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化学 > 正文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开设情况调查

时间:2019-01-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在小学阶段开设《品德与社会》科,取代之前的《思想品德》科,是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尝试。如何应对改革与发展,搞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按照主题单元统整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综合性的特点与教师头脑中原有的分科课程的思想不协调,导致了教师依然强调知识体系完整性的问题。综合课程设置的初宗之一就是为了克服分科课程过分强调知识而忽视学生综合能力养成的弊端,而更加注重整合学科知识,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同时,《品德与社会》课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与传统的学科课程相比,社会课程弱化了知识的传授,而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观察社会的能力,更加重视教学的“生活意义”,也就是将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情景和社会环境作为教学的起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应该寻找一种更直观、更具体的教育形式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创设问题的真实情景,让学生在参与、体验的基础上感悟知识。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从某个意义上说,一些知识并不需要孩子们知道其来龙去脉,而只需知道有这样或那样一个事实就可以了,所以感性的认识远比理性的认识更能让他们“记住”某些知识。当然,任何教学活动都是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做支撑的。因此,教师可以采用以主题为中心进行单元教学设计的思路,在统整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从纵向设计教学。?
  
  二、 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教学的组织形式有三种,包括集体的、个人的及小组合作的。合作学习只是综合课程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并不是惟一的方式。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同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有一些内容是涉及地理、历史等知识层面的问题,对于这样的问题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没有必要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而那些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息息相关的内容,需要学生通过体验和探究,进而借助小组同学的力量汇集收集的资料,整理归纳出想要的结论,对于这样的学习内容,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合作学习不仅限于课堂上,也包括学生在课后根据教师布置的专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探究活动。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在合适的时机选择恰当的内容进行合作学习,只有这样的合作学习才能激发起学生真正的兴趣和学习的动机,也才能真正体现合作学习对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作用,进而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另外还应注意的是,教师在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防止合作学习随意性与形式化。?
  
  三、 发展非高密度、快节奏的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包含学习活动,有自己的进度。在其中,教师教学计划得以展开,学生自主活动得以进行,教师、学生的思维和教学内容不断碰撞,不断产生新的问题。这个进度既不是完全由教师预先设定,也不是学生自由取舍,而是教师在已有的教学经验、对教材的深入研读核对学生的准确的分析上的基础上,根据课堂诱发的学生思维状态进行适时调整的结果。不同的教学过程,其教学活动的节奏也不同。如同音乐的轻重缓急、绘画的浓淡疏密,不同节奏,也给教学过程赋予不同的效果。适宜的节奏,有助于激发学生情感,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发展。
  然而,在我国广大教师一度推崇“大容量、高密度”的教学。具备这种节奏的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步步紧逼、层层推进,容量大、密度高、负担重。师生高度紧张,咬紧牙关拼命追赶,无片刻闲暇,就像缺少变化的音乐,也像没有留白的字画,让人感觉紧张、压抑、疲倦。小学《品德与社会》科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创新的精神为目标,以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为主要特点,以学生自我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力求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达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实现激情与明理、导行的相互促进。所以,在《品德与社会》科的教学中,应强调学生体验。通过体验,帮助学生学习有关知识,领悟做人道理,选择行为方式,实现“自我教育”。“体验教育是最适宜的教育模式”。在笔者看来,这种观点尤其适用于《品德与社会》科。非高密度、快节奏的课堂教学,就是一种以学生的实际体验来调节进度的教学过程。?
  
  四、 重视教学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的积极作用?
  
  要加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关注作为整体的教学的实际运作,重视教学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的积极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他们的经验与体验,通过多种途径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
  1 挖掘教师自身资源?
  在课程资源普遍紧张的情况下,兼具条件性与素材性课程资源两种性质的“人”的要素,在整个课程资源特别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起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教师具有极大的智慧潜能,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巨大资源宝库。杜威在20世纪初就认识到了教师对课程的潜在贡献,他认为教师是尚未开发的巨大课程资源。?
  2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品德与社会》教材,是在原有课程(品德课和社会课)基础上做出的改革,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回归生活”。课程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与之相适应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在注重与学生生活的联系的同时,也要注重与社会发展变化的联系。教师应该根据社会、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做适当调整。《品德与社会》教材不是静态、封闭的文化载体,而是具有延展性,为开放地吸纳生活(包括学生的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最新信息、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留出了空间。
  
  3 充分发掘学生资源?
  《品德与社会》课程属于经验课程、活动课程之列,它的定位侧重于儿童发展的角度,立足于儿童在活动中获得经验和形成体验。让课程回归儿童的生活,使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这是它最重要的理念之一。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应着眼于儿童现实生活的整体性,从学生的生活原型出发,使知识、规范和技能重新融入学生生活之中,有机地整合为学习主题。力图使儿童感受到学习的“个人意义”,通过亲身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努力开辟一条通向学生生活的渠道,使他们在与生活的内在联系中获得整体发展,在活动中获得生成和发展。

标签:浅谈 品德 课程 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