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分数线 > 正文

[浅谈课改的继承与创新]浅谈高效课改心得

时间:2019-01-1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课改进行的这几年,我们经过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总结,终于从当初的茫然失措到非情境不是课改的统一教学模式,发展到现在的百家争鸣。期间,我们经历了曲折的课改历程,可是正是这种宝贵的经历才使得我们一天天成长,一天天进步。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感悟,今天我就把自己在课改中的体会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关键词】课改 继承 创新
  一、继承精华
  课改刚开始时,我们很多人都视传统教法为洪水猛兽。其实不然,传统教法中有很多精华之处值得我们继承。就拿学生的分析能力来说吧,现在很多学生都存在只会做不会说的现象,别看他做对了,可他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做?这么做干什么?为什么学生会出现这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我想可能与我们的教学方法有关。我们在重视习惯、能力的同时却忽略了对学习方法和算理的理解,我们过于重视了情境的创设,却忘了数学虽然来源于生活,却不等同于生活。如果我们能把传统教学中对分析方法和算理的引导融入我们的课堂教学之中,相信这种不和谐的局面一定会有所改观,而学会学习对于学生的后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会让孩子受益无穷。
  如在教学《稍复杂的方程应用题》时,我要求学生先列等量关系式,再根据等量关系式列方程,不仅克服了学生对于找等量关系式的畏难心理,而且渗透了对应思想;平时评讲应用题时,注意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寻找相关条件,多找学生说说每步算式的意义,说说自己的列式理由,或者用线段图帮助分析……这些方法看似麻烦,但是学生一旦学会,才会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而这些都是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因此我们要正确的看待传统教学方法,继承精华,去其糟粕,以便让我们的教学之路走得更稳,更远。
  二、勇于创新
  (一)活用教材。
  创新,不是建空中楼阁,而是要建立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教材只是教师教学的一个凭借,往往其中呈现出的一些教学素材,不是很切合我们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时就需要我们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加工、改造,通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所谓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就是对教材要用活、用实。用活教材,体现在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比如调整教学顺序、精心设计对应习题……用实教材,就是使教材更加切合本地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比如改编例题……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学得主动、扎实,富有成效。
  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教材是推导出面积公式后出示红领巾的数据,学生计算。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他们的心理特点,我在教学时改变了例题的呈现方式,让学生独立思考红领巾的面积计算方法,然后让他们通过合作,动手测量等活动来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尤其在测量数据时想出了很多好办法,真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一改变不但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的,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改革教法。
  1.及时调整,变生成为契机。其实我们备课备得再详细,再全面,也只是一种预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都是教师在课前拟定的。往往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状况往往并不是我们预期想象的那样,有时甚至会偏离课前拟定的目标,只就需要教师捕捉生成,运用教育机智,让生成成为教学良机。
  2.舍得放手,让学生去探究。课标提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活动的机会,……”,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为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或为了拓展更多的题型,我们往往占用了本应属于学生的时间,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落实成为空话。怎么才能真正落实? 我认为必须改变以往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把科学课的探究过程引入到我们的数学课堂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操作、推理与交流等富有探索性和挑战性的活动过程,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把找出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尽可能留给学生。学生能说的,老师不说;学生能做的,老师不做。给学生提供一种环境、一种气氛,简单说就是等待和点拨。这样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有效的建构新知。其实,在新教材中,很少看到有结论性的东西出现,其目的就是希望我们在教学时要学会等待,学会放手,让学生自己在探索中去发现规律,在交流中得出结论,这正是课标所定义的数学的内涵所在。因此只要你相信孩子,舍得放手,给他们提供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你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感悟,在实施的过程中虽然感觉并不是那么完美,总会有一点缺憾,如规定时间内没完成教学任务,数学味太浓等等,但我想也许这就是课堂的美之所在。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在我们不断的实践、总结中,我们的课会越来越成熟,我们的课改之路将越走越宽阔。
  (作者单位:新郑市基础教育教研室)
  编辑/张俊英

标签:浅谈 课改 继承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