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体育 > 正文

高考命题及试卷评阅的科学性问题|关于试卷命题科学性的分析

时间:2019-01-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一年一度的高考是牵动中国千家万户的大事,莘莘学子十二年寒窗苦读、父母望子成龙的殷殷渴盼都将在这一刻揭晓答案。从某种角度讲决定考生命运的高考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是命题,一是阅卷。
  如何科学地命制能真正测评出学生语文能力及素养的试卷,这是一个课题,说实话,现在的高考题拿给专家做,他们的答案也不一定能完全符合标准答案或参考答案(关于这一点,很多报刊都有类似的文章),那么语文试题是不是具有选拔功能、是不是能真正地反映学生语文能力及素养就很值得研究。同时有些答案的拟定和评分的要求是否过高?比如说文言文的翻译,一个高中学生,今后不是专门从事相关方面的工作的人有没有必要达到那么高的层次?还有的主观题的题干材料的选择、设题角度及表述、答案及评分标准的拟定是否科学等问题都需要命题专家去不断地总结及完善。(比如说08年重庆卷的第20题,要求学生将原句改成四个反问句,题的设置没有什么问题,相信学生按照相应的要求也能做出正确的答案,只是观照这个句子,发现有许多莫名其妙的地方。再去看拟定的参考答案,也是觉得可以思考的地方很多)另外试卷答案还应该具有延续性,后一年出的高考题型如果前几年曾经出现过,那么命题者对这种类型题的答案回答思路应该与以前的一致。
  在研究以往的高考题时我们发现有一些主观题的参考答案的拟定还不够科学、严密,还不够人性化。在此提出来想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答案拟定得高深莫测。让学生永远无法触及到答案的本质.从而导致学生失分
  
  有些命题人员完全站在自己的立场或者是站在试题本身的立场,而不是去充分地考虑学生的立场。平时我们在设计教学时经常爱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一定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去想问题,去思考教学方法。”现在许多学校也把要求教师写教案变成要求教师编写学案或者是教学案合一。不知为什么一到高考那里,这规律就不存在了呢?以致于很多时候考试结束后,学生都会说那个语文题不是不会做,而是根本不知道命题人究竟要考学生什么,设题角度模糊,让学生无所适从。
  比如说07年重庆卷的文学作品阅读第二题第一问“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塔案(以告别为中心,从感性到理性)给的就比较生硬,简单,不够人性化。可以说这样的答案是站在云端之上的“神”,多数考生恐怕只有望“题”兴叹了。
  
  二、答案拟定得不够科学,表述不清楚、不合理
  
  比如说07年重庆卷的语言表达题“善良比真理更重要”,参考答案里用“魏青刚”一例就不够妥帖,因为魏青刚的材料反映的主要是勇敢而非善良。而且这样的参考答案会直接影响阅卷教师,以为举例法论证才是最好的方法,那么在评阅试卷时就会有意无意地将此作为一个评分的标准,有些同学用其它方法来论证这句话时就不会得到一个满意的分数,其实演绎法、假设论证法、比喻论证法都是拓展这句话较好的论证方法。
  
  三、分类不清晰。不能很好地测查学生的思维能力
  
  比如07年天津卷的文学作品阅读第一题“文章把小花比作雪野里的精灵,意在表现小花的哪些特点?”参考答案是四点(顽强,美丽,纤细、稚嫩,充满活力),我认为给定两点更科学(外形:纤细、稚嫩而美丽,内在:顽强而又充满活力),这样的分类才是比较合理的。同时也能体现较好的区分度,能很好地检测到学生的思维能力。
  又如07年湖南卷第二题“从文章看,鲁迅对有些人所批评的刘半农的“浅”持什么态度?”这个题是4分,参考答案给了三点,一是鲁迅承认刘半农的确有浅的一面,二是鲁迅认为刘半农虽然浅,但浅得真诚,三是鲁迅认为,作为一名战士,刘半农的浅是可以原谅的,因为那是前进中的浅。这个题的答案分类标准不科学,最好设置为两点,一是承认他有浅的一面,一是认为是可以原谅的。
  并且这两题都是4分,设两点也更符合平时学生的答题习惯。高考的终极目的绝对不是要考倒学生,而是要通过各种试题来测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语文方面的素养。
  
  四、有些答案甚至是牵强附会,东拼西凑,没有理由可言
  
  07年安徽卷第二题“文章描写乡村的风,在第四自然段又写到两棵树的成长,有什么用意?”(4分)这个题参考答案给了三点,一是说明树的成长离不开风,二是说明万物的生长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环境,三是由树的成长写到父亲对风的认识,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我认为只第一点是科学的,第二点是牵强附会,第三点莫名其妙,因为题干上说的是“又写到两棵树的成长”,与写父亲的内容无关,如果换成问“又写到两棵树的成长与父亲对风的认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那么可以要第三点答案。否则是不行的。
  以上说的是高考命题时题干的设置及参考答案的拟定的问题,还有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如何科学地评阅高考语文试卷。这甚至比第一个更重要,因为学生的命运就是由各科的分数来决定的,而这个分数是各科阅卷教师给定的,但许多阅卷教师都有一种心理定势,总觉得语文主观题不管你答多好,不可能和标准答案一样,所以酌情扣一分两分是允许的,而大家又总是抱着不愿太引人注意的态度,因为这是要复查的,万一组长觉得应该扣一点分,这必然会给阅卷者带来一定的麻烦,这样就必然让很多人在阅卷时打保守分或者说是稳当分,这对优秀学生必然是一种损失。反之对那些本不应该得分或得分很低的学生呢,时时又抱着一种同情的心态,该打零分的不愿打,为避免组长及复查人员重点检查也不愿打,这必然就拉不开差距,作文分数更是如此。
  有时想到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不重视学习语文,就是因为他们觉得语文成绩拉不开差距,我们想如果真的能拉开差距,让成绩优秀,热爱语文这样的学生得高分,得满分,甚至就考150分,让不学习,不努力的学生考二三十分。这样下来还会有现在这样对语文的集体冷漠和忽视吗?我认为很多学生不重视语文都是因为阅卷老师在打压优生的同时而又不自觉地在同情完成试题不大好的学生,造成二种学生在分数上没有出现应该有的差距,实际上这是很不公平的。

标签:评阅 高考 命题 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