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自主招生 > 正文

《醉翁亭记》中“也”字的艺术美|醉翁亭记中而字的用法

时间:2019-01-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关键词]语文教学;《醉翁亭记》;也;诗意美;结构美;风格美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5―0054―01
  《醉翁亭记》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谪居滁州期间写作的一篇散文,亦是中学语文教材一直保留的传统名篇。其文条达疏畅,浑然天成,充满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其用字、遣词、造句皆惨淡经营,颇见功力,尤其是文中连用21个“也”字煞句,实属亭台记的一种创格,正因为有了这21个“也”字,才使得作品中情与景相因相生,吟诵起来顿感舌端润畅,不但毫无繁赘板滞之嫌,反有飘逸灵动之妙。那么,具体而言,作者在文中连用这21个“也”字,对作品所创造的艺术美究竟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一、“也”宇的妙用。加浓了作品的诗意美
  《醉翁亭记》共四段,将亭与人融为一体,创造出极富诗意的艺术境界,使读者由悦目至赏心,从而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文章以滁州风景画与风习画展开,将“醉翁”(太守)置于两幅画面的中心,突出了一个“乐”字。太守之乐,在山水,在丰年,在太平祥和的景象,在安适闲散的生活,还在与一州人同乐中暂时忘却了官场失意的愁闷。这中间该有多少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又有多少豪情逸兴、欢声笑语……
  “也”虽为平常的虚字,但经作者巧手妙用,却以其特有的语言色彩表现出了作者的感情。首段可谓峰回路转,曲径通幽:“环滁皆山也”,起句概描,大笔淋漓,仿佛四围云山,扑面而来,给人以实切的空间感;“其西南诸峰,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山色苍郁怡目,水声琮垮悦耳,让人不能不怡然于大自然的色彩美和音响美中;“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借用形象比喻,状写醉翁亭凌空欲飞之貌,于灵动中尽显亭之风韵仪态。文章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寥寥数笔,一幅色彩明丽、意蕴深远的山水画卷便在读者眼前舒展开来,画中山水亭台,一应俱全,且辉映生色。而用于句末的几个“也”字,既含惊叹赞美语气,又带平和愉悦表情,更兼轻松明快色彩,在抒写作者情趣方面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从而大大加浓了作品的抒情气氛,表现出一种诗意美。
  二、“也”字的妙用。加强了作品谋篇布局的结构美
  《醉翁亭记》很注重谋篇布局的结构艺术。全篇以一个“乐”字为中心组织材料,其行文走笔及起承转合无不统摄于这一主观感受之下,而“……也”与“……者……也”这两种判断句式又错杂穿插其间,主要用于连贯和呼应。如,第三段写山间宴饮之乐,文章先由滁人山行的“游乐”起笔,进而引出太守别有一番情味的“宴乐”,随之转向众宾起坐而喧哗的“欢乐”,最后归结到太守颓然乎其间的“醉乐”。这里的“游”、“宴”、“欢”、“醉”四副笔墨,皆以一个“也”字为标志,一个“也”就是一个层次、一个承转、一个递进,其间山光水色、人情醉态并于一画,各具情致,既照应了前文的“乐亦无穷也”,又关合了下文的“醉能同其乐”,这样连贯而下,层层相因,步步推进,文随意转,此呼彼应,使得语言形式前后关联,思想内容一脉贯通,从而织就了一段锦绣文章。同时,文中大量运用骈偶句,中间又夹杂了若干散句,使得行文既整饬工稳,又富于变化,摇曳多姿。可见,“也”字对形成全篇内在的逻辑结构美有连贯、承转、递进、呼应、关合等作用。
  三、“也”字的妙用,以“文”与“声”的结合形成独特的风格美
  《醉翁亭记》不但善于以“文”表“情”,更善于以“声”传“情”。文中单音词与双音词相错杂,平声字与仄声字相应用,而每一个用于煞句的“也”字,则相当于诗的一个韵脚,从而为全篇定下了徐疾有致的抒情基调。《乐记?乐本纪》云:“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咩以缓。”本文即写“乐心感者”,有了“也”字的回环往复,自然就形成了一唱三叹的吟咏句调,产生了“哗以缓”的旋律和节奏,吟诵起来既有散文的美感,又有诗歌的韵律,更与作者洋溢于文中的平和愉悦的情调相一致。
  编辑:沈丽琼

标签:艺术美 醉翁亭记