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理论经典案例【我国创新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时间:2019-01-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本文分别获重庆市教育规划课题一般项目(编号:10-GJ-0801)、重庆工商大学教改项目(编号:092011)、研究生创新重点项目的资助。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挑战,要求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行改革,以改变“知识一能力―技术”互动不足的局面,适应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与要求。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是综合竞争力的支柱。创新要有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需要创新教育。知识创新、知识传播、人才培养和知识应用都离不开研究生教育这一国家创新体系中最重要的力量。研究生教育应当而且能够成为连接知识创新系统和技术创新系统的纽带,培养能将新知识、新技术运用于企业技术创新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促进知识创新系统和技术创新系统之间的互动。
  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存在全国统一招生考试模式、生产线式的培养流程、简单的考核模式等弊端, 亟待改革。一种观点认为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应当着手于确定多元复合型的研究生培养目标、建立多元考核选拔机制的研究生招生制度、设置个性化的培养流程、健全形式多样的评价考核机制、平衡的研究生数量与质量关系(赵风,2007;叶耀东,2009);优化课程设置,拓宽知识结构;将课程学习、实践锻炼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注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殷凌云,2004)。另一观点认为复杂多样的社会经济结构、职业结构决定了研究生培养模式应随之变革,培养目标应从单一的学术型向应用型为主转变(方贵庭,2009),并从创新理念的树立、培养过程的革新以及营造创新环境等方面对我国传统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改革(赵风,2009),主要改革方式有创造教育模式(曲永岗,高雪梅,2001)和创新型研究生导师建设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席华,2008)。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根据高层次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社会的需求,以获取知识为基础,以开发智能为手段,以发展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而建立的一种研究生培养模式。
  
  一、 创新创业教育与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互动关系分析
  创新教育是一种新的、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培养创新人才。创业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从事工商业活动的综合能力,使其从单纯的谋职者变成职业岗位创造者的教育,更是对创新教育的延伸和扩展,旨在培养具有开创性精神和创业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其实质是一种素质教育,其重要内容是创新精神的培养,进而对促进创业教育的广泛开展和顺利进行意义重大(邱东升,2006)。将二者结合起来,统称创新创业教育,包括创新创业素质(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个性等)、教育性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和创新创业技能教育等。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在某一研究生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规定的培养目标而采用的特定的培养程式,包括培养目标的确定、生源的选拔、课程修习与考核、学位论文的指导与评审以及学位授予等环节,是在长期教育实践和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相当程度的稳定性和系统性(叶耀东,2009)。国务院学位条例规定,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从事科学研究或专门技术工作的专门人才。随着社会发展、生产进步以及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不断变化,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规格、层次、类型的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现代社会对研究生的要求日趋多样化,不仅要求研究生教育为社会培养从事科学研究和专门技术工作的现代科技人才,而且需要培养大量高级管理人才、创新人才和其他行业的高级专门人才。因而,要适当调整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实现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多元化,而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客观上需要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与之相适应,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地培养研究生。
  首先,创新创业教育是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要目标和主要手段。在自主创新是我国的强国战略的时代背景下,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实现国家创新的重中之重。因此,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和创业能力。其中,研究生培养中对学生智能的开发,主要就是对研究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其自主创新创业能力,即创新创业教育是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主要手段。
  其次,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能够促进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优化,二者共同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由于研究生教育属于精英教育,它更偏重于创新性研究,其自主创业和创新教育更重要,也更容易创业成功。因此,必须加大对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一旦部分研究生取得了创新创业的成功,就会产生一定的示范效应:既鼓励新的研究生投入到创新创业实践中去,又鼓励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持续发展,进而产生规模效应和蝴蝶效应,最终形成个人、高校教育和国家经济社会的多赢发展。因此,可以得出如下假设:
  假设1:不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将会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产生不同的激励作用。
  
  二、 研究设计、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为了深入探讨上述假设,本文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内陆的重庆市、沿海的青岛和汕头等地财经类高校的硕士生导师和研究生。为了考察现有研究生培养模式对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初步影响,也由于数据的可得性,主要针对研一的学生,少数是研二的学生进行调查。此次调查共得到来自研究生的问卷80份,其中有效问卷76份,来自硕士生导师的问卷35份,其中有效问卷32份。
  2、研究方法
  本文数据处理主要采取EXCEL,数据分析主要采用SPSS软件。
  
  三、 实证结果
  1、 描述性统计结果
  在来自财经类专业的76名研究生中有28名男生,49名女生。69名都是25岁以下;来自中部和西部分别为41和26名;研究方向分别是会计学、财务管理、商务策划和企业管理,且分布比较均匀,而且55名都是应届本科毕业生,占总数的72.37%。这说明财经类专业的研究生有64.48%是女生,90%以上的都是应届本科毕业生考上的;而且来自中部的人数超过一半。
  2、 假设1的检验结果
  表1显示:在76名研一的学生中,有16名准备考公务员,占总数的21%,有32名准
  备到国企去,占42%;有22名到外资企业去,占29%;有6名到会计师事务所去,占8%;有10名准备考博士,占13%;其他14名,占18%。作为财经管理类专业的研究生,表1基本涵盖了目前研究生就业的所有可能去向。假定该表中“其他”一项表示自主创业,考博士为创新,那么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占69%的研究生未来都是选择就业,选择一种风险较低、创新度较低的、平稳的生活方式。只有不到31%的研究生选择自主创新创业。这种情况与国外的研究生创新创业选择还有较大差距。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结果,原因非常多。但至少可以说明如下几点:
  第一,我国的研究生目前还没有形成较强的自主创新创业意识;
  第二,整体而言,我国还没有提供有利于研究生自主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尤其是现有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亟待改革;
  第三,与国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比较后,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不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将会研究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产生不同的激励作用,假设1成立。
  
  四、 结论及对策建议
  通过对财经类高校一年级研究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初步分析了现有研究生培养模式下研究生未来的就业去向,结果表明:大部分研究生会选择风险较低、收入较稳定的行业进行就业,只有少部分学生会选择自主创业或创新。这进一步说明:一方面,现有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需要打造创新创业导向下的全新的培养模式;另一方面,也说明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同时,还应树立多元研究生教育职能观,构建多样化的培养体系,对硕士研究生进行分类培养。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标签:实证 硕士研究生 培养模式 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