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准考证 > 正文

电影中的都市空间意象建构|意象空间

时间:2019-01-2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现代都市是以物化景观为标志的人类最前沿和最集中的文化表征。近年来关于“视觉文化”的研究早已成为了一种显学。与新时期之初文艺复兴中对“戏剧文学性”、“电影文学性”的强调形成鲜明对照。而在这种“视觉文化”、“空间文化”的场域中,人们所构建的都市空间及其审美意象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都市电影中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
  “‘意象’即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意象”使我们对客观事物的描摹超越了单纯的“写真”层面。而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以电影为媒介,制作者们在直观地表现都市景观的外在形态的同时将更加着意于隐含其中的深层内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未来的都市美学构建中,电影以“文学图像化”为表达途径或将具有更丰富的主流审美价值。
  一、从都市景观到都市意象
  现代化都市是视觉文化的主要生产和消费场域,而都市景观亦是其表义符号的集合体。在视觉文化统摄的文化氛围中,“都市景观”无疑为都市文化提供了重要坐标。在文学艺术领域人们对于现代化都市景观的关注由来已久。早在19世纪的欧洲,“吃人的机器”、“钢铁怪物”、“黑色荒原”等等隐喻就反复出现在作家笔下,成为了当时关于怪胎式的工业化城市典型的意象化书写。而在此后的都市电影中,也不乏对于现代都市的地铁、楼群、舞场、酒吧等意象的关注,这些物化的都市景观渐次成为都市化进程的标志及都市人内在心理的外化符号。
  就“景观”来说,其内涵是‘能够让人看到并感知的物象集合”,而其外延却是由无数个具体的景物所组成。以北京城为例,这里有古老的故宫、钟楼、传统的民居四合院,也有着极具现代意义的CBD、金融街及鸟巢、水立方等等。所有的物化景观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北京这个国际化大都市的整体形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景观通常是具有文化旨趣与影像概括力的连续的意向组合”。它是一个城市发达程度的表征,也是居住者文化心理的外化。美国城市规划专家伊里尔?沙里宁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都市景观是一个城市的表“意”之“象”,隐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心理追求。
  都市电影是都市化进程中最为直观、生动的影像载体,作为都市景观的视觉符号化意象往往承载了多元的价值与意义,最形象地展示了都市人的各种生活和精神状态。西方环境设计理论家凯文?林奇对此有着独到的学理阐释,他在《都市意象》中指出:“都市意象是建立在人对都市的感知、体验基础上的心灵地图。”这为我们进行都市景观文化、景观效应研究带来重要的启示。都市意象包含着人们的多种感知、经验和记忆。在这里,人与人之间搭建起协作或对抗的各种社会关系,而各种关系所显示出的矛盾、冲突构成了作为故事主体的都市。都市景观作为系列物象的集合,拥有着独特的文化、艺术旨趣,而都市意象恰恰是基于人们对于这些物象集合的审美感受而在心底里绘制的“心灵地图”。在视觉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都市人群对于艺术的理解、文化的追问、内心世界的反思更多地借助于这一“心灵地图”的启发和引导,在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审视都市空间的过程中,生发出现代社会复杂而深沉的人文精神。
  二、都市电影中的空间想象与建构
  “都市意象”是触摸都市的一把钥匙,通过它可以揣摩和分析从而了解瞬息万变的现代都市,领悟现代都市中特有的文化气象与人文精神。近年来。我国都市化进程的提速伴随着都市空间的重塑,这种重塑过程包括拆分、重组和建构,而都市景观与文化精神的对接是这个重塑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都市“意象”在这个对接中建构起了一座桥,赋予景观以更深刻的人文内涵。
  都市电影通过镜头运用、蒙太奇组接等手法还原现实,清晰叙事,进而传达观念,具有符号学意义上的“语言符号”属性。与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的重感性、轻叙事相比,电影画面语言在意象营造上有着先天的优势,它可以通过自己的镜语体系,让受众清晰领会导演的艺术追求,进而获得超越感性的隐喻的力量。于是,对都市空间的想象与建构作为一种艺术理念,通过电影创作者的努力得到张扬,形成意象丰满的符号体系展示给人们。
  “都市意象”在电影学中的运用,折射出了电影创作者及其作品的思想意蕴与现代都市文化观念间复杂多变的关系。电影中的都市意象亦为都市景观心灵化的映射,是电影创作者将外在的景观投射到自我内心世界,形成具有个体独特理解与想象的精神产品,并在创作中将其精神世界描绘为与观众共享的心灵地图。这一过程不仅与林奇的“都市意象”理解如出一辙,而且创造性地强调了作为主体的电影创作者,在基于对都市景观文化独特理解基础上的创造性表达以及观众在审美接受中的二度创作。
  现代化都市作为电影的叙事母题也为电影创作提供了无限多样的素材,激发了电影的想象活力。通过电影画面,了解都市化进程的变迁,感知现代文明背景下的人情冷暖,洞察特定时空背景下的都市生活。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习俗,被广泛接受。这种不断变迁、演进中的都市物化景观及其意象不仅仅作为重要的素材被摄取,更因其直观、立体、全息的特点有待于观众在电影审美过程中,主动地去克服读图时代的“感性大于理性”、“印象大于逻辑”的浅表化倾向,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理性的审美习惯。
  在西方电影中,通过电影画面塑造都市意象,感知都市文化的例子并不鲜见。“如《雾都孤儿》之于伦敦,《卡萨布兰卡》之于卡萨布兰卡,《罗马假日》之于罗马……通过电影,我们总能了解一些我们并不了解的东西,尤其是一座并不是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城市。”在亚洲,都市电影的画面同样是了解都市文化的一把钥匙,“正如人们透过小津安二郎的电影去认识东京,透过侯孝贤的电影去认识台北,透过王家卫的电影去认识香港,透过陈英雄的电影去认识河内,透过冯小刚的电影去认识北京那样”,电影借助画面语言以敏锐的艺术触角去挖掘都市景观中的丰富意象,解析都市进程与现代人精神状态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审美意义。
  三、都市意象的影像表达
  在中国都市电影中,无论微观意象还是宏观意象,都从不同侧面表达着现代化大都市中的复杂人性及多元的文化取向。如崔健式摇滚乐手的歇斯底里常常指涉青年人在多重压力下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困境,指向焦躁不安的青年亚文化;穿梭不息的地铁表征着现代都市人永不停歇的生活节奏;灯红酒绿的酒吧里隐藏着爱情的失意与疲惫的身心;连通无限的网络中不乏现代人的茫然、困惑与希冀;北京的四合院是传统中国的标志;现代的都市上海则是中国本土融入世界文化潮流的表征……
  互联网作为现代文明的产物,在都市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某种意义上来说,对于互联网的介入程度与方式的不同,体现出了每个人不同的生活态度。《网络时代的爱情》、《第一次亲密接触》等影片都以现代化的网络为时空意象,具有明确的现实指向性。网络亦作为一种时尚的象征,成 为故事发生发展的背景。在《网络时代的爱情》第三节的故事中,男女主人公远隔重洋,通过网络向对方敞开心扉,彼此情浓意深,相约见面时却发现对方是自己的初恋。这带有讽刺意味的错位恰恰体现出互联网和现实生活的种种不同。正是影片中的网络意象,令观众不由得对现实都市生活中的爱情观念与态度进行反思。不难看出,这些年轻人将爱情从现实移置到网络,流露出了他们对都市爱情生活的缺乏信任及心理拒斥。所有这些难以言传的复杂情绪被电影以意象化的手段加以表达后,显得意蕴丰满,耐人寻味。
  以《开往春天的地铁》为代表的诸多影片,都将现代都市人的精神状态与地铁这一空间意象紧密结合。地铁可以被看做是现代文明的异化空间。在地铁中来去匆匆的人们深处地下,拥挤不堪,又大都显得孤寂、烦闷、压抑。都市电影恰恰借用了这一意象,传达出现代人既封闭又开放的双重属性,以及快速的生活节奏中的种种压力、不适、痛苦与无助相纠结的内心世界。与此相对应,地铁廊道里传出的流浪歌手饱含深隋的音乐令地铁意象不仅仅充斥着悲凉,也孕育着勇气与希望。
  《开往春天的地铁》是中国第一部以地铁为叙事时空背景的都市影片。导演张一白恰恰将现代人的生存危机与地铁的意象巧妙融合,传递到影片的每处细节之中。男主人公建斌在婚姻遭遇七年之痒的同时又失去了工作,每天在地铁里打发时间。生存的压力和情感的煎熬令他产生无以名状的痛苦,或嘈杂或空旷的地铁映衬着他卑微敏感而又无助的内心世界。“开往春天的地铁”究竟驶向何方?呼啸而过的地铁飞奔着从视线中划过,动感而唯美,人们穿行在城市的地下,心灵无处安放,这就是对现代化城市病最贴切的隐喻。
  酒吧意象是都市电影中最常见的表意符号之一,在富人眼中,酒吧是消遣娱乐的所在,在都市白领眼中,酒吧是他们宣泄内心疲惫、邂逅爱情的场所,而在底层人的眼中,酒吧则承载着太多不满与仇怨。《观音山》是李玉于2011年执导的影片,有媒体称其为“中国文艺片第一道曙光”,这与其成功的意象建构不无关系。《观音山》中的酒吧正是这个怪诞的城市的缩影。各种不同命运的人为不同的目的聚集在这里,他们暂时放下心中的烦恼、狂欢、豪饮,然后还要回到世俗的现实中去。酒吧中的光鲜、放纵与其命运的坎坷、精神的消沉是他们多面人生的真实写照。
  同时,在电影《观音山》中,导演李玉还通过那些无处不在的、形态各异的铁路制造出丰富的意象,从不同侧面表达着南风等几个处于社会边缘的年轻人的人生境遇,以及欲走出困境的精神突围。而在经常复现的绿色的群山和森林中我们又似乎看到导演李玉为这一沉重主题注入的温情与希望。其实,《观音山》这个片名本身就隐含着解脱、救赎和精神重建之寓意,而这种抽象的精神追求又是通过重建观音庙这一具象的行为来完成的。
  现代化的都市赋予电影或宏大、或细微的物化意象,多重意象相累加又承载了现代人繁复多变的现实想象。然而,在现代化城市的发展中,有时人们的心灵也会被物化的社会所左右,异化为现代性病症。这些意象在第六代的影像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透过《苏州河》片头那晃动的镜头,我们看到的是穿越上海的苏州河污浊的水面、河边破败的楼群、河面上龟裂的大桥,它们是这个豪华大都市边缘的底层人的生活境遇的写照,也使得男主角马达的堕落和悔过有了一个合逻辑的空间。《北京杂种》、《东富西宫》、《李米的猜想》……它们的集合成为这个社会现代性病症的缩影。都市电影的功用也许不完全是为了抚慰这些病症,但至少能够将这些社会症候通过各种方式组合为特殊意象,呈现在观众眼前,令观众在“白日梦”中通过意识形态的多元解读将自我询唤为认知主体,以期在梦醒后更加清晰地认识和理解自我的生存状态,寻找精神的救赎。

标签:意象 建构 都市 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