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准考证 > 正文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青少年如何培养创新能力

时间:2019-02-1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素质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素质。但人的创造力决非凭空产生的,坚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是一个必要的基点和支撑点。然而长期的应试教育告诉我们,仅靠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本人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下面就“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几点做法和体会表述如下:
  一、树立“人本”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是前提
  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教育是人的教育,人是教育的主体。离开了培养人这一根本属性,教育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教育的最大失误恰恰是越过了育人这一基本功能,过于注重通过育人派生的社会功能,经世致用思想导致急功近利,使本来以人为出发点和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成为“无人”之域。因此,教师在创新教育中,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确立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重视人的自我塑造和建构的内在需求,发挥学习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建构学生丰富和全面的主体性。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二、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
  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创设民主氛围,激发主体意识是关键
  主体意识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学意识,是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意味着学生主动参与自身发展,以达到他们身心充分、自由发展的开始。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弱,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其对自己身心发展的自知、自主、自控的程序。中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主要是用来传播和再现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科学成果的,不再具有首创性,加上其自身严谨的逻辑性和抽象的理性,要求中学数学的创造教育必须创设一定的情景、氛围,引导、启发学生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呼唤学习主体能动参与联想、判断、推理、综合分析、归纳等学习探究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发扬民主教学作风,创设和谐、平等的适学氛围,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学生的自主精神,就成为促成学生潜在创新之火迸发异彩的必要先导,成为关键。
  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表现。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
  五、“启发”引导“发现”,师生互动教学是手段
  启发式的鼻祖是中国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发现法则是现代美国的布鲁纳提出的。二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在实际教学与学习相结合的课堂实施的应用启发――发现法。必须明确,教师的启发是为了引导学生发现,学生的发现需要教师启发,二者的结合,实质上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结合。
  六、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而且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的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
  七、适时机动创新教法,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
  先进的教育技术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平地跃起的“杠杆”,是实现教育创新的必要前提。尤其是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教学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
  利用媒体技术,可以化繁就简,变抽象为具体,把图像放大或缩小,同时,声、像、文的结合,可增加教材的艺术感染力,良好的交互性也更加有利于因材施教和个别教学,能启发学生对先进科技的向往,对激发学生主体性和创新意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是我们时代教育的主旋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具有敢于创新的精神。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

标签:培养学生 创新能力 数学 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