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体育 > 正文

对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人才培养模式

时间:2019-01-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随着软件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软件产业已经成为关系到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战略性产业之一,近年来,尽管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较之国外先进的软件企业相比,中国的软件企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难以进入国际市场等问题一直困绕着我们,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才因素则是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目前我国各类院校每年都有软件专业的大学生走上社会,但这些毕业生中相当大部分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适应社会的变化。这就造成一方面企业找不到所需的IT人才,另一方面,许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局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下面从软件行业人才供需现状出发,分析造成这种矛盾的原因,进而探讨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
  
  一、软件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标准
  
  软件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而在我们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下,教育成品――毕业生又具备怎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呢?根据我国软件企业的规模比较小的特点,大部分企业的员工都在100人左右,员工在千人以上的企业很少,这样的企业群体确定我国的软件人才需求重点在于“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即不仅需具备一定的IT专业技术知识,而且还应掌握多种业务技能,具备处理各种较复杂的工作任务的能力等等。
  
  二、在现有软件人才培养模式下,毕业生的特点
  
  我们软件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严重的脱节,受传统学术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使得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非智力因素训练等方面存在安排不合理或者投入不足的问题,使得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需要适应的时间越来越长,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上处于劣势。
  1、传统的学术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利于培养实用型人才
  虽然我们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在形式上属于职业教育但在内容上却还延用传统学术型的教育模式,在课程设置上一味的强调要加强基础理论学习,而学生记了许多原理却设计不出具有一定市场价值的软件;学校不注重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而是为提高就业率,鼓励学生专升本,把本应重技能培训的职业教育当作一般本科教育的准备,失去了职业教育的特点。当然,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往往不具备竞争力。目前,我国软件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就反映出我们人才培养教育这一不合理的现象
  2、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安排不合理
  众所周知,印度的软件技术已经达到世界的先进水平,他们的软件人才在世界上也很受欢迎,这与印度职业教育的成功是分不开的。印度软件人才培养模式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先从实践开始,在实践过程中,如果学生遇到什么困难,再以问题为出发点去学习专业理论,从理论上寻找解决的办法。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实践的能力,而且还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的提高。而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几乎千篇一律的从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实践,理论与实践完全的脱节。
  3、教学中缺乏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意识的培养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个人独立完成的情况,体现个人的突出成绩,而很少给学生团队合作的机会,这样使学生缺乏团队协作的能力和意识,而合作的精神恰恰是企业进行项目研究与开发非常需要的。在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我们的软件高职学生与一般本科院校所培养的大学生一样,在自我认知、自我定位方面没有客观准确的认识;在职业准备期不能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在择业期缺少个性的科学的就业指导,注重强调知识理论,而忽视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软件专业毕业生还普遍存在两方面的欠缺,一是外语水平差,二是软件开发经验缺乏。这些都成为软件专业大学生就业无门的主要原因。
  
  三、关于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要解决软件人才市场供需矛盾,培养符合企业发展所需要的更具有实践动手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就业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1、调整课程设置
  目前软件人才市场现状已经证明,按照传统的一般本科院校重学术轻实践的的教学模式已经有失败的例子,河南有一家软件学院,软件测试专业上到第三、四学期就开不下去了,不得不转向开发,因为他们没有实践项目。即便是实力雄厚的华中科技大学,也同样缺少实践项目。缺少实践项目的带动同样出现在我们学校,虽然我们有软件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可以通过虚拟项目对学生进行职业训练,但与能够投入到市场实现社会价值的软件开发项目比较,还是属于纸上谈兵的阶段,而单纯的学术理论的灌输,对于培养复合型的实践性人才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借鉴印度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调整目前的课程设置变的非常有必要。对于三年制的软件高职业学生而言,建议采取理论学习与实训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打破以往前两年学生进行基础理论学习,后一年进行实训这种教学与实践相脱节教学模式,尝试让学生一边理论学习一边参加实训,参加企业实际项目的开发与研究的课程模式。
  2、加强学校教育与企业的密切联系,突出强调实践环节。
  学生实践的平台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大企业直接将自己的项目用于高校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上定向到相关的企业就业,可谓“来料加工”;第二种是社会培训机构,社会培训机构培训的都是公共课,培养出来的学生比较适合小企业,企业通过大量的面试,从中挑选适合的人才,可谓“看米下锅”;第三种就是高校自己建立实践基地。还是以我软件人才培养基地为例,2006年,我们精选10名优秀学生到微软公司实习,2007年再精选20名优秀学生到福州动漫企业学习开发动漫产品,而且从两家公司实习回来的这些学生在就业能力方面表现的非常出色,几乎百分百就业,这样的实践形式受到广大同学的欢迎和肯定。但是问题在于,能够与企业实现以上的合作模式的深度和广度都还远远不够,定向为企业提供大量学生参与到企业的软件项目开发上的固定实践基地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必须扩大、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把每个同学进入企业实习做为实践教学的一部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订单式培养模式
  所谓“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作为培养方的职业学校与作为用人方的企事业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协议,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实习,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培养与就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质上就是通过校企双方签订合作“订单”的形式,构建起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互联关系,解决学生在校学习的职业针对性问题、技术应用性问题以及就业问题。北大方正软件学院与方正国际软件系统有限公司订单式培养项目合作就属于这一类,该教育模式以对日软件开发和外包工程师为培养目标,学生主要学习日语和软件开发技术,合格的毕业生全部进入方正国际公司就业。订单式培养模式更加明确了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如北大方正软件学院要求学生毕业前,日语获得国际日语水平考试2级证书,软件开发技术要求熟练掌握Java或者NET技术其中之一,达到方正国际公司的上岗要求。更重要的是,订单式培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就业难题。
  4、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培训师资队伍。
  为了保证软件人才的培养质量,师资队伍的水平是至关重要的。软件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从事软件教育的教师必须是“双师型”,既要理论功底扎实,又要是实践操作的行家。构建一支结构合理、数量适宜、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队伍是能否培养出合格软件人才的关键所在。首先要有层次地构建程序员培训师资队伍梯队,形成一支教学骨干师资队伍。其次,要不断加强对现有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专业教师到师资培训基地轮训,学习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以及相应的专业课程,参加著名软件厂商的职业资格认证,不断更新专业教师的行业知识,提高其操作技能,促进人才培养。最后,引进具有教学经验和工程实践技能的高水平教师,切实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满足社会需求的目的。

标签:几点思考 人才培养模式 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