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责任书 > 正文

大学生厌学心理【当代大学生厌学心理的分析及对策】

时间:2019-01-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校体制改革等影响,当代大学生中厌学的现象已较为普遍。本文从大学生个体自身的心理分析来探究其厌学心理的表现形式、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引起人们对大学生厌学问题的重视。
  【关键词】 大学生 厌学 心理分析
  
  厌学是指学生对于学习感到厌倦的心理现象,是学生对学校的学习生活不能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不满意、不愉快、厌烦学习生活的情绪体验,也称为学习倦怠。学生厌学现象在不同层次高校,不同年级的学生中普遍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而大学生作为具有较强自我意识的群体,其厌学现象更是格外值得关注。
  一、当代大学生厌学心理的表现形式
  当代大学生厌学心理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将其综合起来分析考虑可分为以下三种:
  (一)学习动力不足,价值目标短期化
  厌学的学生容易表现出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兴趣淡漠、不稳定,学习上缺乏自制力和顽强性,整个动力系统消沉,且没有活力。而现在的大学生又由于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且大都过于理想化、世俗化,在学习上不思进取,对知识文化的需求出现短期行为。
  (二)考试作弊严重,侥幸心理强
  当前社会上各种考试作弊的陋习已侵入到了大学的校园,使大学校园考试腐败之风日渐严重。由于大学生认识能力有限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部分学生开始对科学文化知识的价值甚至是考试的价值都产生了怀疑。平时不认真学习,考前存侥幸心理,考试作弊成风。
  (三)心智活动差
  厌学的学生会对大部分课程的课堂学习、课外实践和作业等都处于消极被动状态,且由于心智活动差,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都存在问题,使学习知识脱落,即使当时学懂的知识也不能巩固,更不能形成技能、技巧,这些都是厌学学生的显著表现。
  二、当代大学生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
  厌学有着复杂的心理机制,是主客观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本文主要讨论分析导致厌学的内部因素,即学生个体心理因素,因为内因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切入点。
  (一)认识水平及学习动力不足
  在校大学生很关心现在学习的东西将来是否有用,由于其认识思维判断能力不高,若当他们看到一些企业急功近利,高校普遍重视实践教学的时候,就会有轻视理论知识的想法,从而放松对纯理论的基础课的学习。他们易于受到某种现象的误导,导致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则随之减弱。
  (二)世界观不稳定,缺乏坚定信念
  由于某些错误的舆论导向,及大学生自身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不足,易使得尚未形成稳定的世界观的大学生去接受那些否定性的片面的信息,从而使他们对社会主义信息不足,没有形成科学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坚定的信念。而基于其政治上的飘忽不定,对未来的信心不足,从而使学习丧失了动力。
  (三)自信心不强,自我调控能力弱
  有些心理状况不好的大学生,由于对毕业后的理想憧憬与现实状况形成强烈的反差,则会对社会责任感茫然,对自我成才信心不足,对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有偏差,形成学习态度不端正,若不能及时进行调整则易走入心理误区,产生厌学心理。
  (四)自身缺乏成就动机
  大多数大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就会有强大的学习动力,能驱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在专业上达到一定的造诣。反之,有部分学生没有远大的愿望,缺乏学习的成就动机,觉得读书是件苦差事,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三、消除当代大学生厌学心理的对策
  同厌学的成因一样,消除大学生厌学心理的对策也分为外部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本文针对内部因素即对学生个体的相关对策进行分析概述。
  (一)激励动机,确立目标
  良好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一旦学生尝到学习的甜头,就会产生学习动机。学生辅导员或班主任应帮助有需要的学生确立适宜可行的目标,以目标来引导,让他们在由低到高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希望,认识自己的价值,同时提高学习动机。
  (二)激发学习兴趣
  可以通过努力培养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一策略进行的同时,教师可采用在教学过程中以情助学的教学方式, 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让学生体验到学有所用的乐趣, 当学生有了学习的乐趣后可以促使其进一步努力学习,激发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可以从根本上消除厌学的心理。
  (三)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大学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将进入大学视为人生理想的终点站而放弃追求,因而缺乏学习的内驱动力。实践证明,大学生成功、高效的学习都伴随着强烈的理想动机,理想层次越高,抱负越大,学习的内动力就越强。因此,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觉悟,树立远大理想,明确自己的使命,在一定程度上对消除学生的厌学心理起到促进作用。
  (四)增强自尊感及自我调控力
  情感是知识渗透的载体,可以通过教师对学生的爱以及促进同学之间的相互关爱来提高学生的自尊水平,以避免厌学情绪和行为的产生。同时在此基础上,教师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全面审视自己,敢于认可和肯定自己,给自己正确的定位,增强自身的自我调控能力,对厌学心理能够很好地控制。
  
  【参考文献】
  [1]刘建新.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M]. 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2]周蓓.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3]章东飞. 金融危机影响下大学生厌学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 教育探索,2009(9).

标签:厌学 对策 当代大学生 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