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自我评价 > 正文

高校学生管理 [心理危机与高校学生管理]

时间:2019-01-2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与高校管理者的关注,因此,本文针对近年来高校心理危机事件的频发态势,特提出各种心理危机的表现形式,并探究了构建解决高校心理危机的途径。
  关键词:心理危机;大学生;管理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2-193-02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转型和高校的招生与就业政策的改革。高校也在不断扩招,高校大学生在就业、交际等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大,心理问题也日渐凸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因此,如何及时有效地预防和化解高校心理危机事件,成为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之一。
  一、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了日渐严重的趋势,高校学生的有关心理问题突发事件频频曝光,从2007年的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案到2008年的中国政法大学的“弑师门”案,再到今年一名赴日留学5年的23岁青年机场“刺母案”……,大学生自杀、凶杀、失踪、退学等现象屡见不鲜。一个个目不忍睹的悲惨事件提醒着我们,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已不容忽视。
  另外,各项调查显示也说明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如2005年全国抽样调查显示,约有22.8%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障碍或心理异常表现。另外,据中国社会调查所的一项调查也显示,百分之二十六的受访大学生有过自杀的想法。而另一项确切的统计是,二00八年,仅教育部直属高校就发生六十三起大学生自杀事件,达到历史顶峰,其中北京为二十三起。仅在2009年的上半年,北京市共发生了十四例大学生自杀身亡案件。有关数据表明,自杀已经取代突发疾病和交通意外,成为大学生意外死亡的第一大原因。①还有一项专门针对“90”后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大多数“90”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弱,尤其是抗压能力,明显不足。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表示愿意“总结经验,从头再来”的则只有9.4%。另外,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90”后们,人际交往主要靠电话、短信、QQ及MSN等方式,而传统的聚会、信件等沟通方式则不受青睐。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7.4%和13.8%的“90后”愿以这种方式交朋友。同时,有77.4%的学生感到缺少知心朋友,会因自己无人倾诉而觉得“莫名空虚”和“无助”。②
  一连串的数据和现实事件的频发都提醒我们,心理危机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成长及高校稳定的突出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二、高校学生常见的心理危机
  高校学生常见的心理危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活和学习就业危机
  在生活方面的危机,在大一新生中表现最为突出。新生都来自全国各地,大家的家庭环境、受教育环境、成长经历、价值观念等相差很大。因此刚到大学,在自我认知、同学交往、自然环境等各方面都面临着全面的调整和适应。由于目前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自理能力、适应能力和调整能力等方面都普遍较弱,所以,一些人会思家、恋旧,或是厌学、仿徨、沉溺于无所事事,更甚者则想休学、退学,打起退堂鼓。在学习方面,大量的事实表明,学习成绩差是引起大学生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些从农村或小城市来的学生,以前在本校时都是佼佼者,上到大学后才发现一山还有一山高,自己的成绩和其他人相比并不算优秀,没有老师的重视,觉得自己身上的光环没了,于是心理就产生不平衡,心理逐渐感到自卑,开始闷闷不乐,对周围的事物感到不满。等三年或者四年的苦休苦练,就业危机就来了。当今的社会竞争激烈,用人单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之很多大学生在校时一心只读圣贤书,与社会接触少,对社会缺乏真正的了解,这些情况导致大学生在找工作时觉得不随人愿,与自己想象中的差距太大,从而失落、不安、仿徨和焦虑。
  (二)人际关系危机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学生较为封闭,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弱。进入大学后,如何与周围的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每个人的性格和价值观等都不同,再加上青春期心理固有的闭锁、羞怯、敏感和冲动,都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困难,从而产生困惑、焦虑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甚至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就拿本校某一学院的学生来说,据调查后很多宿舍成员之间相处得都很不融洽,有两名同学甚至发生争吵和大骂,因此其中一位同学搬出宿舍,从此以后她几乎不与同班同学来往,集体活动也很少参加,与同学感情淡漠,隔阂加深,常常感到特别的孤独和自卑,情绪烦躁,长期的苦恼和焦虑使她患上了神经衰弱症,于是失去了学习信心,厌倦学习,厌恶同学,坚持要休学。
  (三)恋爱危机
  恋爱问题一直是大学校门的热门话题,也是大学生们倍加关注的自身问题之一,而由恋爱问题而引起的伤人案件的发生率也居于前茅。因恋爱造成了各种心理危机,包括失恋、多角恋爱、父母干预恋爱及同性恋等。随着生理和性心理的成熟,大学生对性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大学生处于青年中后期,性发育成熟是重要特征,恋爱问题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大学生接受青春期教育不够,很多学生根本未弄懂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对异性的神秘感和渴望交织在一起,由此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严重的还导致心理障碍。他们有的求爱遭到拒绝后陷入深深的自责与自卑中,有的面对“第三者”而焦虑、抑郁,一些大学生因一时冲动,或早婚早恋而荒废学业,或未婚先孕而痛苦不堪,或触犯刑法,走上犯罪的道路而留下终生遗憾。
  三、解决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途径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和提高其实效性,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防范、有效干预,确保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和谐的环境氛围
  人总是生存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一个人赖以生存的心理或社会环境,既可能成为心理危机的刺激源,又可为他摆脱心理危机的影响提供支持。因此有必要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而在这一过程中,辅导员应充分发挥其优势,并以班集体为一个单位,利用朋辈心理辅导理论,设心理委员、心理保健员、心理信息员,专门负责班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现、汇报、控制和跟踪,起到危机预防知识宣传员、观察员、咨询员、联络员的作用。另外,辅导员应主动和学生交流,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或是组织一些活动,如在班内建立一些爱心小组,让同学间互帮互助,互敬互爱,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它可以使学生在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推动下,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受到激励、鞭策,从而健康成长。
  (二)多渠道、多样化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与教育
  针对大学生精力充沛,兴趣广泛,热情好动的心理特点,高校辅导员应深入学生内心,探求多方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以达到降低心理危机发生率的目的。首先要做好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要充分发挥学校广播、电视、校刊、校报、橱窗、板报以及校园网络的作用,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其次组织大学生进行有关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比如,可以利用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要积极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进入基层接受锻炼,磨练意志,提高综合素质;最后是结合文化素质教育。把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的具体教学活动中将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列为全校的基础课程。应当,使其能够互相促进,形成一个良好的教育体系。
  (三)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机管理机制
  完善的心理危机管理机制,是指“提早预防、及时疏导、有效干预”三位一体的管理机制,做到对入学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学生心理测查档案,进行数据处理并写出心理测查分析报告。定期对在校学生通过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心理危机排查等途径和方式进行主动排查,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危机情况。对有较严重心理障碍和有精神病家族史的学生建立预警对象库,予以重点关注,并根据情况及时加以疏导和干预。只有这样,这样才能有效地应对学生的心理问题。
  总之,包括心理危机在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在新形势下已日益凸显出来,迫切需要我们认真的思考并科学应对并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切实做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工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健全的人才基础。
  注释:
  ①段鑫星,程婧.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9.
  ②周红五.心理援助应对校园心理危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178.
  参考文献:
  [1]史广江.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教育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2]李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3]徐建军.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
  [4]桑志芹,邓旭阳.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标签:高校学生 危机 心理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