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主持词 > 正文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初中生与古诗文情感对话】初中生必备必读古诗文

时间:2019-01-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本文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阐述了在古诗文教学中,如何从读、思、悟三个方面入手,有效地让学生与情感对话,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新课程 古诗文教学 情感对话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要在古诗文教学中有效地让学生与情感对话,就应该让学生走近古诗文,从语言着手,引导学生欣赏其中美的内容和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让学生触摸古诗文中的情感基调,同时在产生了情感共鸣的基础上与古诗文进行情感对话。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读、思、悟三个方面入手。
  一、读――在悦耳的朗读中让学生感受美
  读,在古诗文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果没有学生们神采飞扬、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老师无休止的讲解,那么学生也只能听而不闻,问而不答,启而不发,也就无法品味古诗文的美。文要读,细细品读,读出情味,读出意境,读出神韵,再现人物和意蕴,体悟字里行间的情感起伏及深邃哲理,让学生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1.读句读
  古诗文教学,除了强调读准字、词外,更要让学生进入到古诗文的语境中,把握朗读的要领,体会其中味道,教师恰当的把“句读”引入朗读教学中,让学生拿到与古诗文情感对话的钥匙。如曹操《观沧海》一诗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句,根据全诗有慷慨悲壮的情感基调和诗句的词意,其重音应放在“澹澹”、“竦峙”上,轻音投放“水何”、“山岛”上,则作者眼中波光动荡的沧海和高高耸立着的山岛就呈现在眼前,听者极易涉足境中,产生思绪的共鸣。
  2.读形象
  诗人往往把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一种形象化的事物或自然景物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审美境界。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所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个“情”是指内在的感情,必须通过读懂文中的形象,来解除压缩在其中的作者的深情。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写了清晨古寺的情景,旭日初升,光照山上的树林,幽深的小径,小径后面的禅房,鸟儿自由的鸣唱,空明宁静的潭水,一切都是那样的幽静。细细品读这些景物,我们能够体会到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同时也流露出了诗人内心的安宁、愉悦。
  二、思――在自由的质疑中让学生品味美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不“罔”就要思,这个“思”就是要“思考”,有“思考”这一过程,学生对阅读就有了一个更深刻、更高层次的认识,“思考”在学生学习语文中起“关键作用”,“学起于思,思缘于疑”,语文课堂,不在于给学生多少现成的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在读中思,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思整体
  就是让学生对诗文的大概内容,作者的立场观点或情感倾向,当然也不排斥对文本的结构特点和语言风貌的整体思考,这是第一步的整体感知。在这一环节,学生先通过朗读,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与期待视野整体思考诗文的情感基调,如陆游《诉衷情》的悲壮沉郁、《观沧海》的雄浑壮阔、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豪放激越,由于初中学生审美经验的限制,整体感知不可以放任自流,这需要教师引导,寻找最能让学生快速有效整体感知的切入口和常规的方法。
  2.思局部
  上一过程是对整个情境作有组织的反应,这是汉民族主导思维方式中“整体直觉”的特点,在这一基础上进入文本,仔细品味、推敲语言,进入到古诗深处,把握诗人复杂的内心情感,试图对古诗有更深的认识。让学生思考具体的语言,来达到深入文本的目的,在讲授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时,让学生思考将“沉舟”与“千帆”、“病树”和“万木”组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什么想法?陆游《诉衷情》中“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中“断”和“暗”表明作者怎样的感情?
  通过初步的整体感知和深入到文本深处具体的感受,学生对文章的情感基调有了深入的认识,随后就要进入到更高层次的整体思考。这一“整体”不是第一个整体的简单重复,它应该是经历了一番对部分认识之后的深化和升华。
  三、悟――在个性的张扬中让学生陶醉美
  感悟是主动读书,创造性读书的具体体现,是沟通读者与作者的桥梁,语文课要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发表经过独立思考且具有个人情感和认识的见解,而不是让学生学习教师的“理解”,学习教师的“感悟”。“教师问,学生答”,这种教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根本没有机会亲近文本、感悟文本,与文本进行精神上的对话。怎么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呢?
  1.留空间
  教师应该给学生多留一些感悟的空间,在教学中应故意给学生留出思维空间,并以此引起学生的想像和联想,让他们的思维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驰骋,从中质疑、探究、释疑。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综合性、审美性的艺术,也应该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遵循艺术创作中“虚实相生”的规律。
  2.求自悟
  语文教学,不是教师讲述本人的读书心得,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自读自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些都明确要求教师要转变角色,改变过去满堂讲解、分析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首位,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当课堂的主人。
  以上是我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深深体会到读、思、悟对于情感对话的重要性,让学生读中有思,思中有悟,这三者架起了学生与古诗文情感对话的桥梁,不断与“作者”对话,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作者的心灵在不断的诵读中得到沟通,让学生在“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中得到古代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朱慕菊等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2
  [2]李福灼、陈玉秋:《语文课程理念与实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申继亮主编:《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
  组稿编辑:欧青云
  (作者单位:536000广西北海市银海区福成第一中学)
  
  

标签:语文 生与 对话 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