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物理 > 正文

高中文言文教学刍议: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钱梦龙

时间:2019-01-0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笔者认为可分三步着手:“熟读背诵法”、“巧设情境法”、“课外扩展法”。“熟读背诵法”是给学生充分足够的时间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品味语言的魅力。“巧设情境法”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创设相应的情境,将相关内容转化为具体的可感的形象,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课外扩展法”是指教师从课外印发一些与课内文言文相关的文言文给学生阅读;鼓励学生背诵唐诗宋词,阅读古典名著,扩大阅读量,以培养文言语感,开拓阅读视野,提高语文素养。同时,让学生摘抄和引用课内外古诗文中的名言佳句,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
  [关键词]高中文言教学背诵情境扩展方法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材《说明》中明确指出:“全套书编排的古诗文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40%。那么,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搞好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的教学,是今天的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
  怎样才能搞好文言文教学呢?首先教师要认识到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光辉文明的古老民族,它的很多优秀文化传统都是靠文言文记录下来的。作为今天的人们,要想了解和继承祖先的优秀文化传统必须会读,读懂文言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做到对我们优秀文化传统有明确,透彻地了解与把握,从而使学生体悟到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有助于他们认识、发展和完善自我,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文言文教学有传承民族文化,铸造青少年思想灵魂的现实意义。其次,学习文言文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而且近年来,高考语文试题中对文言文的考查几乎成了不可或缺的部分,比分一般在20分左右。所以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已毋须赘言。
  可是,长期以来,由于文言文教学中存有不少弊端,导致了我们的学生不但不能很好地吸收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反而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了厌倦心理。情况之严重不得不让我们好好地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教师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课堂上字字落实,句句讲解,很少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诵读课文。而学生无形中就受到影响,认为对文言文的学习只要掌握字词,死记硬背就行了,而不愿意花时间去读课文。结果《鸿门宴》中的句子被说成是《赤壁之战》中的,同样,《六国论》和《过秦论》也被混为一谈。学生连文章都分不清楚,这种教学又谈何效果呢?其实,这种逐字逐句翻译的教学方法早就被叶圣陶、吕叔湘等老前辈批判过了,可许多教师至今还把它当作法宝在用。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人不揣冒昧,提出以下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同行就正。
  一、熟读背诵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背诵法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几千年语文教育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法。我们谈学习文言文,就该继承古人成功的做法,让学生多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了。明朝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其中所写到“读书声”其实就是对当时学生读书情况的描述,就是熟读背诵书声琅琅的真实写照。古人把到学堂学知识叫做“读书”,而从来就没有说成是“写字”,也可见熟读背诵在古人学习中的地位有多重要。唐宋八大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博学多才,诗文创作和学术著述都成就卓著,为天下所仰慕。而他早年为了应试,对骈俪之文下过很深的功夫,同时也认真研读韩文,后来写作古文也以韩、柳为学习典范。胡适之所以能成文化巨人,与古书经文的教化是密不可分的。他4岁开始读古诗,6岁上私塾开始背古文,11岁开始读《资治通鉴》,到13岁就把《左传》读完了。28岁在北京当北大教授,30岁扬名全国。暮年,他曾感慨,正是年少时融汇在古诗文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中,影响了他的一生。[1]所以一个人只有在不断学习前人知识的基础上,并通过自己的理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才会有发展和创新,这也就是哲学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发展的过程。纵观历史古今,文人大师,哪一个没有经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呢?
  熟读背诵法并不要强调“字字落实,句句讲解”,把一篇血肉丰满的文章,变成了一个一个的文言知识点的这种教学模式。因为这样就把一篇最具有教育意义、最具感染力、最具趣味性的文学课变成了枯燥乏味、干瘪瘪的知识课。其实文言知识大可不必精微讲析,学生能理解整个句子的含义就行了。文言文读多了,语感就会增强的,文言素养自然就会提高的。
  比如,《阿房宫赋》中开头一段描写了阿房宫的建筑雄伟瑰丽:“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教师讲这一段时,只须在字词上简单的点拨,则指导学生熟读背诵,启发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描绘出一幅幅阿房宫的雄伟瑰丽的卷轴画面。这样学生就掌握了有关描写的一些方法:全景式描写,虚实描写,夸张、反衬手法在描写中的运用,也会在熟读背诵中慢慢体会,慢慢感受到诗情画意,音乐之美。令人心胸开阔,精神爽快。这样学生学得轻松,学的愉快,效果明显。
  很多外国朋友都说,中国人说话就像唱歌似的。其实这是汉语所具有的音韵美。正因为具有音韵美,所以特别适合熟读背诵。像《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样最具汉语音韵美和意境美的文字,不背诵是很难体会到蕴藏于其中的美感,也很难感受到它的开阔的境界和恢宏的气象。青少年时期是记忆力的黄金时期,应让学生多背诵一些文言文,而少一些枯燥乏味的翻译和烦琐的分析。
  熟读背诵法尤其适合那些文辞优美、情感强烈、意蕴深刻的诗文。当然,熟读背诵并不是在文言文教学中就完全撇开文言知识的讲解,而是要学生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理解、体会语言的魅力。此外,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也要进行必要的朗读方法的指导,如声调的高低、节奏的变化、行文的起伏,还要与联想、想象结合起来,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并教给一些科学的记忆方法。
  总之,学生在熟读背诵过程中,已经将内容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实践证明熟读背诵法对学习文言文有很大的作用。
  二、巧设情境法。所谓巧设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适当创设或设置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氛围或场景,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材内容,更好地领会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情境的适当创设在古诗文的教学中主要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进行。这种形象或者是用眼可以看到的,用耳可以听到的,用手可以摸到的;或者是可多种感官同时感知到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形象愈是鲜明,愈是具体,就愈能缩短感知的时间,引起联想、想象,激发认知的兴趣,愈能提高效率。如《鸿门宴》一文,篇幅长,人物性格各不相同,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教师在讲课之前,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鸿门宴》,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鸿门宴的故事情况。并能鲜明地了解人物性格:项羽的妇人之仁、优柔寡断,刘邦的奸诈狡猾,张良的足智多谋,樊哙的非凡勇敢而又粗中有细,范增有远见卓识而刚愎自用,项伯看重情义等的人物性格。当真正开始讲授这一课时,学生们都带着高涨的情绪认真去学。学完课文后,他们谈了自己的体会:“因为看过电影,所以学课文时我们很快就把握了文章的层次、记叙的线索、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性格特点”。
  再如讲授《山居秋暝》这首诗,可以通过情境画面导入新课。老师说:“这首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现在,我们就一起去饱览一番。请大家仔细看图,想想图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美景。让学生对诗歌有了初步的感知。在具体教学时,抓住重点,突破难点,通过展示出雨后山村的自然画卷。其清新、宁静,淡远之境如在眼前。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诗人隐居于此是何等的闲适,如此描绘山水田园之典型环境流露出诗人的喜爱之情。最后让学生体验诗歌的节奏、音韵之美,整堂课都让学生充分投入到读诗、背诗、解意、悟诗情的学习氛围中,通过学习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情感。
  文言文教学中情境的巧设还可以通过磁带引读、多媒体投影及巧设导语、对话表演、动作演示等手段。相宜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艺术鉴赏力。
  三、课外扩展法。文言文教学除了着力抓好课内教学,还要适当进行课外扩展,扩大阅读量,拓展诵读面,课外扩展法可分为课外阅读、摘抄引用两种:
  1.课外阅读。如学生学习了李清照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之后,再给学生印发李清照词另外一首《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像这样的一首词是容易理解的:它的篇幅短小,语言明白如话,情感健康清新,只要对个别词语作浅显的解释,学生都能读得津津有味。更何况,李清照词清新明丽,意境优美。现在,他们看到最原始的“版本”,自然就引发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再比如当学生课内学习了《蜀道难》、《秋日登洪福滕王阁饯别序》等文言文,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将进酒》、《兰亭集序》等相应文言课文,并且让他们写好读书心得,交流读书体会。课外阅读使学生开拓了视野,丰富了知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
  2.摘抄引用。
  作为传统文化精髓的文言文,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警句,它们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最高成就,历经岁月淘洗,经久不衰。这些名篇警句表现出来的传统文化,很多是儒家、道家思想,千百年来一直根植于中华民族心里、思想中,流淌在中国人民的血管中。像“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理念;“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的执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胸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这一切,都将成为新一代中国人人生信念的重要精神资源。因此,为扩大学生知识的积累,可让学生在课内和课外所选的文言文里摘抄名言警句。在摘抄、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语言积累,以致在练习写作时进行借鉴和模仿。学生适当地引用文言佳句,确实能使文章润色不少。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只要不断探索和追求,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腹有诗书气自华”,让学生长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为学生的人生夯实文化底蕴,让学生终生受益无穷。
  [参考文献]
  [1]见李飚《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2]本文所选的文言文篇章皆为粤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章。
  (作者单位:紫金县第二中学 广东紫金)

标签:刍议 文言文 高中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