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准考证 > 正文

[美学:爱美之学] 医美美学设计怎么学

时间:2019-01-2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美学与审美学是两个存在差异的学术范畴,由于西语只有aesthetics一个术语,致使长期以来二者混淆在_起。为了厘清二者的边界,为美学的复兴开辟道路,为美学正名成为当务之急。学界通常所谓的aesthetics(“美学”)其实是“审美学”,“美学”应该另有其名。两百年来,美学家为“美学”创造了多个名字,其中以callology最为恰当。但是,真正最为恰切精当的“美学”一词是源自古希腊的phflocaly(爱美之学)。
  关键词:美学;审美学;aesthetics;callology;philocaly
  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12)01-0065-08
  美学是一个现代专业学科,也是一种古老的学问形态。其作为一种现代专业知识形态,其实主要指的是aesthetics(拉丁文aesthetica,德文Asthetik,法文esthétique)这一现代学科。Aesthetics词是伴随现代美学的兴起而诞生的,尽管今天学界已经普遍承认其对于美学这一知识形态命名的合法性,但这个词的原初涵义却不能涵盖美学这样一种具有古老传统的学问形态之全部,换句话说,aesthetics并不是指称美学这一知识形态的最佳词汇。厘清aesthetics这一概念的基本涵义,并进一步为美学正名,是关系如何界定美学这样一种知识形态的基本问题。本文尝试从中、西语文辞源学的角度切入,为美学重新辨名。
  一、“美学”与“宙美学”
  关于aesthetics一词命名美学学科的先天不足,西方自18世纪现代美学兴起之时,众多哲学家便已意识到。在汉语学界,虽然近二三十年来也有不少学者意识到这一问题,但却存在一些矫枉过正的提法。部分学者认为,aesthetics所指称的现代专业学科本质是“审美学”,故主张以“审美学”取代既有的“美学”命名。当然,如果说是从为作为现代学科的aesthetics正名的角度来看,这种主张大致是可以接受的。然而,提出这种主张的学者却往往忽略了“美学”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其实,“美学”与“审美学”所指称的知识内容是不一样的。准确地说,二者是既有关联又存在区别的――从学科知识范围来看,“审美学”是“美学”的分支,也即是说“审美学”本身是涵括于“美学”之内的,故以“审美学”取代“美学”明显存在以偏概全的误区。那种决绝地主张以“审美学”取代“美学”的学者,显然没有充分意识到二者的区别。当然,从汉语学界对“美学”一词的历史的运用来看,这些学者的担忧和批评也是有根据的。晚清以来,汉语学界所谓的“美学”其实指的一直主要是“审美学”(aesthetics)。
  汉语现代美学的滥觞,可以回溯到晚清之际。这个现代学科实际上是从日本引进的,其中王国维被视为现代美学在汉语世界的最早传播者,以及汉语现代美学的拓荒者,学界因此也普遍认为是他从日本引入了“美学”一词。不错,王国维的确是从日本引入了“美学”一词,不仅如此,他还引进了“审美学”一词。1902年,他在一篇题为《哲学小辞典》的译文中,便将aesthetics译作“美学”、“审美学”――此二词皆系沿用日本人之译法:中江肇民在《维氏美学》(Véron,L"esthdtique,1878)的译著(上卷,1883;下卷,1884)中开始使用“美学”译法;而自1882年始,森欧外、高山樗牛等也在东京大学开设“审美学”这一课程。
  然而,尽管王国维对于现代美学在汉语世界的开拓贡献卓著,但他并不是唯一也不是第一个在汉语世界使用“美学”或“审美学”诸术语的人。据考证,在王国维之前,已有多位接触日本现代学术之进步人士引介“美学”此一科目名称。如1897年康有为编辑的《日本书目志》便曾开列中江笃介(中江肇民)的译著《维氏美学》,1900年沈翊清的《东游日记》也提及日本师范学校开设“美学”或“审美学”课程之事,1901年京师大学堂编辑的《日本东京大学规制考略》也介绍了日本现代意义的“美学”课程,等等。“美学”与“审美学”的流行,可见都是转借自日译。但是,这也并不是说日本人是汉字文化圈内最早使用“美学”或“审美学”诸词的人。
  “美学”一词,据黄兴涛的考证,其中文创译者似为德国传教士花之安(Ernst Faber),其中文著作《大德国学校论略》(1873),称西方美学课讲授的是“如何人妙之法”或“课论美形”,并谈到美之所在者有“绘事之美”、“乐奏之美”等七论。1875年,他又著《教化议》,认为“丹青”、“音乐”二者“皆美学,故相属”,若将此处的“美学”一词与前书美之所在者七论并视,便可见此词大体已在现代意义上使用了。只是花之安创译的“美学”一词当时并未在中国流行――此词正式流行开来是20世纪初年之事,即从日本引进此词之后。虽然,“审美学”这一译法,据现在的文献来看最早出现在日本。但在该词出现在日文中以前,在英国传教士罗存德(Wilhelm Lobscheid)1866年编撰的《英华词典》中已将aesthetics译作“佳美之理”和“审美之理”。按照黄兴涛的推断,“因为有资料表明,前文所提及的曾出现‘审美’一词的《英华词典》(罗存德编),很早就曾传到日本并对日本创译新名词产生过影响……至于‘审美学’一词,则可能是日本学者在‘审美’一词基础上的继续发明,它在日本很长时间里是同‘美学’一词并用的意义相同的词汇。”
  无论如何,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美学”与“审美学”是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自日本舶来后,才在汉语本土世界流行开来的。在对于aesthetics的这两种主要译法中,“审美学”无疑最恰切,但“美学”却似乎一直更具有生命力,从而在汉语学界最终成为这样一个现代知识学科主导性的名称。而这也就为汉语学界迄今不绝于耳的美学译名之争埋下了伏笔。有学者主张罢黜“美学”,恢复aesthetics的“审美学”本义。若从为aesthetics正名的角度来讲,这自然也是说得通的。但是,许多论争者却忽略了aesthetics这一西语词汇本身的作为此一学科名称的先天局限,以及这一名称所表征的美学主体论转向给美学这一古老学问形态带来的“别子为宗”的消极后果。倘若aesthetics是“审美学”才是相对更加贴切的,那么,“美学”在西语中便应该另有其词。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从辞源学的角度探寻“美学”的真正(西文)名字。
  二、AESTHETICS
  Aesthetics一词的出现是18世纪一个重大的现代学术历史事件,因为它的创制标志着通常意义上称作“美学”(实际是“审美学)的现代学科之诞生。现代美学史将德国莱布尼茨一沃尔夫唯理派哲学家鲍姆加登(Alexander Gotdieb Baurngarten,1714-1762)的《美学》(Aesthetica,1750)一书的面世,视作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Aesthetics这个词便是随着这个标志性的开端逐渐流行开来的。
  当然,鲍姆加登并不是在1750年出版的第一卷《美学》中才使用aesthetica(aesthetics)一词的, 实际上早在他21岁时所完成的博士论文《关于诗的哲学沉思》中,他便已经创造了该术语。Aesthetica这个近代拉丁词从辞源学上讲,源自希腊文aio-arq~Lq,该希腊词意谓“感官知觉”或“感觉的印象”,在拉丁文中对应于sensitivus,而sensitivus有时依希腊文称作aestheficus。希腊文αíσυησcζ的动词形式是aíσθáυομαι,意思是“通过感官感知或理解”;其形容词形式是d时αíσητικóξ,意思是“感知的”或“可感知的”。在《美学》中,鲍姆加登把感觉认知(cognitio sensitiva)等同于美的认知,并使用了一个希腊词与拉丁词混合而成的名词cognifio aesthefica(简称aesthetica)来指称有关美的认知研究。所以,他将aesthefica本质上界定为“感性认识的科学”(Scientia congnitionis sensitivae)。这也就是他早年在《关于诗的哲学沉思》中所讲的“可以指引感性地了解事物的低级认识能力的科学”。本质上,aesthetica在他看来就是一种低级认识论(gnoseologiainferior),直译即是“感性学”。
  他这一名称及其对美学的基本界定,后世美学家多有诟病。譬如施莱格尔(Friedrich yonSchlegel)便质疑,“审美的[asthetisch]一词,是在德国发明并在德国得以确立的。这个词的这个意蕴泄露了一点:这个词完全不了解它所描绘的事物及用来描绘事物的语言。这个词为什么还沿用至今?”黑格尔(G.w.F.Hegel,1770-1831)在其《美学》中,开篇即批评这个命名“不恰当”、“很肤浅”:“对于这种对象,‘伊斯特惕克’(Asthetik)这个名称实在是不完全恰当的,因为‘伊斯特惕克’的比较精确的意义是研究感觉和情感的科学。”正因为如此,鲍姆加登这个术语,一开始只在沃尔夫学派的范围内使用,其他学派则嫌其粗俗而不采用,像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这样熟悉鲍姆加登著作的哲学家,一开始(《纯粹理性批判》,1781)也没有采用这个指称审美学的概念,后来在《判断力批判》(1790)中才接受了它。而即使是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依然不认同鲍姆加登将美学视为低级的感性认识论的观点,也不承认美学是所谓的科学:“没有对于美的科学,而只有对于美的批判,也没有美的科学,而只有美的艺术。”
  但无论怎么讲,自从康德采用Asthetik一词――如“aesthetische Urteilskraft”(审美判断力)――后,这个词开始在知识界广泛流行,并在19世纪初被赫尔巴赫、黑格尔诸人采用为其著作名称,从而奠定其学科名称的崇高地位。尽管这个词作为美学学科的命名是很成问题的,但正如黑格尔所讲,“因为名称本身对我们并无关宏旨,而且这个名称既已为一般语言所采用,就无妨保留。””“德意志古典哲学时期哲学家们的妥协,最终使鲍姆加登创造的这个并不算恰切的术语登上了学科名称的宝座,并成为现代美学发展趋向的一个表征。
  Aesthefica(感性学)所表征的现代美学主导方向,实质是审美学。这是美学在人类学立场的启蒙现代性洪流的裹挟下必然的走向。近代尤其是启蒙时代以来,伴随人类理性的觉醒,真、善、美与存在圆融一体的本体世界观发生根本性的分裂,并最终促使人类知识领域发生不可逆转的现代性分化。Aesthetics(审美学)便是这一知识学现代性分化中产生的一个新兴学科,诚如巴尔塔萨(Hans Ursvon Balthasar,1905-1988)所讲,“毫无疑问美学就其作为脱离真与善的美的观念而言,是一门新学科,之前一直埋藏在真与善的观念里,直到――虽然这个过程开始于文艺复兴――启蒙后期才在德国唯心主义中完全实现。”Aesthetics的现代独立,一方面无疑促成了审美学的蓬勃发展,使之迅速成为一门系统化、专业化的现代知识学科。而另一方面,aesthetics取得的学科自足性,却又恰恰是以在哲学知识谱系中的主动边缘化为代价的。自启蒙时代以来,现代美学在根本上割裂了美与存在、美与真和善的本体论关系。具有古老形而上学传统的美学因此被降格为低级的感性认识论,即“哲学认识论的亚学科”。这也就是说,美学从形而上学的一个重要面向沦为限定到_一个特定知识领域的“科学”――审美学或感性学,更狭隘的观点甚至认为美学只是艺术哲学(如黑格尔、谢林等)。美学在aesthetics这一现代学科体系下被严重狭义化――以aesthetics为主导的现代美学将古典美学传统中美学原有的丰富内涵严重地片面化的同时,也使之“失去了其本体论意义”,从而为美学在现代知识谱系中的边缘化困境埋下了祸因。
  美学绝非“感性学”,当然也不是“审美学”所能全幅涵括的。审美学(aesthetics)其实仅只是美学的一个分支部门。然而正是审美学,依靠启蒙现代性的不可阻挡力量,在古今之争中轻而易举地便击溃了古典美学,窃据了美学的宝座。这乃是典型的“婢作夫人”或“别子为宗”。如果说牟宗三所讲的程朱理学别子为宗,其实由陆王心学延续的孟子心性论这一学脉从来没有被真正中断的话,那么,审美学的别子为宗,则几乎完全遮蔽了古典美学的传统。古典美学,在审美学的系统性知识话语霸权审视下,完全沦为“美学”的不成熟状态――古代美学――这在许多美学史家(譬如朱光潜)眼中是一种甚至连哲学或美学都算不上的“美学思想”。
  启蒙以来,审美学(aesthetics)从名称到实质双方面对美学本身的喧宾夺主,不仅遮蔽古典美学这一知识形态,更将美学引向歧途,致使美学陷入边缘化、庸俗化的现代性危机中不能自拔。所以,为美学正名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了。
  三、CALLOLOGY
  以“感性学”为原始涵义的aesthetics一词,如前文所述,虽然通常被用作“美学”,但其实质指的是美学的一个重要面向――尽管这个面向在现代美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审美学”。因此,为了能够区分二者,“美学”本身应该另有其词。
  20世纪日本美学家今道有信便主张在aesthetics外另造新词来命名“美学”。因为古希腊文中“美”写作τóκαλóν,所以他主张以καλóν为词根再加上指称学问λΟγΟξ构成的新词,即ηκαλΟνΟλуΟíα(美的学问、美的理念学或美学形而上学)――拉丁转写为Kalonologia或Calonologie――来命名“美学”。其实,早在德国古典哲学时期,便已经有学者因为对鲍姆加登的aesthetica一词不满,试图根据希腊文καλλοξ(美)来创造“美学”的名字。如黑格尔《美学》中所载,“由于‘伊斯特惕克’这个名称不恰当,说得更精确一点,很肤浅,有些人想找出另外的名称,例如‘卡里斯惕克’(Kallisfik)。”Kallistik即是以希腊文kallos为词根发明的德文“美学”新词。只是黑格尔并不欣赏这个新名字,他接着讲,“但这个名称也还不妥,因为所指的科学所讨论的并非一般的美, 而只是艺术的美。”当然,黑格尔这里的批评是错误的,因为他将美学片面地理解成了艺术哲学。美学关心的并不只是艺术美,根本上讲它就是关心普遍美(一般美)的学问,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含科技美)都能成为它的对象。所以,在这一点上Kallistik的构词法并没有他讲的那种不妥。
  实际上,在19世纪、20世纪一些西方学者(如James McCosh、J.Jungmann、Francis J.Kovach等)看来,这种以希腊文καλλοξ为词根的命名方式才可能创造最恰切的“美学”一词。曾有学者试图将希腊文καλλοξ;与鲍姆加登的aesthetica组合在一起,创造calleoaesthetics这个术语来指称“美学”。不过这个词看起来不伦不类,且并不能规避aesthetics的困难,所以很难获得过学界的认可。而另外一些比较严谨的学者则按照现代学科名称的普遍构词方式,将καλλοξ(美)与λóyìà(语言、思想)组合在一起创造出callology(kallology)一词作为“美学”的名字。Callology的这种构词法,也是今道友信Calonologie(Kalonologia)的构词法。无可否认的事实是,callology应该是所有以希腊文Kdkko~为词根的“美学”命名中最成熟、同时也是最富于现代气息的命名。
  四、PHILOCALY
  作为“美学”这门古老学问的名称,callology无疑比aesthetics恰切,但其构词中以“一ology”表示“学科”,这是一种标准的现代学科名称构词法。作为一种现代专业学科构词法规则下创造的callology,存在一种潜在的危险,即把美学视同一种现代学科,以致容易与在知识学现代性分化之后的其他现代学术门类地位混淆,从而遮蔽其植根于古老传统与存在本体论的知识学圆融义。
  这里之所以对callology这一名称如此吹毛求疵,乃是因为西方古代哲学史上曾经存在过更为经典的“美学”命名。只是可惜这个美妙绝伦的命名一直没有得到美学家的重视。
  在《驳学园派》(Contra academicos,386)中,奥古斯丁(st.Augustine,353-430)曾记述过一个小小的神话,讲的是两只鸟,是姐妹俩,一只叫Philocalia――爱美(amor pulchritudinis),一只叫Philosophia――爱智慧(amor sapientiae)。当Philosophia自由地在天空翱翔的时候,Philoealia却被关在尘世的笼子里,她不知道她从哪里来的。Philosophia知道她的妹妹Philocalia被关在笼子里,但她却无法救她出来(Contra academicos Ⅱ.7.)。众所周知,由希腊文ιλíα(爱)和crocpfa(智慧)组合而成的Φιλοσοíα(Philosophia)就是哲学(philosophy)。而由希腊文ιλíα(爱)和καλλοξ(美)组合而成的Φιλοσοíα(Philocalia)为什么不可以用作美学(Philocaly)的名称呢?在奥古斯丁的神话中,虽然“爱美”被封闭、压抑甚至因此失去激情与理想,但她拥有“爱智慧”一样的身份地位(她们是姊妹),这象征着古代美学与哲学一样拥有崇高的形而上学地位,故能师法古人用Philocaly来命名“美学”,从辞源学角度来看可以说完美元缺。
  而且,Philoealia(Φιλοσοíα)这个词并不是奥古斯丁孤明独发、偶然使用的。这个词其实远在古希腊时代便已经存在。据柯瓦奇(Francis J.Kovach)考证,在公元前1世纪的古希腊历史学家西西里的狄奥多罗斯(Diodoms of Sicily)著作中便已存在ιλαοκαλíα(爱美)一词。甚至在柏拉图(Plato,c.427-347B.c.)之前,修昔底德(Thucydides,c.460-396B.C.)便已经在使用ιλοκαλεíν(爱美)一词了。由之可见,在辞源学的角度上讲,Philocaly(美学)是具有如此深厚传统,以致几乎是与philosophy(哲学)同样古老的一个词。为何人们要抛弃如此经典的一个命名而另撰新词呢?这或许只能归咎于古典美学学术传统的中断了。而古典美学传统的中断,归根结底又是18世纪现代美学的主体论(审美学)转向导致的。
  结语
  现代美学(审美学)的困境已经迫切地在呼唤美学的复兴。美学的复兴首先必须清算aesthet―ics(审美学)别子为宗的歧出,为美学正名。美学的真正的名字应该是Philocaly。
  如果考虑到两百多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用鲍姆加登的aesthetica(英文Aesthetics,德文Asthetik,法文esthétique)来指称美学,我们也可以像黑格尔那样对aesthetics这个词作出妥协。但是,西方学界一旦明确美学与审美学是存在差异的两个概念,如果只有aesthetics这个术语,使用起来难免会出现混乱。所以,本文倡议从美学的古典传统中重新引入Philocaly一词为“美学”专属之名,而aesthetics则归还其“审美学”之专属义,从此Philocaly(美学)与aesthetics(审美学)二词各行其道,互不混淆。汉语学界“美学”与“审美学”皆是现成的术语,只需对二者作出概念区分,杜绝以往界限不明的弊病,即可确保美学与审美学并行不悖。
  [责任编辑:廖哲平]

标签:美学 爱美 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