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自我鉴定 > 正文

[语法:一个在夹缝中喘息的知识点]初中语法知识点总结

时间:2019-01-1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 新课标对语法教学的指导意见朦胧,而中高考试题照考不误,这就导致当前中学语文语法教学正处在一个艰难处境之下,我们认为有必要重新认识中学语文语法教学的重要性和地位,重新修订新课标、教纲和考纲,明确中学语文语法知识的范围和要点,并由此提出高等师范的教育也应该针对中学语法教学的实际培养出合格的语法老师。同时,本文还结合实际对高中语法教学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提出了图表法、对比法和数学公式法的语法教学。
  【关键词】 高考 语法教学 中学语文
   一 目前语法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艰难处境
  1新课标指导意见朦胧,旧传统照考不误,一线教师无所适从。
  新课标关于语法教学的指导意见和实际考试情况、教学情况相左的沉疴已久。《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更不应该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知识", 其中虽然列出了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在附录的最后也列出了一个模糊的语法教学内容,但对于此项内容的评价体系则明确指出"词法、句法等方面的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这种一方面要求指导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又不列入考评的上下不一致的提法,实是让所有一线的老师感到无所适从。
  而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七大必修和选修板块中只有"语言文字应用"板块与语法教育有关,而且仅仅是作为选修科目存在的,唯有在附录中提出"可以设置文字、语法、修辞、逻辑、普通话与方言等方面的专题,阅读相关论著,了解基本的知识、原理和方法……例如根据语音、词汇、语法知识,对说普通话时出现的一些错误能够识别并学会纠正"。同样《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对语法修辞知识教学也无具体要求,只是在教材附录三给了个《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众所周知,自上一世纪90年代起至今,语法教学就经历了一个由注重到淡化,由淡化到消失的过程,而中高考考试的内容和题型却从未和语法脱节过。以2007年高考广东卷为例,该试题直接牵涉到语法知识的有第一大题第3小题词义辨析题、第4小题病句题;文言文阅读第6小题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第9小题文言断句翻译题;第23小题筛选信息压缩内容。粗略算来,直接涉及语法知识的题目已有24分之多,更不要说间接涉及到的题目!2011年全国卷第3题和第18题的语病分析和修改,第4题的语言连贯,第11题文言文翻译,第19题的长短句变换,第20题的仿写,直接涉及语法的分值共28分。其他各省市的试题均属类似情况,只是分值大小和题型有所区别。
  同时,在实际教学中,赏析课文也是离不开语法知识作为基础的。如讲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有一句"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它正常的语序应该是"荷塘四周,长着许多蓊蓊郁郁的树"。现在,朱自清把这个充当定语的"蓊蓊郁郁"一词挪至句末,就变成了一个后置定语,这一后置较之正常语序更加突出了树的茂盛,也更加突出了荷塘的幽静。还有,对于一些长而难懂的句子,则更需要借助语法才能讲清楚给学生。如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中的一句"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这是个单句,主语是"事实",谓语是"为",宾语是"明证"作者通过这一单句高度评价了烈士死难的意义,讴歌了刘和珍等临难从容的勇毅精神。文言文句式的翻译,其涉及的语法知识那就更多了,单是那些词语的活用,就足可以使所有的师生痛恨自身语法知识的稀缺了。
  如此重要的语法知识,在上一世纪"难学难教"的批斗声中走向了隐退,但是,在这种隐退中它简直是个幽灵,常常在考试中诡异地出现,让师生痛苦不堪。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能勇敢地面对它,重新认识它,探讨摸索其教学的"精要好懂"的规律,让学生掌握它呢?
  2 中学语法教材本身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
  摆在面前的事实是 教材中初中语法知识稀少无效,高中语法知识完全空白。教师想讲授,教纲无要求,教材无资料。再着全国统编中学语文课本,原来其中的语法知识极其简要,而且和写作知识交替安排在初中三年的六册书中。这种安排,虽然有利于语法和写作的联系,但却打破了语法知识的系统性。如果语法教学仅仅局限在教材中所介绍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不再有意识地使每册书中的内容连贯起来,学生就很难系统地掌握语法这种工具,也很难从语法的角度来认识纷繁的语言现象,自然更谈不到用语法规则来指导自己的语言实践和改正病句了。再加上普通中学往往地处偏僻,资料奇缺,学校经费有限,学生因难学情绪而拒交资料费,教师想补充语法材料,无论是购买和印刷资料,都会遇上很大阻力,只能是遇见则讲,毫无系统和章节。如此教学,学生如何知道什么叫语法?
  3 教师自身语法功底薄弱。
  这里面有两个因素: 一方面, 目前大多数的中学语文教师学历与实际素质不符合。我所在的学校,担任初高中语文教学的30个老师,仅有4人第一学历为本科毕业,半数人为大专,余者为中师毕业。2005年以后进来的本科毕业生,其实际水平还不及上世纪八十年代毕业的大专生。如此学历结构显然是无法适应教学的。另一方面,中国语文教育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轻视语法教育,所以受教育的中学语文教师在这方面知识极度匮乏。既然很多中学语文教师都觉得自己无法弄懂语法问题,语法教学不就让他们更头痛了吗? 更何况是教学生呢。
  二 关于语法教学的建议
  1 重新审定课标,端正语法教学认识。
  只有大方向对了,理论正确了,相关的措施才会跟上来。为此我们呼吁重视并提高语法教学地位。提高语法教学地位,并不是说超过语文教育人文性,而是在现有基础上提高语法教学在语文教育中所占比例,系统学习语法知识是有必要的。从教材的编排入手,加大语法知识量。
  2对教师进行系统的语法教学培训。
  针对广大中学教师语法知识薄弱这一点,高校应当加强高等教育师范院校中文类专业建设与改革,培养并输送合格中学语文教师。当务之急是,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类专业必须更新教育观念、调整课程目标、调整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环节,加强专业建设与改革,以便确保高师生毕业跨入中学语文教育领域做教师时就具有较强的语文素质。只有这样,高师生才能真正体会到语法知识在今后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用价值,进而认真学习与钻研语法知识,指导中小学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正确地说话和写作。
  3 明确中学语文教材语法内容和考试评价中的语法要求
  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最难的是由于语法知识的涉及面很多,存在争议的也很多,而考试的面也很广,故教起来没方向,考起来没范围,全凭自己跟着考题跑,今年考虚词,就拼命讲虚词,明年考不考心中是没数的。所以,我们建议教材和考纲都能明确中学语文的语法内容和范围,比如初中分年级掌握汉字的六种构字法、词语的分类、短语的六种构成方式、单句的六种成分、复句的八种类型,高中则进一步指导学生对复杂单句的成分的构成和倒置的进行分析、对多重复句进行划分和理解,考纲并作出同步的考试要求。我们认为,中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在当前还是不可忽视的,中学语法教学还是需要在它的指挥下才能回归到理性的轨道上来,重新进入师生的视野,重新纳入中学语文的知识体系和教学体系。
  三 高考视角下高中语文语法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其实无论如何改革,语法作为语言的一个重要的不可分割的部分,是时时伴随在语文教学左右的,它不会因为什么难学就退出它应有的位置,也不会因为人们的任何舆论而改变它内涵的深浅。只要一个人要说话,要写字,要思考,他就必然涉及到语法。基于这个认识,我认为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无论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指导意见如何变化,无论考试大纲是否明确要考语法,他都应该做到心有语法,教有语法。以下结合本人的实际教学,谈谈高中语法教学的几个关键点。
  1 随机教学,见缝插针
  中学语文的语法教学,必须坚持随机教学。所谓随机教学,就是紧密结合作品(包括课内外)的讲解,或作文、练习的评讲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语文知识教学,并注重综合运用
  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语法基础知识,理解语句在语境中的含义,培养学生在阅读、写作和听说中运用语法知识的能力,养成观察和分析语言的良好习惯,培养识别语句正误的能力,注意语言规范要求。(参考 洪琛 摆正中学语文语法教学的位置)
   如我们在讲解鲁迅先生的《祝福》这篇课文时,充分利用下面一段话给学生指出句式选择的重要作用。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鲁迅《祥林嫂》)
  这一段话是鲁迅对祥林嫂的描写,在全文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
  (1)"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能否改写为内容与之相当的包含一个长定语的单句即:"她一手提着一个内中放了一个空的破碗的竹篮"?为什么?
  (2)"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能否改写为内容与之相当的包含一个长定语的单句即:"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为什么?
  我们通过启发学生思考这两个问题,一方面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课文的主题,课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另一方面,结合课文给学生讲解句式选择的问题,如"复句和单句的区别在哪里?"、"如何选择句式?"、"怎样把复句形式(几个分句)变为单句形式"等等,这样对学生在句式的选择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且我们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一点也不觉得语法的乏味,他们真正学到了必要的语言知识,教学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参考 耿淑荣卢伟:浅论新课改后的中学语文语法教学)
  2 变枯燥为活泼,变抽象为形象。
  语法知识比较抽象,所以不能孤立地教,呆板地教,要力求教活。首先是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法的兴趣。如讲名词的特点,教师先列出"三个脑袋、八条腿、四根尾巴、七张嘴"等词语,引导学生悟出名词是受数量词修饰的。讲动词的时候,教师在黑板上写"老师()馒头",引导学生在括号中填入不同的词语,如"啃、买、做……"加深了对动词的理解。
  其次是要采用多样的手段,可以加深学生对语法的认识。
  (1) 图表法讲清楚词语的性质和搭配
  我们需要学生理解动词名词形容词的概念,如果学生暂时不懂,需要他们掌握几个固定的词语代表,方便他们为以后所遇到的词语进行判断。
  
  这个表格,清楚地显示了动词、名词和形容词通过不同的搭配,就可以区别出来。实践证明这个办法比较好使,也比较好记。其他的词性,则较之这三类容易得多了,本文不做详细叙述。
  同样,图表法也可以讲清楚句子语序的正常排列顺序,为学生扫清理解后置定语、后置状语、前置宾语等概念上的障碍,为文言文的学习打下基础。为此,我也同时采用了传统的"的""地""得"分辨主谓宾定状补的方法,进行了尝试。"的""地""得"在传统语法中是结构助词,通常在句子中不作成分分析,只是起着划分句子成分的标志作用。看以下例子:
  出生不久的小山羊/慢慢地/吃着/ 绿得发亮 的 小草。
  └ ┘ └ ┘ └ ┘
  定+名 形+动 (形+动) + 名
  名词性 动词性
  └偏正短语┘ └偏正短语┘ └形补短语┘
   名词性
  └偏正短语┘
  ①定语+ 主语 ②状语+谓语 ③定语+宾语
  根据以上图表,我引导学生理解"的""地""得"这三个词语在句子语法中的作用分别是:"的"前词语做定语,"的"后名词作主语,"地"前词语是状语,"地"后动词作谓语,"得"后词语是补语。当然,这个判断是通常语序下使用的,不是万能的。
  (2) 对比法讲清楚语序变换后词语的不同功能
  ①大街上/奔驰着/各种牌号的汽车。
   ↓ ↓ ↓ ↓
   主语 谓语 定语 宾语中心语
  说明:主语由方位名词充当
  ②各种牌号的汽车/ 奔驰/在大街上。
   ↓ ↓ ↓ ↓
  定语 主语中心语 谓语 补语
  说明:补语由介宾短语充当
  ③奔驰/在大街上的/各种牌号的汽车。
  说明:这是一个多重偏正名词性短语。"汽车"是中心语,第一重宾语是"各种牌号",第二重"奔驰在大街上",这个定语由动宾短语充当。
  (3) 数学公式法讲清楚句子的结构
  尽管语文和数学是两门性质不同的学科,但其思维方式有相通之处。在语法分析中,运用数学思维,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①用加法的组合变换方式分析歧义短语。例如:
  三个 学校的校长 三个学校 的 校长
  A +( B + C) (A+B) +C
  可理解成A+(B+C)形式和(A+B)+C形式两种不同意义的偏正短语。
  ②用乘法分配律变短句为长句。
  例如: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富于创造精神的民族。
   A +[ B1+( B2 + B3+B4 )]+ C
  这个单句,宾语中心语"民族(D)"有三个修饰语:"历史悠久(B1)"、"勤劳勇敢(B2)"、"富于创造精神(B3)",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简写为:(B1+B2+B3)C。根据乘法的分配率: (B1+B2+B3)C =B1C+B2C+B3C,则这个单句可以变形为"中华民族是一个B1C,B2C,B3C"这样的复句,即"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一个富于创造精神的民族。?
  参考文献?
  [1] 洪琛 摆正中学语文语法教学的位置?
  [2] 李晓宏:中学语文语法教学的处境与归趋?
  [3] 黄少群 高中语文语法教学探究?
  [4] 耿淑荣卢伟:浅论新课改后的中学语文语法教学?
  [5] 陈顺琼 新课标背景下的中学语文语法教学?
  [6] 杨娟 中学语文语法教育现状调查及思考

标签:夹缝 知识点 喘息 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