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历史 > 正文

弥勒信仰【略论弥勒信仰的解脱观】

时间:2019-01-2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作者简介:尹松青(1984-),男,汉族,湖南邵阳人,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09级宗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周湘雁翔(1987―),男,汉,湖南长沙人,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宗教哲学与佛教研究。
  
  
   摘 要:弥勒信仰起源于印度,两晋时期传入中国,南北朝时期达到高峰,隋唐时期逐步衰落,近代因为人间佛教而被重新提倡。弥勒信仰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兜率净土信仰,一是人间净土信仰。弥勒信仰的解脱观具有三个特性:层次性、安乐性和人间性。
   关键词:弥勒信仰;兜率天;人间净土;解脱
   净土信仰在修行中以普被三根而闻名,现今一般讲到净土,大多数人都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弥陀信仰。实不知,净土法门种类颇多,弥勒信仰即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弥勒,菩萨之姓,梵文Maitreya①,华文译为慈氏;其名阿逸多,译为无能胜,最殊胜的意思。生于南天竺波罗捺国大婆罗门之家,父亲修梵摩,母亲梵摩越。出家后从释迦学道,为佛所授记,先佛涅?,现居于兜率天内院,以菩萨身说法,将来必定成佛,故又称“一生补处菩萨”,或“弥勒佛”。
   一. 弥勒信仰解脱观
   弥勒信仰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弥勒证得菩萨果位后,先于释迦牟尼入灭,上生兜率天为天人说法,此或可称为兜率净土信仰;一是弥勒下生人间净土成佛,度化众生,此可称为人间净土信仰。
   (一) 兜率净土信仰
   兜率天,为欲界第四天,分内外二院,外院为天人所居,内院为补处菩萨说法处,现为弥勒净土。关于兜率天净土的描述,可见于《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它由五百万亿修甚深檀波罗蜜的天子以天福力造作宫殿,以宝冠造园林、化生天女,园中时时演奏各种说法之音。其景极其庄严,与现实人间形成强烈对比。
   就上生兜率净土,闻佛讲经的因缘或者方式而言,经中有着详细的记载。其一,作观想。“佛告优波离。若有比丘及一切大众。不厌生死乐生天者。爱敬无上菩提心者。欲为弥勒作弟子者。当作是观。”②其所观正是兜率净土的种种庄严,思维种种妙乐。其二,持戒、修善行。欲生兜率天着,应“持五戒、八斋、具足戒,身心精进,不求断结,修十善法”。③其三,做功德,如经载欲往生者,应“精勤修诸功德、威仪、不缺扫塔涂地。以众名香妙花供养,行众三昧,深入正受,读诵经典。”④其四,行诸净业。“如是等众生若净诸业行六事法。必定无疑当得生于兜率天上值遇弥勒。”⑤其五,闻名礼拜、忏悔。如“若有得闻弥勒菩萨摩诃萨名者。闻已欢喜恭敬礼拜。此人命终如弹指顷即得往生。” ⑥“闻是菩萨大悲名字。五体投地诚心忏悔。是诸恶业速得清净。”⑦其六,称念佛名。经载佛弟子“应当系念、念佛形像、称弥勒名”,⑧“若一念顷称弥勒名。此人除却千二百劫生死之罪。”⑨
   佛弟子通过上述经中所说的种种修持方式,临命终都将得到弥勒的亲自接引,上生到兜率净土。上生至兜率天后,听“昼夜六时常说不退转地法轮之行。经一时中成就五百亿天子。令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⑩或者,“值遇弥勒,亦随弥勒下阎浮提,第一闻法于未来世,值遇贤劫一切诸佛,于星宿劫亦得值遇诸佛世尊,于诸佛前受菩提记。”总的来说,上生兜率净土后,一部分人闻佛法后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进入解脱。
   (二) 人间净土信仰
   弥勒下生人间约在“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大概是释迦牟尼灭度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此时,阎浮提地势平坦,花草树木遍地,物产丰富,城池以各种宝物装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民福德具足,仅有饮食、便利、衰老三病。 弥勒降生于城中的大婆罗门家,生时具足三十二相、八十中好,与释迦牟尼无二。其后弥勒观世人沉沦生死,遂修无常观于龙华树下,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经中描述,能生在此方世界的人,是因为前世种下了种种善根,鸠摩罗什译的《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载曰:“是诸人等或以读诵分别决定修妒路、毗尼、阿毗昙藏,修诸功德来至我所。或以衣食施人持戒智慧,修此功德来至我所。或以幡盖华香供养于佛,修此功德来至我所。或以布施持斋修习慈心,行此功德来至我所。或为苦恼众生令其得乐,修此功德来至我所。或以持戒、忍辱修清净慈,以此功德来至我所。或以施僧常食斋讲设会供养饭食,修此功德来至我所。或以持戒、多闻、修行禅定无漏智慧,以此功德来至我所。或以起塔供养舍利,以此功德来至我所。”
   既然得甚深因缘值遇弥勒,故需把握机会,修种种梵行,以证解脱之道。经中载弥勒佛对众人的教诫,“汝等既得人身值遇好时,不应竟夜眠睡覆心。汝等若立若坐常勤精进正念,谛观五阴无常、苦、空、无我。汝等勿为放逸不行佛教,若起恶业后必致悔。”
   为度众生,弥勒广说四谛十二因缘,《佛说弥勒大成佛经》载:“佛于此座转正法轮,谓是苦苦圣谛,谓是集集圣谛,谓是灭灭圣谛,谓是道道圣谛,并为演说三十七品助菩提法,亦为宣说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等”,听闻者同时得涅?道。
   最终,弥勒下生人间净土,于初会说法,九十六亿人证得阿罗汉果。第二会说法,九十四亿人证得阿罗汉果;第三会说法,九十二亿人证得阿罗汉果。且“弥勒佛住世六万岁,怜愍众生令得法眼,灭度之后法住于世亦六万岁”。
   三. 弥勒信仰解脱观的特点 正如前面所描述的弥勒信仰解脱观,从其内容来看,至少包含以下三个特质:解脱的层次性,安乐性和人间性。 --!>
   就解脱的层次性而言,弥勒信仰本身就由两部分构成:兜率净土和人间净土。因为弥勒是未来佛,当释迦牟尼入灭后此方娑婆世界存在一个无佛的真空状态,而如果想要值遇弥勒,求得解脱,其一,众生需持戒、行十善等,以往生兜率天,听闻佛法,证得解脱。其二,可以广种善因,常行善事,在此欲界生死轮回,直到弥勒将来下生人间净土,在龙华树下宣扬四谛十二因缘,以进入解脱道。
   就安乐性来说。释迦牟尼当时所教化的娑婆世界,众生乐在生死,刚强难化,所以释迦牟尼广用布施之法,如《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中释迦牟尼对阿难说:“我本求佛道时勤苦无数,乃得无上正真之道,其事非一”。而弥勒所行之教化法,则是安乐之道。释迦牟尼对比前者强调,“弥勒菩萨本求道时,不持耳、鼻、头、目、手、足、身命、珍宝、城邑、妻子及以国土布施与人,以成佛道,但以善权方便安乐之行,得致无上正真之道。”可以说,弥勒信仰的解脱道不在于“脱苦”而在于“入乐”,是一种对幸福快乐的追求。
   就解脱的人间性而言,印顺导师有个简练的概括:“求生兜率净土,目的在于亲近弥勒,将来好随同弥勒一同来净化的人间,以达到善根的成熟与解脱。”可以说,弥勒信仰的解脱,是以人间解脱为最终归依处。这使得弥勒信仰带有较强的入世性,强调对现实人间的建设,实现人间净土,为弥勒将来下生做准备。这也成为了近代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及当今主流的人间佛教思想的重要理论根源。
   总的来说,弥勒信仰作为净土法门的一种,有过辉煌,也有个衰落,直到近代才得重新提倡。值得肯定的是,弥勒信仰是释迦牟尼所宣说的八万四千解脱法门中最注重现实世界的一种,它对现代社会的意义重大,使得解脱的人间性和超越性得到了完美的结合。(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大正藏[M]。
  [2] 印顺,《净土学论集》,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版。
  [3] 王惠民,《弥勒信仰起源的史学考察》[C],炳灵寺石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4] 张文良,《弥勒净土与弥陀净土》[J],五台山研究,1994年第2期。
  [5] 赵锭华,王月清,《弥勒夕阳与人间佛教》[J],阅江学刊,2009年第1期。
  [6] 刘永霞,《中国弥勒信仰探因》[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注解
  ① 现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弥勒”应翻译自吐火罗语Metrak,而非一般人所认为的梵语。
  ② 大正藏, T14, no. 452, p. 419, c5-7。
  ③ 大正藏, T14, no. 452, p. 419, c7-9。
  ④ 大正藏, T14, no. 452, p. 420, a10-12。
  ⑤ 大正藏, T14, no. 452, p. 420, a24-26。
  ⑥ 大正藏A, T14, no. 452, p. 420, b2-4。
  ⑦ 大正藏, T14, no. 452, p. 420, b6-9。
  ⑧ 大正藏, T14, no. 452, p. 420, a14。
  ⑨ 大正藏, T14, no. 452, p. 420, b26-27。
  ⑩ 大正藏, T14, no. 452, p. 420, a3-6。
   大正藏, T14, no. 452, p. 420, a26-29。
   大正藏, T14, no. 454, p. 424, c25-p. 425, a8。
   大正藏, T14, no. 454, p. 425, b21-25。
   大正藏, T14, no. 456, p. 431, b19-25。
   大正藏, T14, no. 454, p. 425, c18-20。
   大正藏, T12, no. 349, p. 188, b20-21。
   大正藏, T12, no. 349, p. 188, c19-22。
   大正藏, T12, no. 349, p. 188, c29-p. 189, a3。
   印顺,《净土学论集》,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版。 --!>

标签:略论 弥勒 解脱 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