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周公解梦 > 正文

加快推进文化_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若干思考

时间:2019-02-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国运昌,文运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的《决定》,吹响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发出了推进文化强国、文化强省建设的动员令。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文化具有基础性、先决性、同化性、传承性、引领性等多种功能。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推动浙江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是省委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顺应科学发展新要求、把握文化发展新趋势、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需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切实抓好中央和省委《决定》的贯彻落实,从全国乃至世界的视角出发,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兴起文化强省建设新高潮,力争在不太长的时间使浙江成为文化建设的典范,这是摆在全省人民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浙江文化大省建设业已取得显著成效
  我省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的改革与发展。1999年,浙江在全国较早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目标任务,对文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党的十六大以来,省委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战略高度,把加快建设文化大省作为实施“八八战略”和“两创”总战略的重要内容,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方面。率领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发展体系等“三大体系”;深入实施文明素质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保护工程、文化产业促进工程、文化阵地工程、文化传播工程、文化人才工程等“八项工程”:扎实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强省、卫生强省、体育强省等“四个强省”建设。
  经过不懈努力,浙江各项文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突出表现在:以体现浙江文化固有特质和现代先进文化特征的“浙江精神”进一步弘扬,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新的文化发展理念进一步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速推进,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进一步实现:一批标志性文化施设先后建成,农村公共文化供给明显增多,城乡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显著改善: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得到较好传承和弘扬:全省广电事业快速发展,多家新闻出版广播文化集团组建并实施“全媒体、全国化”发展战略;组建了一批有影响的文化产业集团,地方文艺院团先后完成转制,市场应变能力和创作能力明显提升:建立投资多元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培育重点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交易平台,一批民营文化龙头企业渐露头角:文化产业试验区和重点文化产业园区落地生根,新型文化经纪公司、电子商务文化企业应运而生,逐渐成为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高地:富有特色的艺术创作、文化活动更加活跃,一批高素质的文化人才脱颖而出:各级财政不断加大对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确保了各项文化事业的顺利推进。
  人们欣喜地看到,浙江发达的经济支撑了文化的繁荣,文化的蓬勃兴起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遍布城乡的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一五”期间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文化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明显加大,有力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的转型升级,有力增强了浙江的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浙江在推进文化大省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效,多项文化建设在全国名列前茅,为迈向文化强省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二、浙江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适逢其时
  在新的形势下,浙江文化建设任重道远。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决定》指出:“当前,浙江经济发展进入加速转型期,社会建设进入整体推进期,体制改革进入攻坚突破期,文化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的作用更加凸显,但我省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决定》准确分析了推进文化强省的必要性、现实性和紧迫性。
  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从质和量、广度和深度上都对文化的发展繁荣提出更高要求。中央和省委的《决定》为文化建设描绘了宏伟蓝图,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文化“强省”较之于文化“大省”,无论从过程看、还是从结果讲,既要有文化建设“质”的飞跃、“量”的扩张,又要有文化影响力的进一步扩大、文化带动力的进一步增强、文化软实力的进一步提升。这就要使文化体制改革更加到位、文化精英人物大量涌现、文化产业更加繁荣、文化产品不断丰富、文化事业更为兴旺、文化发展更为平衡、人民群体享受文化生活更为丰富。从着眼点讲,文化建设的最大成效、最终结果,应该是人民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最大满足、文化素质得到极大提升;而不能只搞“精英文化”(即为少数人着忙、为少数人享用)。从落脚点看,文化建设要对深化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促进作用明显增强,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保障作用明显增强。对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的贡献率明显提高。
  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既要着眼经济效益,更要着眼社会效益。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更好地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教育引导人的重要载体和基本方面,只有人的文化素质实现较大的提升,我们的发展才不至陷入“文化瓶颈”。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相辅相成,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发展文化是为了人民、文化成果须由人民共享。因此,无论是扩大文化消费、满足精神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还是改善民生、提高幸福指数、促进社会和谐,都要坚持文化建设上的“以人为本”。文化建设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更要追求社会效益,把社会效益摆在首要位置,克服和避免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的情况,力戒重“经”轻“文”、重“技”轻“艺”的现象,力戒把文化建设仅仅搞成单纯的文化产业:同时,坚决不让低俗、庸俗和黄色、灰色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违的东西出现在我们的媒体和舞台。
  推进文化强省建设,须从历史中汲取力量、从内外比较中奋发前行。师古才能开新。浙江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英才辈出,诞生于吴越大地或与浙江有特殊姻缘的古今文化和科技大家灿若晨星、不胜枚举:王充、王羲之、谢灵运、虞世南、褚遂良、白居易、骆宾王、贺知章、孟郊、苏东坡、王安石、范仲淹、沈 括、毕升、朱熹、陆游、陈亮、赵孟?、王冕、宋濂、刘伯温、王阳明、黄宗羲、徐渭、汤显祖、李渔、龚自珍、章太炎、王国维、赵之谦、俞樾、吴昌硕、鲁迅、郁达夫、沈钧儒、胡愈之、吴晗、夏衍、艾青、马一浮、黄宾虹、潘天寿、沙孟海、林风眠、蔡元培、茅以升、竺可桢、童第周、苏步青、严济慈、钱学森,等等。据统计,东汉以来载入史册的浙籍文化精英逾千人,约占全国的1/6;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两院”院士(学部委员)中浙籍人士约占1/5。他们在哲学、政治、科技、文学、艺术等领域都做出了彪柄史册的重要贡献。这是祖国的骄傲,更是浙江的骄傲,他们为我们增强了再创文化辉煌、再写历史华章的底气和信心。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从国际看,面对世界各国在经济、科技和教育等方面的竞争、尤其是中国的快速崛起,一些西方国家甚有危机感,美国、日本、法国等国的一个应对之策是竞相引进优秀人才、特别是高科技人力资源。现今,美国拥有全球最多的科学家和技能人才,人力资源结构层次高居榜首;最近,美国国会众议院高票通过议案,决定取消职业移民的国别配额限制,旨在抢夺他国高科技人才。从国内看,文化的自觉自信兴起了此起彼伏的文化建设新潮。目前已有20多个省(市)提出建设文化强省(市)。主要表现在:一是大力吸引高精尖文化人才。兄弟省(市)如上海、广东、江苏等以更优的发展环境、更高的工作待遇吸引国内外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科技人才;今年4月深圳启动引进全球优秀人才的“孔雀”计划,未来五年将每年最高投入5亿元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二是文化产业快速发展。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以上,其中,北京、上海、江苏、湖南、湖北、广东、云南等省市的增速年均超过20%,占GDP的5%以上,成为当地新的支柱性产业(蔡武《辉煌的成就宝贵的经验》)。2010年,浙江文化产业增加值1056.09亿元,占GDP的3.8%。三是文化体制改革加速。如上海将进一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市场开放;广东进一步降低门槛,为社会和文化组织“松绑、放权”,广州市对科技、体育、文化等八大类社会组织可直接向管理机关申请登记。
  三、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几点建议
  文化,是整个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文物之邦”的浙江,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人文优势明显、文化发展基础良好,建设文化强省具有得天独厚的现实基础和有利条件。我们要加深认识,“十二五”时期推动经济等“五位一体”的建设,必须充分发挥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激发创造活力的独特作用:要加深认识,落实中央对浙江提出“走在前列”的总体要求,就必须切实担负起为文化强国建设先行探索的重大责任,围绕文化建设的“大德、大作、大业、大家”抓好贯彻落实。
  解放思想,进一步优化文化发展的体制和环境。没有思想上的大解放大飞跃,就不会有文化上的大发展大繁荣。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文化是以思想精神为特征的,最需要有多元的思维和创作的自由空间。体制具有根本性的作用,文化建设更要秉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浙江经济建设走在前列。文化建设也一定要跑在前面,首要须以改革创新作为强大动力和推力。这就要始终贯彻主题主线,以富民强省、社会和谐为根本目的,围绕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培育优秀文化人才,用更大的气魄、更大的手笔推进文化工作。通过“顶层设计”和文化理论创新,进一步破除不合事宜、影响和制约文化发展的旧思维、旧体制、旧框框,大胆推进理念意识、体制机制、形式载体、公共服务、人才培育等方面的改革创新;进一步营造开放开明、包容和谐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进一步推进文化市场的开放,放宽市场准入的条件和减少审批环节,降低人文类民间组织注册登记门槛,为其“松绑、放权、扶持”;进一步扶植文化优秀人才,对有潜力的人才可否经申报批准,常态性地给予创作和研究上的一定保障,不求近效而许可“十年磨一剑”;进一步做好文化团体、文化人才的使用、服务、激励工作。这方面,杭州市近年手笔大、布局大、收获大,最近在文化创意领域还筹建了“两岸四地文化研究与交流中心”,又创造了一个文化高地。杭州的“文建经验”,值得在全省推广。
  唯才是举,加快培养和造就一支有影响力的文化人才、特别是名家大师。“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人才是文化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没有人的“强”,就没有文化的“强”。造就一批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是建设文化强省的关键所在。目前,我省人口素质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发达省份比较,还有一定的差距,与经济的增速和发展方式转变都有不相适应的地方,这都对人才培养提出更紧迫要求。我们为构筑人才高地,近年来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现实不容乐观:文化精品不多,重大科研成果不占优势;领军型文化人才不多,人才在本地发展比在外面发展要逊色;一些优秀人才不愿“把根留住”,“孔雀”南飞北走时有所闻。总之,创新育才、用才、引才、擢才、留才的机制,打造国内乃至国际的人才高地,特别是再现浙江新生代文化大家,还当更上层楼:一须充分发挥文化科技团体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粗略计:目前全省现有文化类团体450多家,省委党校和在浙高校、科研院所的文化科技类人才可谓人强马壮、人才济济,仅省科协拥有会员16.3万人:省文联隶属的12个文艺组织拥有会员1.8万人,在浙全国会员近4千人。进一步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当用活用好“存量”文化和科技人才,对其在文化强省建设中应做的工作和贡献,作出更高的定性和定量要求。二须不拘一格地培育选拔优秀文化人才。浙江是大科学家钱学森的故乡,钱老生前三提我们“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的话震聋发聩,解答“钱学森之问”浙江当敢为人先,最紧要的是改革遴选和任用人才的体制机制,拓宽培养和选拔人才的路径和办法,特别是从中青年里发现人才,要改变鲁迅所说的浙江人的“出名”要出去后才出名,更多些我们自己的“原创”人才、而不是外地成名后再“引进”: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发挥他们的特长,坚决摒弃门户之见,不搞论资排辈、不问英雄出处、不置条杠门槛,既要青睐“浑身是刺”的“乔布斯”式人物,又要重视在攀登文化科技高峰途中“术有专攻”的“屠呦呦”式人才(这位一直不被看好的宁波籍81高龄的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今年9月荣获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国际医学大奖一美国“拉斯克 奖”);同时,当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更多地吸纳国内外的优秀文化人才和名师大家;三须进一步增强高等学校培养高端文化人才的“摇篮”功能。“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的基石。目前,浙江拥有人才资本总量近490万人,低于沿海发达省份:我省在每万人普通高校在校生为167人,明显低于江苏省的214人。其主因是我省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特别是列入高校“211”工程的只有浙江大学一所,与经济的发展不相匹配,很多尖子生只好舍近走远外出求学。故此,当在发挥已有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及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深化与重点科研院所和省外境外高校的战略合作外,从长计议、尽早筹谋,加快培育若干所创新型大学,尤是重建新杭大,这是全省人民的一个热切期盼。
  弘扬文明,着力推动优秀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文以载道”,文化工作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文艺作品乃“为时代燃亮前进之光”。胡锦涛同志在中国文联第九次、中国作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德艺双馨,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弘扬文明道德风尚的历史责任”。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就须下大力抓好优秀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多年来,我国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各类文化产品数不胜数,取得了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实效。但也毋庸讳言,改革开放多年来,尽管有中宣部的“五个一工程”等国家级重大奖项和“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等中国最高文学评奖,尽管史无前例地拥有最多的文化人才、最大的创作平台、最好的劳作条件,可遗憾的是,不少文化创作与演出看似热闹非凡、乱花迷眼,实际是“开场昙花一显、落幕消声匿迹”。此情在浙江亦是一样。正如国内著名作家蒋子龙所言:“从上到下异口同声、反复强调的是出‘精品’,然而这个口号呼喊了多年可曾出过一部精品?”时代需要、人民喜爱的精品是文化产品的最大追求。浙江向来是华夏出文豪最多的省份,出当代文化大家世人翘首以待。建议我省在文化人才培养和作品的奖励等方面,按照“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要求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政策措施、奖评标准等上有一个大的改革和创新,使文化主管部门和文化工作者贯彻实践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做到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统一起来,激励广大文艺家、作家更加自觉地投身到火热的生活中去,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且能留传下去的精品力作。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机不可失、时不我待。需要我们深刻领会、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委的《决定》精神,着眼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提升人民群众品质生活、推进文化可持续发展,深入推进浙江文化建设“三大体系”、“八项工程”、“十大计划”的实施,着力增强先进文化的凝聚力、公共文化的服务力、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文化发展的创新力、区域文化的影响力和文化人才队伍的支撑力,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浙江特点的文化建设新路子,把我省建设成为人文精神高尚、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氛围浓郁、文化形象鲜明的文化发展的典范。
  (作者单位:浙江省政府咨询委)

标签:加快推进 强省 若干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