而真正能达到这一标准的学生寥寥无几。前面提到的图式理论强调了读者已有的知识在阅读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学生要通过多看、多读、多练积累了自身的知识,提高对阅读文章的背景知识的理解。
  课堂的教学时间是极其有限的,大量的阅读需要在课后展开。教师在课堂上应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策略的培训,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课后阅读指导。教师应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阅读的材料,帮助他们确定选材的难易度标准,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光有任务的布置是不够的,还要安排定期的检查,来确保课外阅读活动坚持。广泛的阅读,不仅有利于学生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开阔视野,开拓思路,还有利于学生了解英美民族的文化背景、生活、习俗、思维习惯及英语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英语运用能力。

标签:理解力 培养学生 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