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生物 > 正文

数学课堂情境设计的误区解读:课堂情境创设的误区

时间:2019-01-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新课程强调“学习有用的数学”,强调“让学生联系丰富多彩的生活来学习数学”.生活化与情境创设已经成为广大数学教师追求的新宠.可是走进时下不少新潮得光怪陆离的数学课堂,笔者蓦然发现,大量课堂的情境已经异化成为“漂亮的花瓶”.对课堂教学而言,有些情境不但不利于学生学习,反而与课时目标“南辕北辙”.笔者在此作些分析与探讨.?
  一、关注成本:忌繁杂冗长,宜简洁明快?
  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二元一次方程”中,有这样一段引入:“邮票既是一种邮资凭证,又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收藏品,方寸之间记录着祖国发展的历史足迹,展示了美丽山河和多彩风情,给人以丰富的知识和美的享受,陶冶人们的精神世界.”笔者初次拿到书本的时候,也觉得很奇怪: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啊?接着往下看,题目写道:接着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小红到邮局寄挂号信,需要邮资3元8角.小红有票额为6角和8角的邮票若干张.问各需多少张这两种面额的邮票?此时我才明白情境创设的目的.?
  问题情境要尽快与数学问题挂钩,不要让人雾里看花.更何况,如果对无关信息作过多介绍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导致课堂失控.?
  上例的教学有个教师采用多媒体播放了动人的邮票画面,学生目光注视,为之心动的时刻,就有一个爱集邮的学生就忍不住大叫起来:老师,您有没有“十大元帅”的邮票呀?另一个学生则天真地说:老师,邮票有什么用呀?原来现在的孩子很少接触邮票了,不知道邮票作用的也不在少数.如此导入,实在是弄巧成拙,得不偿失.?
  “简洁明快”是对情境设置的基本要求.?
  例如,在讲“乘方的意义”时,笔者出示一张白张,说谁有办法,能把他对折三十二次,纸张厚度就可以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不信你可以用计算器计算一下厚度.有同学就马上开始用计算器做乘法运算了――得出一个大数,确实超过珠峰高度.这时教师又让学生把刚才这个算式写到纸上,有些机械的学生开始死死地写连乘,有的则利用小学学过平方与立方的基础写出了2的32次幂的表示法,我又因利施导地让学生说说这个2表示什么,32又表示什么,学生马上理解了底数与指数等概念.如此情境设置直接指向教学任务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可谓快刀斩乱麻,干净利索!?
  二、关注难度:忌“一军将死”,宜“拾级缓行”?
  尽管有些数学教师喜欢关注课堂实效,十分注重数学本体问题的解决,但是在学生基础与问题难度之间总是喜欢来个“当头一棒”,以显示其高明.?
  例如,在讲“轴对称变换”时,有位教师娓娓道来:古罗马有位将军,他的马站在这里,一会儿,它要到河边饮水(画了一条河),又要到另一个营地去(画上位置),请问他应该如何走最近呢?学生首先是伸长了耳朵听故事,但马上又皱紧了眉头,因为他们实在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是教师启发,你们知道平面镜的原理吗?有学生说:我知道人可以在镜子中成像……于是这节课变得无法收场.?
  我们常常说,要让学生“跳一跳而摘到果子”,究其实,教学的落点应该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上例中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了解,就草率地引入了饮马的情境,可谓“当头一棒”,也许他还会怪学生不来钻他的套子呢?可见这位教师在教学观念上还是比较传统的,导致课堂失控.?
  其实智慧的数学教师完全可以在此设一个局,所谓“预存”――同样是本课教学,笔者也是利用了类似场景,但是新课引例出现后,笔者就来了个欲言又止.把学生吸引过来后,我就带领他们开始了相关数学知识的探究,并且在快下课时通过线段知识的铺垫,让学生思考得到了利用对称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原理,问题就顺理成章解决了.?
  三、关注真实:忌“不着边际”,宜“逼近生活”?
  情境创设应符合客观现实,不能为教学的需要而“假造”.?
  例如,在讲“一次函数”时,为了创设情境,有的教师这样说:《开心辞典》节目吸引了全国亿万人的眼球,小明想给主持人――敬爱的佳明叔叔写封感谢信,表达一个中学生对电视工作者的感谢,需要什么啊?生:“需要信笺和一个信封”、“需要邮递员的辛勤劳动”、“需要一家邮局”.由于学生始终不进入到教者事先预设的答案,最后教者只好公布所谓的正确答案“寄信要邮票”.学生恍然大悟……绕了一圈,才要到了目标,这样绕圈子的情境实在多余而繁杂,也许我们教师还津津乐道于打着“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幌子来挤占学生的数学思考时间,而且还是一种编造的假情境,且不说作为一档成人节目,中学生有几个知道男主持人的,就说收信的情境已经够老一套的了.事后就有学生说,现在谁还写信呀?所以教师务必真实地创设情境,千万不能太牵强!?
  “生活才是创作的源泉”.真正的素材往往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好的情境往往会给人一丝真实感和亲切感,从而引发探究兴趣.?
  例如,在讲“同类项合并”时,笔者出示了这样一个情境:小陈家要搬新房了,可是厨房还没有装修,于是小陈的爸爸买来了瓷砖铺设地面,请你根据图中数据求出他们家厨房的面积.(如下图)?
  ?
  爱家是每一个中学生共同的情感,家的温馨感带来探究的幸福感,同学们很快拿起笔尝试,大家把整个图形分成了几个区域,并马上得出了答案是21ab,很快理解了同类项合并的基本原理.?
  四、关注理性:忌生硬套用,宜眷注实效?
  例如,在讲“等腰梯形”时,有位教师先用课件播放“一辆汽车由于碰撞导致‘挡风玻璃’碎掉”的生活场景,并启发提问:“同学们,‘挡风玻璃’碎掉了,你觉得该怎么办呢?”有学生回答“换一辆汽车”,也有学生回答“换一块玻璃”.随后,教师继续追问:“那么,换玻璃需要考虑什么呢?”因该课所在单元为四边形,所以,不少学生已经洞察了教师设问的意图,纷纷回答:“要考虑四边形的面积”.由此,教师谈话揭题:“因为‘挡风玻璃’形状是‘梯形’,所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等腰梯形的性质’”.?
  这个情境设置“着眼生活现象”的资源意识是显而易见的.但细一回味,这个情境“有悖常理”:(1)车玻璃是一种特殊的图形,不是绝对的梯形;(2)“汽车玻璃”的特殊性,决定了生活现实中的“汽车玻璃”往往是现成的,只需根据型号置换即可没必要探究其形状.不难发现,此类“情境”关注生活,却又违背生活,容易产生误导.?
  情境创设主要反映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但我们所创设的情境并不都等于生活中的真情实景.它还可以是与相关学科联系的素材,如乘方的概念可借生物细胞的分裂来说明;反比例函数从物理公式I=UR的研究中引入,再如分式的引入可以从分数引入,难道只有以单纯社会生活来诠释才显得贴近生活、靠近应用而激发兴趣吗?而事实上,很多所谓的生活素材本身就不是数学模型,生硬套用,只能失去实效性而毫无价值.相反,只要是学生感兴趣而又体现数学本来意义的都是好材料,是值得利用的.?
  五、关注情感:忌外在叠加,宜水乳交融?
  例如,在讲“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时,有的教师热情开课:“小朋友们,今天齐天大圣要和大家一起学习,大家欢迎吗?”于是,学习兴趣霎时提了起来.那么,“孙悟空”怎样陪伴学生学习呢?教学过程如下展开:先是动画跳出一个孙悟空,让学生为之心动,以为这节课可以看到精彩的表演了,可是紧接着是“孙悟空flash动画+复习旧知”,再是“孙悟空动画+例题分析”,学生开始觉得看戏没有希望了,再接着是“孙悟空+巩固练习”,最后是“孙悟空头像+作业布置”.学生才知道被老师“骗”了.?
  静心反思,课始的“泼墨”过于重了些,致使学生对“孙悟空”产生了很大的期望,不少孩子满心希望的是看到精彩的动画,导致了兴奋点的转移,而屏幕上简单附着学生喜欢的“孙悟空”形像,虽然也能在某种程度上活跃气氛,但极易干扰学生的学习视线,影响学生的数学思维,削弱学生的探究意志――这个动画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爱捣乱的孩子,让大家无心学习.笔者以为,把“课外元素”简单叠加于“数学课堂”而形成的情境,对于学生有效学习行为形成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同样是为了激发课堂兴趣,下面这位教师的做法就值得学习.?
  师:我们来做个数游戏,好吗??
  生:好!?
  师:你脑中想一个数,乘以2后加上12,再把结果乘以5减去60,将最后的结果告诉我,我能在1秒钟内说出你想的那个数.(老师故作玄虚,有学生说老师吹牛)?
  事先学生感到十分好奇,但事后他们又感到十分的震惊,认为老师是多么的高明,而当老师将代数式(2n+12)×5-60化简得到10n时,学生才如梦初醒,同时也认识到把代数式化简后求值是多么神奇!这种设计下,学生兴趣盎然,对化简求值这块机械操练的内容也多了几分好奇与兴趣.由此可见,课堂兴趣的调动应该建立在情境和数学知识紧密结合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数学探究本身欲罢不能,而不是简单叠加,只图其趣,不究其实.?
  六、关注诚信:忌“过河拆桥”,宜人格引领?
  有些教师奇怪,难道教师也会骗人不成?现实中,我们往往高举“好好做人”的大旗而给学生以“功利至上,信义可丢”的“示范教育”.?
  例如,在讲“方位角”时,有的教师激情创设“旅游”情境:“告诉同学们一条好消息,下周学校将组织学生去‘柯岩’春游!”话音未落,欢呼声响成一片.接着,教师以“怎么去‘游玩和如何找到地图上的地理位置开展教学……课堂进展十分顺利,学生答得也非常积极,可见“春游”还是一味很好的开胃药.但是下课时,学生马上来问老师什么时候去呀?带什么东西呀之类话题,教师只能笑笑说,那是为了上课跟大家玩玩的,就不要当真了.一旦“谎言”戳穿,学生便会对教师本身以及今后的数学情境产生信任危机.所以说,此类情境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总之,只要教师能理解学生,吃透教材,以“激发兴趣”为起点,以“引发知识”为准则、以“激活思考”为焦点,精心选择合理的情境素材,精巧设计恰当的情境过程,智慧把控可行的情境走向,少一点功利心,多一份责任感,必定能使初中数学课的情境设计“洗尽铅华”而找到数学教学的本真.
  

标签:情境 误区 解读 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