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作文 > 正文

心绞痛与肝素 [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体会]

时间:2019-01-2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目的:评价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方法:60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和低分子肝素钙组,低分子肝素钙组在常规治疗组用药的基础上,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0.4ml,2次/日,连用10天,以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ECG的变化,评价该药的疗效。结果:3低分子肝素钙组30例,显效24例,有效4例,无效2例,有效率93.3%。常规组治疗30例,显效19例,有效3例,无效8例,有效率73.3%。结论:低分子肝素钙是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是的理想的治疗药物。
  关键词 不稳定性心绞痛 低分子肝素钙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8.023
  
  不稳定性心绞痛(UA)是指稳定性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和心脏猝死之间的一种临床综合征,由于病情变化多样,既可逆转为稳定性心绞痛,也可迅速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或心脏性猝死。选择适当的治疗对改善其预后有重要意义。其发病机理为冠脉内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以及血栓形成有关[1]。对比分析了常规抗心绞痛治疗和在此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对UA患者的疗效。
  资料与方法
  2007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UA患者60例,均按照WHO冠心病分类标准,符合初发劳累性、恶化劳累性、自发性心绞痛以及梗死性心绞痛诊断标准,并经心电图、心肌酶、心脏彩超等排除AMI及其他心脏病,均无抗凝禁忌证。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40~76岁,平均55岁,全部患者均有胸闷、心前区疼痛等典型心绞痛表现,发作时心电图有ST段、T波改变。其中初发劳累性40例,恶化劳累性15例,自发性心绞痛5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0例)和低分子肝素钙组(30例)。两组间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常规组给予口服肠溶阿司匹林75mg,1次/日。250ml葡萄糖+硝酸甘油5~10mg,1次/日静滴。普伐他汀20mg,1次/日,睡前口服。低分子肝素钙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选用速避凝0.4ml,腹壁皮下注射,2次/日,共10天。两组均常规监测凝血四项,血小板计数,肝、肾功能,心肌酶,并观察皮肤黏膜出血情况,每2天复查1次心电图,每天记录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
  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胸闷、胸痛消失,心电图下移的ST段或倒置的T波恢复正常或大致正常;②有效:胸闷、胸痛缓解或消失,心电图下移的ST段回升,倒置的T波变浅或直立,但未达正常;③无效:胸闷、胸痛未缓解仍反复发作,心电图无变化或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出现心力衰竭或死亡。
  结果
  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比较:低分子肝素钙组30例,显效24例(80%),有效4例(13.3%),无效2例(6.7%),总有效率93.3%。常规组治疗30例,显效19例(63.3%),有效3例(10%),无效8例(26.7%),总有效率73.3%。两组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意义(X2=5,P<0.05)。低分子肝素钙组30例,1例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无死亡。常规组2例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无死亡,3例发生皮肤黏膜出血。见表1。
  讨论
  UA的发病机理主要是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造成冠状动脉部分阻塞。严重者需要介入治疗。内科治疗主要以抗凝、抗血小板、稳定斑块和血管内皮功能为主。
  低分子肝素钙是新一代的抗凝血酶药通过抗凝血酶Ⅲ及其复合物加强对抗Ⅹa因子和凝血酶的作用,由于其分子链较短,对抗Ⅹa因子活性作用较强而久,对凝血酶抑制作用较弱。
  低分子肝素是由普通肝素通过化学和酶解的方法,得到的低分子氨基葡聚糖钙盐,平均分子量4500。低分子肝素在体外抗因子Ⅹa/抗因子Ⅱa活性比值4:1,能抑制大量的抗因子Ⅱa的产生,有更高效的抗栓活性。此外,其还能通过促进T-PA的释放,发挥纤溶作用,并能保护血管内皮,增强抗栓作用[2]。而且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生物利用率高,使用方便。
  本组观察表明,低分子肝素钙在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中,起到了防止血栓形成,阻止病情向急性心肌梗死方向发展的作用。安全有效,使用方便,尤其适用于基层医院应用。
  参考文献
  1 胡大一.冠心病防治进展-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栓[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1-15.
  2 赵水平,胡大一.心血管病诊疗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6-87.
  

标签:肝素 不稳定性 心绞痛 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