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闸门打开,群雄乍起] 群雄乍起,英雄谁属?

时间:2019-01-2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黄金首饰市场开放的第一个十年   姚键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先后有两个重要的文件对新中国的黄金珠宝首饰市场起到了决定作用,也将内地的黄金珠宝首饰市场平均一分?二。上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初,一个没有黄金珠宝首饰的内地珠宝市场;上世纪80年代初到今天,一个迅速蓬勃发展的黄金珠宝首饰市场。
  中国首饰进出口总公司原总经理何乃华,将前30年称?中国珠宝首饰的“阻滞期”,把后30年称?中国珠宝首饰的“开放期”。
  无饰可戴――中国珠宝首饰市场的阻滞期
  上世纪50年代,中央发布了一个相关文件,在时过半个多世纪之后,今天,几乎已没有人记得当时这一文件的确切名称和具体内容,但其核心的精神却烙在老一代黄金珠宝首饰人心中――在内地取消黄金首饰市场。
  自这一文件出台之日,黄金珠宝首饰市场在内地基本消亡了。何乃华说,在直至上世纪80年代初约30年的时间中,黄金珠宝首饰在内地只有两个地方可以买到:一是各地的友谊商店,另一个是各地港口的外轮供应公开。因在这两个地方的销售属于出口,因此,所收取的货币不是人民币,而是外汇或外汇兑换券。
  在这30年中,中国的黄金珠宝首饰产业并非没有发展,但其发展的目的更多的是?了出口换汇,其主管部门是当时的轻工业部。?了出口换汇,中国也从国外进口首饰镶嵌、加工所用的各种国内没有的宝玉石产品。
  唯有金――从阻滞到开放
  上世纪80年代初,另一文件的出台,促使内地的黄金珠宝首饰从阻滞期逐渐走向发展期。
  80年代初,由四部委出台了在部分大中城市恢复黄金首饰市场的相关文件。黄金珠宝首饰市场在内地消亡30年后再度出现在老百姓的面前。
  30年过去了,何乃华作?当时的文件起草人之一,都已记不清准确的文件名称和当时的一些细节,只是大概记得,四部委有商业部、经贸部、国家计委、中国人民银行。但何乃华清晰地记得,当时开放黄金首饰市场后火暴的情景。
  何乃华说,当时上海南京路的友谊商店在正式对市民销售黄金首饰前,就预见到购买的人会非常多。因怕发生踩踏事件,头一天友谊商店用自来水管焊成了通道用于分散人流。不想第二天一开门,自来水管通道瞬间被人流挤垮。
  不仅只有何乃华这样描述当时黄金火暴热销的场面,时任上海远东金银饰品厂厂长的胡新海说,“这些金店进的黄金首饰根本不够销,所以他们就不断讨好我们,要我们多给他们点黄金。”豫同商城原总经理顾国椿也说,“我那时就作?商业系统的召集人,代表各大金店宴请他们(生产厂家),喝二斤酒,就给一斤黄金。”
  最开始,黄金首饰根本不存在款式之说,何乃华当时还拿一个商家开过玩笑,形容厂家销售黄金首饰的粗糙程度:“用黄金做成自来水管,然后锯成一段段的,变成金戒指,你也能卖。”
  虽然,黄金首饰零售市场开放了,但当时对于国家黄金的管制却始终没有放开。黄金必须由银行统购统销。何乃华说,当时有文件规定,在内地如果没有中国人民银行的批准,擅自移动20克以上的黄金就被划作大案处理。
  何乃华回忆,按照国家规定,当时,所有黄金生产商生产的黄金全部由银行统一收购,所有用金企业全部需要从银行购入黄金。最初黄金的基准价格合人民币46块钱一克,该价格往往几个月都不会变动。银行收购黄金的价格低于此基准价10%,用金企业购入黄金的价格高于此基准价10%。由于银行之间管理黄金,所以最初金店多和银行有着各种关系。那时候甚至还有规定,零售要有50平方米的店铺。
  当时除了银行系统的金店外,轻工系统和外贸系统也有金店对百姓销售。何乃华介绍,由于国家历来规定外贸系统有一定比例的出口转内销产品,在得到国务院等相关部门的批准后,最终确定中国首饰进出口总公司有10%产品可以转作内销。
  在当时,白银对外销售同样需要获得中国人民银行的批准,但首饰上镶嵌的红蓝宝石等宝石却不属国家管理的范畴。何乃华回忆,当时的珠宝首饰不包括黄金、白银。而老百姓买首饰主要还是买黄金。
  被高度管控的一类商品:珍珠
  如今的珍珠与钻石在市场上已经不是什么国家管制的稀有物种,但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珍珠和钻石还是被国家管理的一类商品。
  当时管理珍珠与钻石的是中国首饰进出口总公司。中国首饰进出口总公司从1985年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倍理着当时的钻石和珍珠从生产到贸易的整条产业链。何乃华说,当时珍珠和钻石是可以换取自由外汇的产品。当时国家共规定了15个一类商品。按照国家规定,一类商品由一个公司管理从生产到销售的所有环节。
  可以说,何乃华是中国珍珠养殖事业的开拓者。从1969年开始负责从国外进口各种宝玉石原料的何乃华,了解珍珠对于当时出口贸易的重要作用。自上世纪70年代末,何乃华就开始着手理顺中国的珍珠养殖事业。之后何乃华被派驻国外工作,珍珠养殖事业停滞。几年后,何乃华回国,又将珍珠养殖事业提上日程。
  何乃华说,在1985年时,我同的海水珍珠产量只有300公斤,淡水珍珠产量也不过十几吨。“当时中国首饰进出口总公司每年都会制定报批计划,从国外进口一种铅丝,用于海水养殖珍珠时使用。”何乃华说。
  最初时,要求养殖珍珠要在水中经历三冬两夏,而其间,中国进出口总公司会给予珠农补助,之后由中国首饰进出口总公司统一收购。按照当时的规定,一类商品必须由主管公司批准才可以出口或对内销售,任何私自销售的产品都会被没收。
  但是随着养殖珍珠产量的不断扩大,仍有很多人不断铤而走险,私自倒卖珍珠。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国家放开珍珠管理,珍珠才开始进入自由贸易阶段。
  顾国椿:十年洗礼,迎来品牌时代
  吕磊
  1982年,国家正式放开了黄金内销政策。而实际上,在此之前的1981年,豫同商城的老城隍庙工艺品商店就已经率先进行了针对上海市民的黄金销信。对此,不少上海黄金珠宝业者认?,时任豫园商城总经理顾国椿才是上海滩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上世纪70年代末,顾国椿出任豫园商城总经理。而当时的豫同商城,主要经营业务是旅游业和食品。“那时候黄金首饰不能内销,上海只有友谊商店有销售,但只能用外汇购买,所以很多上海人买黄金首饰只能到国外购买。”顾国椿回忆道。
  深刻体验到买黄金难的顾国椿开始了自己大胆的尝试。1980年,顾国椿首先向上海市商业局提出申请,希望豫园这个对外旅游区也能像上海友谊商店一样经销黄金。不过,上海市商业局没有同意他的申请。随后,没有放弃的顾国椿又给中国人民银行写信,在多次沟通后,终于在1981年获得了批准。
  与只能用外汇购买黄金首饰的友谊商店不同,豫园商城获得的政策是市民可以用代汇券购买素金,并可以用人民币购买K金等其它首饰产品。“这是一个巨大的突破,我们成?国内第一个放开人民币购买许可的销售点,这也标志着消费者可以比较容易地在上海购买 到黄金首饰。”顾国椿说道。
  获得政策后,顾国椿将豫园商城老城隍庙工艺品商店的一间厢房拿出来销售黄金首饰,这也是后来赫赫有名的老庙黄金的前身。1982年,老城隍庙工艺品商店已经成?上海市最大的黄金首饰零售店之一。
  顾国椿回忆,一开始的时候,市政府并没有完全放开黄金首饰销信,每个区只能开一家黄金销售点。但后来相关规定取消后,中国人民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以及远东金银制品厂等首饰厂家也开设了门市部。很快,上海金店如雨后春笋般地开了出来,当时的上海劳动报在报道中将标题直接取?《金店比米店多》。对此,顾国椿表示,那主要是一种反差,以前上海没有黄金销售,现在销售比较多了,就给人造成了这种印象。
  不过,金店增多后,顾国椿逐渐发现市场开始出现一些问题。“主要是产品供应不足,当时生产黄金首饰的厂商就几家,又要保证一定量的出口,所以很多金店都面临拿货难的问题,而一些实力弱的小金店就开始走私黄金,这种来路不正的产品很多都掺假”。
  在这种情况下,顾国椿开始不断寻找供货渠道。“?了多拿货,我们几家商业系统的金店就经常宴请生产厂家,喝?了更好的经营,顾国椿带领着门店经理去泰国考察,引进先进的经营模式,扩大产品经营范围。“当时人们特别喜欢购买金项链、金戒指和金手镯这传统的三大件,同时,富有的消费者还喜欢红蓝宝等镶嵌产品,而这些货很多时候都需要走后门才能买到”。针对这种需求,顾国椿多次去深圳有针对性地选择更具多元化的产品,扩大店内销售品种。另外,其还在上海市场内率先投放广告,来提升消费者对企业的认知度。1991年,老城隍庙工艺品商店的黄金销售已经达到1亿元,?全国最大的黄金首饰销售门店。
  回顾那段岁月,如今已经退休的顾国椿依然感慨万千。“当时上海出现很多金店,但很快就有不少家退出了竞争,这说明企业的经营方向和管理能力很重要。另外也说明当时的市场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美好,黄金毕竟属于贵重物品,主要是有一定购买力的人消费,而他们更愿意选择正规的、有影响力的黄金首饰店。”
  现在来看,这种现象实际上已经意味着:在经过开放之初的市场洗礼之后,进入90年代的上海黄金首饰市场已经迎来了品牌时代。
  宝庆:一个时代的见证者
  夏德时
  “一个企业一种品牌,在社会在市场能够赢得声誉,并传承百年,绝非易事。”这是国土资源部原部长、中国宝玉石协会原会长孙文盛?《南京宝庆银楼志》所写“序言”中的开头语。
  宝庆银楼自清朝嘉庆年间兴办,到南京设宝庆裕记,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其间历经三次创业,在艰难曲折中成长,取得辉煌的业绩,并创建了自身的优势,形成特别的宝庆精神、传统技艺和民族品牌,凝结着一代代宝庆人的智慧、汗水和真诚奉献。在清末、民国、新中国三个历史阶段,运用开铺的商机、国度的繁荣和把握改革开放的机遇,历届领导者怀着创业、创新、创优的经营理念,将企业推向欣欣向荣的局面,体现了时代发展的精神风貌。
  如今,宝庆银楼已发展成?具有自身文化特色,以宝庆品牌打造?中心,集产品研发、规模制作、批发零售、加盟经营?一体的综合性企业,在国内以至海外华人中有一定的影响。民国时期,它显示着南京银楼业的实力,代表着南方银楼业的技艺;解放后,它凝聚着南京银楼业艺人的精湛技艺,代表着江苏银楼业的实力,蕴藏能工巧匠的怪招绝活,首饰艺人的精工巧妙,传统饰品的故有魅力,外贸产品的独到技艺。
  2012年龙年初,新成立的江苏宝庆银楼喜庆开业。百年老字号,其发展史,无不烙着一个个时代的烙印;其品牌的成长过程,就是其所经历的历史阶段的缩影。
  宝庆,在艰难的创业中
  新中国成立后,金银购销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管理。1953年,宝庆部分员工与首饰艺人应招?银行金店技工。1958年,金店兼并了由银楼艺人组成的金银首饰合作社,挂起了“国营金店金银加工组”招牌,?上海、南京军工、机电企业加工制作银面版、银焊丝、银铆厂等产品,开始了新创业的起步。1960年,定名?“金银制品厂”。1965年,与上海外贸挂钩,制作镶宝戒指和银袖扣出口。“文化大革命”中,企业受到严重干扰,金银首饰、工艺口停产。主要制作纪念章、像章,拓展医疗、器械产品,先后改名?“东风工艺厂”、“第二医疗器械厂”。
  1971年,遵循周恩来总理“发展工艺美术产品出口换汇”的指示,企业顶着极左思潮的压力,与北京首饰进出口公司挂钩,规模生产金银首饰和金银铜摆件。1973年,招收百多名新学员,进行专业培训,充实首饰设计和制作人员,外贸产量大幅递增,企业改名?“金属工艺厂”。1979年,停止医疗器械生产和锡铅加正,专业生产金银首饰和摆件,成?轻工业部和中国人民银行定点生产金银首饰的专业工厂、轻工业部民族贸易产品定点企业、北京首饰进出口公司的出口创汇大户。1980年,在上海设点销售产品,很受欢迎。
  1984年,在国内率先恢复宝庆银楼老字号,后与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联合经营,发挥了前店后厂和金融支撑的优势。当年国庆期间,顾客如潮,引起轰动。1985年,国家投入2.1吨黄金原料。加工金饰制品,企业生产出现了历史上最好的水平。还先后引进了美暇、意火利的电镀流水线、链条机、自动编链机、焊接机、锤接机等首饰专用设备,解决了镀金、银、镊、铁的不同需要,镀成的各种技术参数均达到标准要求,使宝庆首饰在造型款式的内在和外在品质均有提高,?名牌产品创新打下了更好的基础,并被轻工部和外贸部门指定?贵金属精密镀件的加工单位。
  1987年,内销黄金计划锐减(1985年2100公斤、1986年380公斤、1987年60公斤),宝庆人想方设法广开门路,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和优化,采取多渠道、多品种、多种经营,提前签订外贸合同,提前技术练兵,以外贸任务弥补内销计划的不足。除积极争取北京外贸的订单,又积极与省外贸、省银行联系,力争部分黄金计划与外贸订单。还积极开发银饰产品花色品种,金饰车间主动请战,制作银戒指、银链条。这年,银饰产品生产达到637公斤,比上年同比增长4.2倍。全年工业总值仍完成1801万元,销售收入1053万元,外贸出口值完成1179万元。
  1989年,企业整顿建设验收,晋升?省级先进企业。?了发挥宝庆品牌的知名度,扩大产品在海内外的影响,市政府批准史名?宝庆首饰厂。企业由生产型转化?生产经营型。1990年,国务院批准,命名?“南京宝庆首饰厂”?国家二级企业,颁发了证书。其实,企业级别?国内珠宝首饰行业之最。
  宝庆人这个阶段在技艺、产品、管理等方面所获得的各项奖励、荣誉,也正是宝庆人艰苦创业的体现。
  1978年,心脏起博器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3年,新产品纯金方管链,获省轻工 厅“四新产品”奖,1984年,银“三马拉车”获全国旅游产品内销工艺品展销会奖。1985年至1991年,保健项链、电子首饰设计、首饰项链均获轻工部全国优秀新产品奖、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奖、首饰项链质量评比第一名。钻石手镯获世界黄金协会与中旧工艺美术总公司颁发的东南亚首饰设计奖。18K珍珠戒指、万象更新摆件、铣花手链分别获得中国工艺品进出口北京分公司、省轻工厅的优秀产品奖、省工艺美术设计奖。离心浇铸机的革新、电镀废水治理工艺技术、研制22K金焊料、电镀银唐马摆件工艺改革、银摆件表面处理质量、电镀滚镀设备研制等获得省市设备革新的成果、环境保护、工艺改革、技术成果奖。金银摆件工艺品、花丝珐琅《唐马》先后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银杯奖、中国妇女儿童用品40年博览会金奖、中国旅游购物节天马奖。
  宝庆人在艰苦创业,宝庆在努力发展。从工艺总产值、销售收入两项可以看出:1959年?138.85万元;1969年销售下降?3832万元,销售收入?31.5万元;1979年,改革开放初期?484.6万元,销售收入?180万元;1989年?2527.33万元,销售收入?1886.46万元;1991年?6301.93万元,销售收入?4119万元。
  从企业所获荣誉中也可看出:这阶段,郭珍梅等三人被评?省市劳动模范;1987年,被授予“市文明工厂”;1989年,被评?“市先进单位”“市先进工会”“江苏企业最佳形象”称号。从企业质量管理上还可以看出:1981年制定了《金银珠宝管理制度细则》;1989年更名?“南京宝庆首饰厂”后,制订了《商标管理制度》。1991年获部颁“企业质量管理奖”。档案管理晋升?省级先进单位。
  宝庆人实实在在地干,?宝庆争气争光。1986年,轻工部在青岛举行的首饰项链质量评比会上,当行家们在评议宝庆厂的一根项链时,有人说,宝庆厂不该把机制项链拿来评比。评委之一的宝庆厂质检科负责人一听,情绪激动地说:“可别闹笑话,这是手工制作的!”迟疑的目光唰地集中到看似3根,其实是一根的极细而闪光的项链上。评委们端视良久:是的,确实是手工制作的!“一等奖”,评委们众口一词。这是全国惟一最轻的一根手制项链,无可争议地载入全国纪录。这根只有1.1克重的黄金项链,长42公分,由700个比芝麻还小的圈圈组成,圈圈的口径只有小号绣花针的鼻孔一样大,圈圈由0.254(约3根头发丝粗细)的金丝弯成,每一个卷丝都铸成了方形柱。制作者是青年女工冷美蓉。
  1988年,全省金银首饰制作比赛在泰州举行,宝庆的三位选手和作品是:冷美蓉的金项链,王德明的金挂坠、王莉莉的金戒指,三项全部获奖。老工匠葛美金师傅,有一天,因?青年人花了3000元在外地买了一块金表,淆葛师傅看看成色,葛老一看一掂后说,这是假的!青年人同意打开看看,只见葛师傅打开表盖用金属铲轻轻地铲了一下,表壳里层立即露出白色银光。又有一天,接待一位顾客,要求鉴别一枚金属方印。葛师傅一看,方印成金黄色,印端龟首高昂,四足作游动状,且分量沉重。凭着在宝庆工作多年的经验,他判定这是一枚古代金印,后经市博物馆进一步鉴定,确认是一枚魏晋时期“侯印”,仅有四枚“关中侯印”中的一枚,乃稀世珍宝。?止,葛师傅受到了市里的嘉奖。
  1986年,现代化的加工设备已经部分替代了传统手工。宝庆?了保护自己的艺术风格,仍坚持对青年工人进行严格的培训制度,由老工匠师傅带领着从首饰设计到加工制作,进行全套技术指导和训练,以保证首饰制作的传统工艺后继有人。在江苏省金银首饰操作技术比赛中,宝庆参赛的几名青年工人,硬是凭实力夺得了“马鞭链”“天元戒”的两个第一名。在省、市银行全年先后17次抽测宝庆首饰的成色,全部达到规定标准。
  百年历史,积淀了宝庆百年文化。宝庆视“精湛工艺和诚信待客”这个根本?家宝,代代相传,并渐化?今天的宝庆精神。是这种精神,宝庆人早在1929年摘取了“西湖全国博览”特等奖桂冠;是这种精神,宝庆人多次在国际国内首饰设计制作大赛中捧回了大奖。
  当历史的车轮滚滚至今,回首30年前,也许我们对20世纪80年代中国黄金珠宝市场的有点遥远的陌生,对于年轻的一代来说,甚至无法想像,那时那店那景,但通过一连串的数据,我们不难看出,在国家政策开放的初期,黄金珠宝的销售、黄金珠宝市场的从业人员以及当时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理念。
  老凤祥:从聚到散 走向“重生”
  吕磊
  1985年1月,不少细心的上海市民突然发现,原先熟悉的上海远东金银饰品厂门口一直挂着的“门市部”的招牌被换掉了,新挂上的招牌改?“老凤祥银楼”。
  这个改变,尽管对那些靠“开后门”抢购买黄金首饰的顾客来说,并不能给他们带来购买的方便,但对于今天的老凤祥而言,这却意味着品牌重生之旅的正式开启。
  时间回到1952年5月,彼时的上海市人民政府考虑到金银饰品正常供应的需要,出资购买了原老凤祥银楼的全部固定资产,组建全新的国营上海金银饰品店,“老凤祥”这个曾经辉煌的品牌由此淡出了历史舞台。
  随后,国营上海金银饰品店又先后改名?上海金银制品厂和上海金属工艺一厂。1982年,随着国家开放内销金银饰品市场,当年8月,上海金属工艺一厂再次改名?上海远东金银饰品厂,并将总厂迁至现如今老凤祥总部所在地漕溪路260号,而原址南京东路432号则作?门市部营业。同时,其也被轻工业部指定?上海内销金饰品定点生产企业。
  时任上海远东金银饰品厂厂长的胡新海对这段历史记忆犹新。“远东金银饰品厂继承了原老凤祥的大部分员工和工艺技术,是当时国内最大的黄金首饰生产加工企业之一”。翻开当年的记载,当时的上海远东金银饰品厂和上海工艺美术总公司下属的上海宇宙金银饰品厂,是仅有的两家上海内销金饰品定点生产企业,年产值?1926.3万元,其中出口517.2万元,利润284.2万元。
  按照当时的政策,上海远东金银饰品厂主要业务是对上海市内的商业系统黄金首饰零售店批发黄金首饰。而当时,上海市做黄金首饰零售的主要有豫园商城的老城隍庙工艺品商店、市友谊商店、市百一店、中百一店、亨得利等。“当时市民购买黄金首饰的积极性非常高,这些金店进的黄金首饰根本不够销,所以他们就不断讨好我们,要我们多给他们点黄金”,胡新海说道。
  对此,原豫园商城总经理顾同椿证实了此事。“我那时就作?商业系统的召集人,代表各大金店宴请他们,喝二斤酒,就给一斤黄金”。
  不过,尽管远东金银饰品厂黄金首饰生意不愁销,但厂里的员工却开心不起来。“主要是工资太低,我们给国家创造那么多外汇,但员工收入却是固定的,按工资标准在上海各行业里排名非常靠后,所以厂里很多有技 术的老员工不断跳槽,人员流失很大”,胡新海对此说道。
  这个现象也引起了上海市政府的重视,胡新海被市领导多次叫去询问。在与市领导的交流中,胡新海提出,只有增加员工收入,让收入与他们的实际贡献挂钩,才能留住人才。随后,上海远东金银饰品厂的工资制度进行了改革,多劳多得的工资制度让员工们有了积极性。“人才的留住,保住了老凤祥在技术环节的领先能力,?今天老凤祥的成功打下了基础”,胡新海说道。
  此次改革以后,远东金银饰品厂的发展有了新的动力,开始加大首饰设计的力量,对金银首饰设计不再仅是传统的美观、舒适和实用考虑,还加入了艺术构思、意境表现和视觉感受等。就在1985年,其新设计的花色品种投产的就有数百种,这些产品投放市场后很快获得经销商和消费者的认同。
  现在看来,正是这些新产品的问世,推动了上海黄金珠宝零售市场的多样化,人们发现黄金首饰的设计可以更新颖,提升了消费者的审美观。
  实际上,黄金内销放开后的上海黄金首饰市场很快就形成了群雄逐鹿的局面。在零售环节,除了豫园商城老城隍庙工艺品商店、市一百、中百一店、亨得利等较大的代销点,还有中国人民银行成立的销售点,以及众多私人老板开的金店。当时的《上海劳动报》文章标题就直接取?《金店比米店多》。在这种环境下,上海远东金银饰品厂也选择了开设门市部,直接面向消费者。
  1985年,经过胡新海的多方努力,上海远东金银饰品厂门市部成功改名?“老凤祥银楼”,并在当年年末推出了“凤祥”牌商标。由此,老凤祥这个品牌重新进入第一线消费者的视野。
  “当时我们虽然也涉足零售市场,但业务很少,主要还是加工生产服务,不过,成功改名?老凤祥银楼则是一件标志性的事件。”胡新海说道。
  彼时,上海黄金首饰市场上的主要黄金首饰生产企业,除远东金银饰品厂和宇宙金银饰品厂外,还有1984年成立的上海市首饰设计研究中心,以及上海环球饰品厂和上海珠宝玉器厂。1985年,在远东金银饰品厂改名?老凤祥银楼后,上海宇宙金银饰品厂、上海环球饰品厂和上海珠宝玉器厂也分别改名?宇宙金银饰品厂门市部、环球银楼和申龙银楼,并分别在上海市区设立了20多家特约经销处,推出“凤祥”、“宇宙”、“环球”和“申龙”等牌号销售。
  这几家企业的相继发力,促进了上海黄金首饰市场迅速发展。就在1985年,这几家企业?上海市民加工黄金已经超过1000公斤,而这个数额一直保持了数年。与此同时,金银饰品生产和销售也逐年上升,1984年各厂共生产金银饰品5050.8万元,出口?282.6万元,而到了1989年,产值增至11022.4万元,其中出口?1176.5万元。
  随着经销商及广大市民对黄金首饰市场的进一步需求,这些企业纷纷加大了各自的产品设计力量。像远东金银饰品厂制作的项链“旋的韵律”、耳环“悠悠”和“黑石”,上海宇宙金银饰品厂制作的项链“旋转的舞步”和“爱的项链”,上海首饰研究所制作的胸饰“圈律”、“柠檬”,发饰“量限”,耳环“勿忘我”和“秋菊”,项链“永恒的主题”等,都在80年代的东南亚钻石首饰和香港足会首饰设计比赛中获得最佳设计奖和优胜奖。“这些设计作品的问世以及很多新产品的推广,刺激了黄金首饰的消费,黄金首饰行业越做越大,当时市领导就考虑整合资源,进一步提升生产能力。”胡新海说道。
  实际上,远东金银饰品厂、宇宙金银饰品厂、上海首饰研究所、上海环球饰品厂和上海珠宝玉器厂这5家企业都隶属于上海市二轻局系统,在1990年,五厂共有职工1501人,年产值共12655.2万元,其中出口1033.1万元。“我们这些归属于同一个系统的企业,互有竞争又有合作,这也奠定了老凤祥几年后全面整合上述企业实现做大做强的基础。”胡新海说道。
  1993年,“上海远东金银饰品厂”与“上海环球饰品厂”率先合并,成立“上海老风祥首饰总厂”,同时将产品标记由“沪C”更改?“老凤祥”,使厂名、注册商标、标记和店招牌融?一体。“老凤祥”这一百年品牌迎来了新生。
  宏艺珠宝:年轻的“老字号”
  马佳
  山西宏艺首饰股份有限公司是如今山西人心目中的“老字号”首饰企业。而这个拥有3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企业的创业发展史,正是改革开放后山西乃至全国珠宝首饰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1984,企业破局之年
  山西宏艺首饰股份有限公司始创于1975年,前身?山西省工艺美术总厂。1983年从部队复员转业的李海峰随整顿小组入驻面临困境的工美总厂,次年,他临危受命,被山西省二轻厅正式任命?山西省工艺美术总厂的厂长。
  1984年是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一年,国务院下发47号文批转轻工部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关于总社理事会扩大会议情况的报告》,要求实行有利于二轻集体所有制经济发展的管理体系,此后二系列的改革政策,从人财物、产供销方面给予企业更大的自主经营权,这也?正面临转型的山西省工艺美术总厂带来了发展机遇。
  国家给了政策,工美厂就该走出新路来,带着这样的思路,李海峰与厂里的几位领导一同前往沿海发达省区进行市场调研。1984年春,《羊城晚报》上一则“南方掀起首饰热”的消息引起李海峰的注意。通过调研,他认?伴随改革开放,人们的消费水平必然提高,金银首饰一定会大有市场。而解放后山西居然没有一家专搞黄金白银加工的企业,于是开发黄金加工项目的计划开始筹划。
  在当时的行政体制下,黄金加工要实施起来非常困难,李海峰顶住来自多方的行政干预,奋力奔走,终于在1984年6月,设立了特种工艺车间。在征得主管厅局领导同意后,一个月内六上北京,寻求立项审批。11月,经国家轻工部和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成?国家金饰品的定点生产厂家。而这其实也是解放后山西第一家黄金首饰加工厂。李海峰又请来了年近七旬的首饰老艺人降富,带徒弟,传技艺。
  被批准?定点企业后,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轻工业部批给山西省工艺美术总厂第一批黄金原料2公斤,企业就是从这2公斤原料开始,进行黄金首饰精细加工,到1985年黄金原料就猛增到700公斤。
  1985年1月,第一批首饰产品出厂。李海峰?新产品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宏艺,寓意要用宏伟而精湛的艺术服务于三晋人民。产品面市选择在山西省工艺品旅游品博览会上。这是山西解放后第一次的金饰品展销。李海峰亲自站到仅两平方米的柜台前,认真?顾客解答各种首饰问题。仅仅半天时间,几百个首饰售罄。宏艺首饰的名声不胫而走。当年,宏艺首次实现利润58万元。
  随着黄金加工项目的上马,企业逐步走上了发展的正轨,并且确立了产品的自我营销,以及“前店后厂”的发展格局。?保持企业健康发展和快速扩张。李海峰将自己 的优秀品质深深地烙进了宏艺企业和宏艺品牌,那就是诚信和质量。他将企业的经营方针确定?“三自、两优、一高”,即:搞自己的产品、创自己的牌子、走自己的路子,上优质产品、创优质服务和树立高度的企业信誉。
  这个经营战略贯穿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至整个90年代。宏艺在以李海峰?核心的一班人带领下,开始创建以宏艺品牌?核心的市场营销战略和具有宏艺特色的企业文化战略。这对当时市场意识还很淡薄的山西省多数企业来说,无疑又大大超前跨越了一步。
  1991,承前启后的一年
  1991年,“宏艺”这个金字招牌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正式注册,经过了7年的发展,企业各方面水平都得到一定提升。
  此时,太原市场已经有了32家金店。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宏艺将扩大市场营销作?企业发展的重要思路也在这一年确立下来。
  进入90年代,广告促销成?宏艺产品赢得市场的一大方针。起初厂里很多人不理解,觉得花那么多的钱去打广告,不是往水里扔吗。
  对此,李海峰有他自己的想法。他认?,宏艺虽然已经有了今天的业绩,但是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酒香也怕巷子深”。必须适应市场,调查了解市场,拓展市场,继而创建市场。因此,宏艺在这一年开始实施名牌、名厂、名店战略。
  1991年,宏艺投入广告费用43万元,开展了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的宣传,在山西电视台、太原电视台不定期播放广告,太原晚报《小说连载》栏目全年特约,广播电视报全年刊登广告,在太原最?繁华的路段设立大型路牌广告。
  通过这些广告,使宏艺的形象在省城市场上得到有力提升。有顾客开玩笑地说:“宏艺的形象真是举目皆是啊,我们眼里看的,耳朵里听到的,口里说的全是‘宏艺’”。
  “让宏艺的品牌遍及每个角落,深入每个家庭,在广大顾客心中树立起重要地位。”这是李海峰在工作措施中写到的一句话,也在几年之内变成了现实,达到了预期的成效。在强手如林的太原市场,宏艺金店和宏艺珠宝楼的销售,连年领先。1991年,宏艺首饰产品在太原市场的占有率达到39.1%,之后几年中一直保持在35%以上。
  1992,第一个收获之年
  经过了近10年的发展创业,企业的投入陆续产生效益。到1992年,全厂的面貌彻底改观,创造了当时的“十个第一”成果。1992年,全年产值、销售、实现利润、创税和固定资产均创历年第一,此外,首饰产品的研发设计也成?山西省第一。宏艺荣获“山西省著名商标”、“山西省消费者信得过单位”等荣誉,并且也是行业第一家。
  而在这背后,是企业认真的付出。?了提高人才技术素质,1992年,从上海远东金银饰品厂请来了两位有四十多年工艺经验的老艺人,传授K金镶嵌技术,从而生产了宏艺自己的K金镶嵌宝石饰品。
  K金镶嵌宝石首饰技术填补了山西省的空白,失蜡浇铸花戒小批量生产,意大利项链设备投产成功,结束了山西先期用手工加工和外地供应机制首饰的历史。扩建后的宏艺珠宝楼同山西省内其它珠宝首饰店铺相比,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经营管理规模,都达到领先水平。
  ?了提升企业的行业领先地位,当年2月,宏艺总厂的黄金成分分析检测室正式成立,具有了对生产过程中原料、半成品、产品的检测能力,是山西省第一家按照国家标准设立的黄金成色检测机构。1992年5月,又承担了18K金及其焊药的配置工作,保证了生产用18K金的成色。很快,实验室又进行了纯银和纯金的提纯方法试验,通过置换法,纯金成色达到99.94%。同年10月,宏艺加入了全国首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会员单位,并积极参与首饰标准化工作。
  到1992年,宏艺黄金饰品已经形成了“成色好、重量足、质量可靠,品种齐全”的产品优势。企业技术工人的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升,在原有的产品品种和工艺水平基础上,增加了铂金及花丝摆件工艺,填补了山西首饰业的空白,并组建了自己的首饰设计团队。
  改革创新 成就名牌企业
  经过多年的发展,宏艺已成?山西首饰行业的翘楚。然而李海峰董事长却经常谦虚地说,这是国家的政策好,是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宏艺人集体的奉献。在前进的征途上,企业始终坚守诚信经营。诚信的晋商精神和感恩回报社会的理念,已深深地印入宏艺品牌和宏艺事业,使全体宏艺人风雨兼程,不惮前行,走向百年宏艺。
  沈阳萃华:东北市场占有率曾超过70%
  李蔓
  1982年,国务院批准恢复黄金首饰内销权后,沈阳萃华是受益者之一。在此之前,成立于1895年的萃华,工艺精湛,品牌传播度广。在政治的波动中,萃华有起有伏,也曾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受益。
  据萃华老员工回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珠宝首饰被视?资本主义的奢侈品。他说:“受文革影响,工厂关门,人员流失,技术停滞。直到七十年代初,珠宝首饰行业以工艺美术品厂的形式得以少量恢复。当时,萃华的金银饰品和工艺品远销到东欧、非洲、日本等世界部分地区。企业?国家换取外汇做出了一定贡献。同时,由于受计划经济整体气候的影响,萃华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受到极大限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东风,1982年,国务院批准恢复黄金首饰内销权,监管部门对于贵金属的买卖管制开始放宽。这个时期,沿海各大经济发达城市开始开设黄金首饰零售店,逐步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萃华也迎来了辉煌期。
  1984年,萃华开始了首饰内销的步伐,行销东三省及南方部分地区。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也应运而生。在市场经济初步开启的过程中,萃华是紧贴市场脉搏的参与者之一。当时,萃华的设计人员可根据市场需求设计内销首饰,直接拿到市场上去销售。这?萃华的经营带来了极大便利。这一时期,萃华不仅注重生产和技术,更注重经营理念和销售。同期,整个黄金首饰行业取得很大的飞跃。
  总结十年间的成绩,工艺创新和市场占有率都让萃华人自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项工作均进入正轨,公司规章制度基本健全。萃华产值、利润逐年持续上升,生产形势大好。?了丰富首饰的花样品种,1982年,萃华人积极动脑,试制了“一号金”戒指。这项工艺吸收古今中外首饰的花样特点,汲取了老艺人制作铜首饰的精髓,参阅了东北工学院冶金系的相关资料。研制成功的“一号金”色泽相似于18K金,不锈、硬度适合,可制作各种首饰、酒具等工艺品、生活试用品。试制成功后,“一号金”得到了批量生产,?萃华创造了极大的经济价值,奠定了生产内销黄金饰品的基础。
  1984年,萃华又生产出含量?99.99%的高纯度黄金首饰,远超于99%的国家标准。
  1985年,萃华首饰被评?沈阳名优产品,并荣获了首批“沈阳小巨人企业”荣誉称号。
  1988年,?适应国家整体经济改革,萃华进行了第一次尝试性的体制调整。改制后,萃华产品在东北市场的占有率超过了70%。
  随着萃华公司的发展,品牌的经营面积也同步扩大。1982年,沈阳萃华拥有3家门脸,分别在沈阳工艺美术大楼、中街,总店营业面积达600多平方米。1991年,萃华店面数量仍是3家,但总店面积由原来的600多平方米增加到1000多平方米,经营品类也有所丰富,新增了红、蓝宝石首饰、玉石雕件等多个品种。
  回顾十年间的成绩,熟悉萃华金店的业者认?,这既得益于萃华的技术优势、品牌影响力,也与当时的市场环境有关。当时,由于金银制品许可证制度存在,珠宝行业进入门槛很高,加之老百姓生活水平低,市场有限,竞争并不激烈。萃华老员工证实:“当时的市场远没有现在繁荣。当时,辽宁首饰消费以黄金首饰?主。从1989年开始,老百姓逐渐对宝石产生兴趣。但由于人们工资低、生活水平不高,多数老百姓买不起这种贵金属首饰,比较好卖的都是价格低、克重小的首饰产品。”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市场竞争逐渐激烈,萃华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冲击。但萃华的当家人果断采取措施,内引外联,变革机制,不断适应市场发展形势,进入了新生的坦途大道。
  一家老店,一个品牌,一个时代的缩影。时间的长河在继续流淌,中国黄金珠宝首饰行业的故事在继续上演,中国黄金珠宝首饰从业人员在新的历史环境中,在不断地创新中,继续演绎着这段故事。

标签:闸门 群雄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