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作文 > 正文

[关于幼小衔接教育的思考] 幼小衔接利葬分析与思考

时间:2019-01-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幼儿教育应为幼儿的近期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30年前,我们的学前教育是不怎么系统、规范的,在《纲要》的颁布,指导下,我们的思想有了质的飞跃,从新认识了学前教育。现在,对学前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根据国内外研究资料,结合我国教育的实践经验,我们把2-5岁或6岁的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段划分为学龄前期,把6岁或7-11岁或12岁划分为学龄初期。这两个阶段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儿童在学龄前期,教育者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并保证他们每天有充足的时间自主地进行活动。而儿童进入小学,便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开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学习生活,这种学习同幼儿园的学习想比较,它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学龄初期的学习已是一项严肃的活动,是儿童应当完成的社会义务。幼小衔接教育的目的是要让两个阶段的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儿童顺利的从幼儿园的学习过渡到小学较正规的学习,它不是要在两个阶段中硬加一个阶段。在这个时期,即学前班和小学一年级学习的时期是儿童从学龄前期跨入学龄初期的转折点,是儿童教育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为此,我们教育者应充分重视幼小衔接工作。
   1. 当前幼小衔接教育工作的状况 我国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过一项科研项目――“幼儿园与小学衔接”。该项目经过多年的全国范围内的研究发现:幼儿刚升入小学时产生种种不适应。例如:感到疲劳,食欲不振,睡眠不足,体质下降,课堂违规行为多,学习自信心差等,总的来说,就是学习适应困难和社会适应困难。
   广大幼教工作者已逐步认识到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各地各校园都陆续的开展着幼小衔接工作。在幼儿园里,有的将桌椅、环境、上课时间进行了改变;有的重知识的传授,将一年级学习的内容作为学前班教学内容;有的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前书写技能、友好交往、独立作业等良好学习习惯及交往能力的培养;有的私立学前班为迎合家长,教幼儿双语(汉语、英语)的认读和书写,100以内数的加减计算,布置大量家庭作业等,一味的在幼儿学龄前期要求儿童适应小学生活。体现在小学方面的还有:有的小学在招收新生时就进行识字,计算等摸底测验,有的在开学初期就让儿童大量的练坐,练写……这些工作都只是表面的衔接工作,没有从儿童的年龄特点,适应能力,心理过渡上考虑。
   除了这些方式方法的不合理,在教育课程上也存在着不合理。例如:有的乡镇小学在学前班的教材上只有语文、拼音和数学,没有户外活动,体育游戏,艺术培养等;有的学校甚至将适合幼儿的音乐、劳美作为兴趣课。如此“优质”的幼儿教育,实是违背《纲要》的,背离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达不到真正的幼小衔接。
   2. 对幼小衔接教育工作的建议 要真正解决幼儿园与小学衔接问题,并不是简单的事。我任教学前班教学工作多年,有些点滴体会。以下是对幼小衔接教育工作的一点建议,以供参考:
   2.1 建议《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小衔接教育工作的目标,及教育要求,指导要点。为幼小衔接工作指明方向,使教育者操作有依据,能按《纲要》精神组织教学,使儿童能轻松的、愉快的、逐步过渡。例如,幼小衔接目标:
   (1)、培养幼儿身心健康,注重幼儿心理素质。
   (2)、生活、学习习惯和常规要求互相衔接。
   (3)、注重社会适应性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4)、前书写、前阅读和计算能力的培养。
   2.2 国家应规定幼儿园学前班与小学一年级课程的衔接。课程是学习的工具,教育是一个过程,并非需要我们来拔苗助长,预先学习。要让儿童从浅入深,有个心理缓张度,使幼儿不重复学习,才不会产生厌学情绪。
   2.3 教育内容,学科的确定。
   2.3.1 汉语教学,取缔学前班的英语学习。儿童应该把拼音学好,把语文基础打牢,在学前班里不要进行英文的学习,容易使幼儿混淆两种语言。英语应待孩子上中小学以后正式学习。
   2.3.2 开设五大领域课程,规范内容及课时。儿童在衔接过渡中只有5、6岁,不要随意延长课时,删减学习内容。他们处在学龄前、初期,各方面发展都不稳定,我们应尊重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孩子为主体,用他们感兴趣的方式学习全面的内容,使孩子们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标签:幼小 衔接 思考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