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英语 > 正文

高中语文能力考查的探讨与反思|高中语文必修一目录

时间:2019-01-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高考语文是一个让大众议论最多的学科,从语文教育的角度看其议论的核心不外是语文教育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语文教育与语文考试从狭义的范围看其两者本身就有矛盾,论文基于这两方面的内容给予探讨,即:语文学科本身的要求与语文高考考查的要求两者之间存在割裂。
  关键词:语文教材;语文能力考查;探讨与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72-02
  
   2001~2010年是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也是新课程标准实施后高考语文改革的第一个阶段。这一时期的高考制度以分省命题、自主招生为主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高考语文在这一时期也开放性地进行了多种多样的尝试,各地高考语文试题的题型也是异彩纷呈。相比较上个世纪的高考语文试题,这一阶段有哪些值得我们语文教育者去反思的呢?每年这类文章都有许多,在此,笔者想从语文能力的视角反思其中的失误,以求教于大家。
  首先,从教材的层面去寻求高中语文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律定。这是一种有效的方式。2002年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这套教材在编制上较以前的语文教材,在形式上有了很大改观,除选文外,把写作、口语交际作为第二部分,与选文并排在一起,真正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听、说、读、写四大技能。甚至还在每一册围绕语言、文学、文化其中一个方面设计综合性学习专题,力求课内学习的延伸与拓展。可以看出编辑的这些愿望是良好的,但是在这套教材的说明中又说:写作与口语交际的内容,可以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学习,作为课内的补充和延伸。选文是课内教师必讲、学生必学的内容,而写作与口语交际的内容却变成了“可以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学习”,孰重孰轻可谓一目了然。2004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和北京大学中文系语文教育研究所根据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共同编著的一套教材,共5册。教材的内容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4个部分。前3个部分纳入课内学习计划,“名著导读”可在课外自主安排。这是编者在《致同学们》一文中的内容。“阅读鉴赏”是对课文的学习,“表达交流”主要是写作内容的要求,“梳理探究”则相当于2000年版的“综合性学习专题”。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材与以往的语文教材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大大压缩了选文的数量,如2002年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共24篇选文,而2004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只有12篇选文,第一次把写作与探究的内容以一种“法定”的形式呈现在教材目录中,是课堂教学的法定内容,而不是教师的“自留地”。在语文教材对学生语文能力的侧重下,高考语文能力会出现怎样的异化呢?考查这十年的高考语文,一言蔽之:高考语文也是建立在能力目标较为单一的标准之上。以高考语文赋分比例最高的两大题型是阅读与写作为例:阅读部分以现代文阅读为例(古文考查的文章类型是散文),2001~2010年的现代文阅读主要分成两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以科技论文或社科论文为主,赋分9分,以客观题型出现;第二部分是散文,赋分22分或23分。从这两部分的赋分就可以直观地了解文体类型考查的重点。
  20世纪90年代的高考作文通常要写两种不同文体的文章,如说明文和议论文,这对培养学生一定的文体意识无疑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考查2001~2010年的高考语文作文:文体没有限制,写作内容的开放程度也大大增加。但是有文采和创新性成为高分作文的必备要素,这倒是极度刺激了写作者在内容上往文学方面倾向、在形式上力求与众不同,但是文采和创新性是否是高分作文的必备要素呢?由此观之,语文教学和高考语文都严重背离了语文学科的性质。但是语文教育是否“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呢?依我看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语文课堂教学追随着高考这根“指挥棒”,许多作者沉浸?郁、含英咀华的作品,到了我们教师与学生的课堂教学中,仅存的是写作技巧和表达意图,何谈人文教育?这样的教学不仅背离了语文能力的学习,也扭曲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方向。高考语文内容的这种长期考查方式,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造成了难以逆转的后果。首先是应用性写作能力低下。从常识性判断,作为一名学习了至少12年的母语的学生,不论何种文体的写作,都应该能做到文从字顺、内容清晰。可是,现实是怎样的呢?2005年全国卷高考语文第20题:学校举行“我最喜欢的一篇高中语文课文”的推荐活动,写出推荐一篇课文的理由。要求表述简明连贯,突出课文特点。这道6分的试题,当年我在试评阶段随机抽查了500份试卷,得3分的占41.4%,5~6分段的只有5.4%。结果让人难以置信。2007年高考语文第18题考查的重点是谦词的使用。一张便条有4处用词不得体需要进行修改。2008年的高考语文第18题的内容是一封求职信的内容,简短的内容中有4处用词不当,其中两处考查的内容仍是谦词。这种题目的考核难度相当于初三的语文水平,可是许多的高中毕业生却无法对付,说明什么?其次,应试作文能力与写作态度畸形。我具体概括了四点:一是文体上一味追求创新,结果是作文文体“四不像”,整体结构杂乱无章;二是语言上一味追求华丽,其文章内容不知所云,语句间、段落间毫无逻辑关系;三是助长了学生套作、抄袭、假大空、胡编乱造的文风,毫无真情实感;四是作文内容毫无诚信。都是些套话、空话,千人一面,仿佛一个模子里套出来的。1998年的高考作文中,竟出现了成百上千的考生都父死母亡,自己在困境中战胜脆弱的笑话。字写错、文章写不好那是一时的问题,但是如果学习的方式和学习的态度错了,那是一世的问题。为师者与为学者岂能不辨?
  参考文献:
  [1]张迁,聂晓阳,张翼健.60年中小学语文教材变迁[DB/OL].中国新闻网.
  [2]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M].(第一册).2007.
  [5]2001-201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Z].

标签:考查 反思 高中语文 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