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化学 > 正文

能源消费低碳化对我国就业的影响:低碳能源

时间:2019-01-2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关键词: 能源消费结构;创造性破坏效应;产业结构变动;就业;回归分析   摘 要: 在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下,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以及改变能源消费结构,势必引起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就业结构的变动。在新熊彼得理论的框架下,通过回归的方法分析我国能源消费低碳化对就业所产生的影响,对我国优化能源消费的过程中如何促进就业,避免失业的增加提出建议。
  中图分类号: F241.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2435(2012)01002005
  
  Impact of Low-Carbon Energy Consumption on Employment in China
  MAO Yanbing, XUE Wenjun (School of Economy,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China)
  Key words: 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 creative destructive effect; chang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s; employment; regression analysis
  Abstract: Under the strategy of environment-friend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aising the efficiency of energy and changes of 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 are bound to change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s and employment. In framework of Neo-Schumpeterian theory, with regression method, analyze the impact of energy consumption on employment, discuss how to promote employment in optimization of new energy and suggest constructive proposals to avoid the increase of unemployment.
  
  受资源禀赋的制约,我国能源消费以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为主,具有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高碳特征。我国经济选择低碳发展的道路,需要在降低高碳能源消耗的同时,逐步优化能源的消费结构。就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而言,能源消费的低碳化必然引起经济结构的调整,改变相应的就业结构。通过能源消费低碳化-经济结构调整-就业结构变动这样一个传导机制,研究经济低碳化对就业的影响,对于促进就业,协调发展、民生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熊彼得理论的框架下,通过回归分析,阐述能源消费总量及消费结构的变化所引起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并进一步造成劳动力市场结构的调整。总体上来讲,虽然以能源消费为核心的低碳化经济是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发展方向,但是,应当避免由于调整能源消费规模及结构所导致的失业的增加。
  一、 我国能源消费及就业现状
  比较各产业部门能源消费及吸纳就业的情况,可以看到我国目前能源消费水平之下的就业分布状况,分析能源消费低碳化发展对就业所产生的影响。
  1. 产业部门的能源消费状况
  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在工业化尚未完成的情况下,保持经济增长必然会加大对能源的消费需求并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我国的能源消费量从1978年的?5.7亿吨标准煤上升到2009年的?30.6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的消费量高达70%左右,而天然气、水电、核能、风电等清洁能源的消费量一直保持较低的水平(表1)。
  从产业部门大类的能源消费情况来看,我国能源消耗的主要部门是第二产业(占能源消耗的70%左右),其中,制造业的能源消费比重一直保持在50%以上的水平,近年来还出现了不断上升的趋势。而随着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的加速,住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加重了钢铁、煤炭、电力、机械这些高能耗、高排放部门发展,使得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部门能耗明显上升。相比之下,第一产业基本保持在3%水平并且能源消耗比例有所降低。另外,随着城市化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能源消费比重也呈现出10%以上的较高水平,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对高碳工业的增长也起到拉动作用。因此,高碳能源消耗在我国目前的产业部门中占据主导地位,产业结构呈现出显著的高碳特征。
  2. 就业在产业部门间的分布情况
  总体上看,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提高了就业整体水平。随着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演进,就业也逐渐从农业向工业及服务业转移,就业结构的变动与经济结构的变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图1 按三次产业分就业构成
  图1表明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就业人口在产业部门的分布情况。随着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转移,农业就业数量明显下降,吸纳就业的比例由改革初期的70%下降到了2009年的38%左右。第三产业的就业数量和就业弹性都呈现出上升的趋势,正逐渐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部门,从1994年起,第三产业就业开始超过第二产业,目前已经上升到了34%左右,随着城市化速度的不断加快,服务业的扩张所创造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并且存在进一步发展和吸纳就业的巨大潜力。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也存在明显的变动,逐步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传统服务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升级。商业零售、餐饮服务、家政服务等传统服务业部门具有较强的吸纳就业能力,但是,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金融保险、文化产业、科研、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行业对劳动者素质和学历要求较高,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容易对一般劳动者产生排挤效应。
  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口保持了比较平稳的发展,总体上进入了一个就业稳定时期,就业容量保持在每年22%左右的水平。随着制造业中生产和产品的技术含量、资本含量不断增加,尤其是以新兴技术为主导的工业部门对劳动力的技能要求不断提高,造成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弹性下降,但就业人口的绝对数量不断增加。自2005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呈现出重工业化的特征,工业部门的就业比重也出现回升的趋势。工业增长对服务业的带动和劳动就业总规模的扩大也起到重要作用,能源、钢铁、汽车、建筑、家电、纺织、食品加工等行业的劳动力数量不断增加。就各行业城镇就业人数而言,2009年底,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水生产业、建筑业及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等工业性服务部门的就业比重高达49%。在工业化完成之前,第二产业依然是我国吸纳就业及带动就业的主要部门。
  从以上的分析看出,工业部门,尤其是能源消费比重较大的部门仍然是我国吸纳就业的主要部门。从三大产业部门在能源消费及吸纳就业的角度来看,农业产业的能源消费及污染物排放相对较低,但就业数量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工业部门仍然是我国经济增长和吸纳就业的主要部门,而该部门是能源消耗及污染排放较为严重的部门;服务业也具有低能耗低污染的特点,而且是吸纳就业的主要部门。
  
  二、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影响
  
  产业结构变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本质是对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Aghion P和 Howitt P建立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将熊彼得主义的“创造性破坏”思想和Pissarides的搜寻-匹配模型结合在一起,对失业率增加的原因进行了阐述。在Aghion-Howitt 模型看来,产业结构变动内在因素主要是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意味着科技进步改造或淘汰传统产业,创造新的产业,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会产生“创造性破坏”效应[1]。技术进步推动的经济较快增长,必然会造成新的产业部门产生和发展,同时会破坏掉一部分传统的产业部门,这必将导致劳动力要素在产业部门之间的转移和重新配置。但是,产业结构的这种变化不会在经济的各个部门同时发生;在同一产业内部,技术进步也会提高该部门的生产效率,从而造成对劳动力的排挤。加上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的搜寻和匹配行为,失业率水平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工作岗位的多少,还取决于职位和职业搜寻者的匹配效率。当劳动力资源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动进行重新配置时,会出现空位与失业并存的局面,从而造成失业的增加以及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在产业结构变动中,劳动者最直接的失业威胁主要来自衰退产业,如果由于市场、技术、成本、资源、环境、政策等原因使一些产业的增长率甚至绝对量持续下降时,部分劳动力会面临失业和再就业的局面。另外新兴产业部门对于工人的技能、年龄等条件具有较高的要求,求职者或再就业人员自身条件与新兴产业要求的不匹配会进一步造成就业困难。由于“创造性破坏”效应的存在,经济结构的变化会导致劳动力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的失衡,而由于受到劳动者技术水平、年龄、性别、地域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劳动力供给结构的调整具有较大的滞后性,从而增加了结构性失业的强度和持久度。
  Pissarides关于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影响还存在着所谓的“资本化效应”[2],即技术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会提高企业创造新的工作岗位的回报率的提高,随着新兴产业部门的大量出现以及投资回报率,更多的投资者投资于新的产业部门,从而促使就业岗位不断增加,从最终会降低失业率,提高社会的整体就业水平。
  能源消费变动对于经济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能源部门的产生和发展,二是传统产业部门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变和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要实现能源消费的低碳发展,技术创新是关键,因为能源效率的提高,低碳新能源的开发,化石能源的低碳化都依赖于技术创新。而新技术和新行业的发展,不但需要大量的资金,还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3]。我国目前尚未完成工业化的情况下,资本积累水平和劳动力的技术含量还比较低,高碳生产在工业基础设施、技术水平等方面存在的“锁定效应”比较明显。对高能耗产业部门的低碳化改造可能会导致就业的“创造性破坏效应”。
  另外,由于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生产成本会降低,生产的规模会随之扩大,对于就业的需求就会不断增加;风能、水能、太阳能、核能等新兴能源部门的推广和发展,会催生新的产业部门并创造出大量就业岗位以及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从而提高社会就业的总体水平。这往往被看作是低碳发展对就业产生的“收入效应”,同时也符合内生增长理论的“资本化效应”。
  
  三、能源消费低碳化对就业的影响
  
  能源消费低碳化要求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同时,更多的强调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和优化能源的消费结构。在经济发展模式和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低碳约束将制约经济发展方向的选择,限制经济发展的速度。而在保持现有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不变甚至更优的条件下,通过改善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等措施可以实现碳排放总量和单位排放量的减少[4]。因此,能源消费低碳化发展对于就业的影响一般会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及需求结构变动等机制发挥作用。
  就业在本质上是资本、劳动力、技术、能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在生产中的投入。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投入要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随着生产技术和生产条件的变化,生产投入要素之间往往存在相互替代的关系,同样,能源和劳动力这一非能源要素之间也存在替代关系。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变将引发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调整,导致劳动力在不同行业和地区之间的重新分配,一些传统就业岗位可能会被淘汰,而另一些更加“绿色”的就业岗位将会诞生。由能源结构调整拉动的产业结构调整所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结构的调整,对求职者的技能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要求,所以,能源消费结构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将给劳动力市场带来新的变化。
  为说明我国能源结构变动对劳动力市场结构产生的影响,我们建立回归模型分别对三个产业能源消费结构[注:考虑到细分行业就业比例数据的可得性及分析的重点,本文只对三大产业结构变动进行分析。]的变动对就业的影响进行分析:
  ?EnSit=βi0+βi1EmSit+εit? (1)
  其中,?Ens?是就业结构,
  ?EmS?为能源消费结构,?ε?为模型估计残差,行业?i?分别取1、2、3,代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模型的时间?t?的跨度为1994―2008年。分析结果如表2:
  1)从表2中可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能源消耗结构的变动对就业的影响比较明显。其中,当第一产业能源消耗比率降低1%时,第一产业的就业比率会下降?3.03%左右;第二产业能源消费比率降低1%时,第二产业就业比率会下降?1.64%。这表明能源消费低碳化对于就业的变动会产生较大的作用,会直接导致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数量及结构的变动。
  2)第三产业的能源消费结构变动对就业的影响不显著,这说明第三产业就业率的提高不是以提高能源消费变动为代价的。从这个角度而言,第三产业本身具有明显的低碳特点。其发展的本质是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的结合。
  农业和服务业的能源消耗及碳排放相对较低,工业属于高能耗、高排放行业。而就业大部分都集中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不同部门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会对就业产生不同的效应。降低第二产业的能源消费量,会导致就业的下降,适度增加农业部门的能源消费会促进就业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是低能耗、高就业部门,对就业的促进作用非常显著。但是,第三产业内部存在着明显的分化,金融服务、信息咨询、传媒出版、网络服务等技术知识型的现代服务业部门能够创造出大量的就业岗位,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也较低,但是这些部门对劳动者技能要求特别高,在我国目前劳动者受教育程度和专业技能培训不均衡的情况下,对于大量低学历、低技术的劳动者就业是非常不利的,他们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能源使用相对较高部门。实现低能耗、低污染的跨越式发展,要根据每个产业部门各自的能源消耗及就业特点,合理的采取能源结构的调整措施,在节能减排和能源更新的过程中,保证就业的稳步增长。
  
  四、政策建议
  能源消费对于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我国这样的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在产业结构升级和能源消费的战略选择及政策安排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经济发展对就业的收入效应,避免能源消耗的变动对劳动力的替代所产生的创造性破坏效应和结构性失业的增加。
  第一,优化产业结构及其能源消费。三个产业的能源消费低碳化不是孤立的,是以生产性服务业为纽带,在产业联动的过程中,实现低碳化及就业机会的增加[5]。目前,工业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柱性产业,短期内难以扭转能源高消耗的局面,需要通过能源使用效率的不断提高,降低生产成本,扩大生产规模,并带动相关产业及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从而扩大就业规模,增加就业数量。与能源、资本密集的制造业相比,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具有低能耗、低排放,就业容量大等特点。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实现能源消费优化与就业增加的双重目标。加大对农业的投入,适度提高农业生产部门的能源消费水平,有利于农业就业的增加。同时,促进低碳农业及生态农业的发展,改善农村的用电、水利等基础设施,减少能源消耗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扩大农业生产,缓解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的困难。
  第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在不断提高高碳能源使用效率的基础之上,加快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及应用,改善目前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
  第三,促进技术进步,加大对技术的投入。无论是能源效率的提高,还是新能源、新材料的研发,都离不开技术进步。在我国目前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技术锁定效应明显的情况下,开发和应用新技术需要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应当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等方面的作用,加大对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投入,使经济增长和就业受益于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成本下降、规模扩大效应。
  第四,提高教育和人力资本水平。新技术和新行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而我国教育水平,尤其是职业教育还相对落后。教育的落后一方面导致技术型人才的缺乏,使劳动者技能难以适应产业结构的升级;另一方面,低技能和低素质阻碍了劳动者在产业及地区间的流动和就业,是造成结构性失业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不断扩大教育资源的规模,建立多元化和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加强职业技能教育,促进人力资本的水平提高。
  第五,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现行的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产业政策及劳动用工制度等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劳动力在产业和地区之间的流动缺乏灵活有效的调节机制,市场信息的不充分,加剧了劳动力供需之间的矛盾。要降低结构性失业的影响,需要加快劳动力市场的改革,推动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进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信息服务的规模和质量,强化劳动力供需之间的匹配效率,提高就业水平。
  
  参考文献:
  [1] Aghion P,Howitt P.Endogenous growth theory[M].Cambridge:MIT Press,1998.
  [2] Pissarides,Christopher A. Equilibrium Unemployment Theory[M].2th ed. Cambridge: The MIT Press,2000.
  [3] 潘家华,郑艳,张安华,柯水发,低碳发展对中国就业影响的初步研究[EB/OL].(2009-12-11)[2011-11-07].https:∥www.省略/international/txt/2009-12/11/content_19050870.htm.
  [4] 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牛文元.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14-19.
  [5] 李启平.经济低碳化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及政策因应[J].改革,2010,(1):39-44.
  责任编辑:陆广品?

标签:碳化 能源消费 就业 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