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致辞 > 正文

九成病人在等待移植供体中死亡_粪菌移植 供体

时间:2019-01-2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随着器官移植技术的发展,人体器官成为稀缺资源。与世界各国一样,器官来源紧缺也是制约我国器官移植发展的瓶颈。据统计,我国每年有150万人因末期器官功能衰竭需要移植,可只有约1万人能够完成器官移植,器官需求数量与供给数量的比例是150:1,而世界卫生组织所统计的全球平均数是20~30:1,美国是5:1,英国是3:1。
  器官供体奇缺制约器官移植
  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器官移植中心病房,42岁的杨光正在等待接受肝脏移植手术。他是肝炎引发的肝硬化,住院时直接进入重症监护病房,等待肝移植。然而,在漫长的两个月里,可供移植的肝脏始终找不到。
  杨光的老父亲急了,“扑通”一声就给医生跪下:“求求您,一定要救救他。”然而没有可移植肝脏,医生也无能为力。肝移植患者的治疗必须分秒必争,否则随时可能发生危险。幸运的是,医院最终找到了适合移植的肝脏,并成功施行了手术。但在等待的过程中,杨光脑部受损,至今没有恢复语言表达能力。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中国已成为数量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器官移植国,当前世界上所有的移植技术几乎都能在中国进行。据统计,我国肝脏移植手术成功率达到99%以上,移植受者的1年、5年、10年的生存率已经分别高达90%、80%和70%。通过器官移植,换一个健康的器官就能让生命延续。
  器官移植最缺的不是技术
  上世纪50年代起逐渐成熟、被称为“医学之巅”的器官移植技术,已成为众多终末期患者得以延续生命的最后企盼。“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仍是阻碍器官捐献的一只“拦路虎”。
  按照中国人的丧葬习惯,去世的人都要保持身体的完整性。即使捐献者同意,往往也会因家属反悔而难以实现捐献。在国外,遗体器官捐献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但在我国内地却行不通,原因是观念落后,宣传做得不够。
  一位从事器官捐献工作的专家表示,器官捐赠最大的障碍是传统观念的束缚,有时更大的压力是来自于亲人。说服患者家属捐献亲人的器官,很多人会认为是件残忍的事情,没法张口。
  有关专家认为,器官移植最缺的不是技术,而是捐献器官的观念和法律制度。思想观念的改变,必须辅以相关的制度来完善推进。没有充足的器官供体,再好的移植技术也是“空中楼阁”。
  随着我国死刑判决的逐渐减少,活体器官移植数量迅速增加。但活体器官移植本质上是用一个健康人的器官,挽救另一个病人的生命,使一个病人变成两个病人;而且受巨额经济利益的驱动,出现了许多非法买卖器官等恶性案件。为此,我国对活体器官移植采取严格控制的政策。
  专家指出,解决器官紧缺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符合国际伦理原则的人体器官捐献体系,扩大器官供给。
  尚无独立的器官捐献管理机构
  由于器官捐献要获得死者配偶、父母及子女的同意,现实中这些家属往往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路途遥远,致使捐献程序复杂化。而如果等待同意的时间过长,器官功能就会减损甚至不能使用。
  在我国,器官捐献体系建立还处在试点阶段。2007年5月,我国第一部关于器官移植的行政法规《人体器官移植条例》开始施行。对于中国的器官移植事业,《条例》的颁行无疑是一个里程碑式事件,但其并未能详述最为紧迫的器官捐献问题。
  捐献渠道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会让捐献的意愿无法实现,造成捐献中断,最终捐献无门,让器官移植者生还的希望落空。器官从捐献到移植成功,涉及捐献者、受者、移植医院、捐献者所在医院等多个环节,需要各部门通力配合,更需要法律层面的完善。
  为缓解我国人体器官来源的紧张局面,2010年3月,中国红十字会和卫生部联合启动全国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一般都设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负责器官捐献某一方面的工作。如美国有国家器官获取和移植网络、器官移植受者科学登记系统、器官资源共享网络。专家建议,我国应在国家层面设立人体器官捐献管理机构,在省级层面设立相应的机构,确保专人负责,从而推动我国的器官捐献工作顺利开展。
  (摘自《人民日报》)
  

标签:供体 在等待 移植 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